別鬧了,智慧手環會失控?聰明使用者該記得的3不3要 - 康健雜誌
穿戴裝置的功能飛快增加,但有些問題,值得停下來深思。
瀏覽數 1,632

別鬧了,智慧手環會失控?聰明使用者該記得的3不3要

最近台灣醫界的熱門話題是一位心臟科名醫,他的「水果」手錶發出40則以上的緊急求救電話與求救訊息給110、119等單位,結果證明是烏龍一場!智慧手環功能愈來愈多,吸引許多目光,但這中間到底其中出了什麼問題?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以手環為主的穿戴器材,每年全球出貨量早已超過1億支。除了顯示時間、訊息的功能外,健康監測成為重要亮點,尤其在前幾年Covid-19疫情期間,經由媒體大肆報導,儼然成為人類健康的救星。

在很短的時間內,手環量測健康的能力迅速升級。回想起2011年第1代智慧手環推出時,只是測量白天的「走路步數」與晚上的「睡眠時間」,就得到很大的關注。之後手環能夠測到「心跳」,接下來是「心電圖」。

2020年後的疫情期間,亮點是「血氧濃度」,廠商也積極宣示「血壓」功能。現在上網去查,已經有不少的手環宣稱能夠測量「血糖」,還是不用扎血的無創方式,給人科技飛速進步的感覺。

廠商之間競爭的重點聚焦在「誰的功能比較多」,好像更多就等於更好,相對之下,產品功能如果不夠多,就顯得落伍了。然而,隨著功能增加,對這些功能的質疑也逐漸增加。

步數灌水、放桌上也測到心跳?準確度受質疑

即使是最基本的計步跟睡眠,都受到專業人士的質疑。譬如有些手環會顯示一天走了2萬步,實際上卻沒走這麼多,只是坐公車搖搖晃晃而已。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最近在一個研討會中,一位醫師前輩跟我反映,他發現智慧手環使用者的實際睡眠狀況,與手環報告的睡眠狀況,兩者並不一致。網路上甚至看到有人將他的「水果」手錶放在桌上或布偶上,竟然也測得到心跳。

穿戴裝置功能愈來愈多,對這些功能的質疑也逐漸增加。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2022年日本東京大學一篇發表在《診斷(Diagnostics)》期刊的論文表示,即使疫情期間許多團隊導入穿戴裝置來測量血氧濃度,其實際效能仍有待確認。

最近這個月台灣醫界的熱門話題是一位心臟科名醫,被他的「水果」手錶發出40則以上的緊急求救電話與求救訊息給110、119等單位,結果證明是烏龍一場!至於血壓跟血糖的量測,問題就更多了,在此不予討論。

智慧手環的眾多功能的確吸引了許多目光,但是錯誤或虛假的訊息,卻讓使用者疑惑,甚至招致醫學界的撻伐。這中間到底其中出了什麼問題?未來該何去何從?

就醫療保健專業的角度而言,不需要跟著虛假的宣傳起舞,也不需要因為失誤的個案而否定一切,反而要問自己:「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我們不想要的又是什麼?」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科技的發展。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面對不斷推陳出新的裝置,該如何聰明善用?

3不:不虛假、不危險、不麻煩

不虛假:對於穿戴器材,首先要提醒的是「不虛假」。錯誤的訊息比沒訊息更糟糕,有一分證據就說一分話,我們真的不需要更多的假訊息了。功能不是愈多愈好,而是愈準愈好。

不危險:啥米!智慧手環何來危險可言?殊不知,現在智慧手環幾乎都會要求在手機安裝App,不但蒐集個資,甚至完整蒐集健康資訊,送到不明確的地方去。現在詐騙集團猖獗,又有高科技AI的輔助,我們真的不需要再洩漏更多的資訊,讓自己處在危險之中。

現在詐騙集團猖獗,又有高科技AI輔助,如果個人健康資訊洩漏,可能帶來危險。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不麻煩:綁手機、綁App都是麻煩。滑螢幕、點選單,既傷眼又傷神。高耗電導致頻繁充電。以上種種,長久使用之下都會浪費很多精神與時間。給長輩使用時更是明顯,太麻煩的結果就是乾脆不用了。讓使用方式徹底簡化,相信對數位落差的改善,或是數位包容度的提升,一定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以上3個「不」只是消極面,讓使用的阻礙少一些。但是我們會使用穿戴器材,不是因為它沒有缺點,而是它能幫助我們達到想要的目的。到底我們「要」的是什麼呢?

3要:要健康、要運動、要睡眠

要健康:目前在台灣,人們生病的時候已有非常完善的健保制度來進行疾病管理。但是生病之前的健康管理,也就是如何讓人們持續健康以避免進入疾病狀態,還沒有令人滿意的做法。穿戴器材剛推出的時候,許多專家就認為它可以協助健康管理,並報以厚望,這個需求與心願目前仍然存在。

要運動:運動的重要性不需要在這邊多說,困難的地方是如何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這是一個專家都知道,但是執行起來極度困難的事情。現在許多手環號稱能夠偵測百種運動樣式,這似乎又落入華而不實的漩渦。

其實有一種最簡單的運動,是大部分人都可以做的,那就是走路,包括健走、原地慢跑、健走杖輔助等等。在這方面,智慧手環就可以發揮其強項,踏踏實實記錄好每天的步數,成為重要的健康資訊。我認識幾位德高望重的醫學教授,帶手環唯一的目的就是了解每天走幾步,以達到日行萬步(也有人說7,000步)的目標。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要睡眠:適當的睡眠是重要的養生之道,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困難的是睡眠很難量化。目前幾乎每個手環都號稱能夠分析睡眠,有些甚至能區分「動眼期」與「非動眼期」!但是幾乎都提不出證據來證明它的正確性,結果就是醫院從來不會採用這些手環的數據。如何避免華而不實而做到踏踏實實,這也是各科技大廠應該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養生之道不外乎運動、睡眠、與飲食,穿戴器材只是輔助。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養生之道,不外乎運動、睡眠、與飲食。穿戴器材對於運動與睡眠的輔助,是目前最接近完備的項目。除了技術問題,還要配合服務模式、結合健康管理的理論跟實務,才能滿足需求。

穿戴器材把基本工做好,讓專家能夠信任,並協助醫護保健人員落實運動處方與作息處方,改善目前棘手的衰弱症、失眠症、與代謝症候群等問題,才是正道。穿戴器材的路還很長遠,謹記3要與3不,產官學研醫共同努力,邁向光明的未來。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郭博昭

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