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衝破了「一個中國」的金剛圈?(文:郭耀斌) (09:00) - 20210819 - 文摘 - 即時新聞 - 明報新聞網

即時文摘

立陶宛衝破了「一個中國」的金剛圈?(文:郭耀斌) (09:00)

台灣外長吳釗燮在7月20日宣布,在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立陶宛,設立以「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為名的代表處,是台灣在歐洲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事隔約3個星期,中國在8月10日突然宣布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召回駐中國大使,同時透過外交部發表聲明,指控立陶宛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堅決反對立陶宛的決定,敦促立陶宛「立即糾正錯誤決定」云云。立陶宛隨即回應,稱對中國的反應感遺憾,重申該國堅守「一個中國」原則,但繼續與台灣發展互惠互利關係。

撇開「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即根據需要各自詮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的小孩子式捉字蝨爭拗不談,立陶宛此舉明顯是衝着中國的「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交底線而來,但中國的反應卻是出奇的低調,除了自行撤回大使和要求立陶宛撤回大使、暫停經濟份額不高的兩國鐵路貨運外,也只是透過官媒猛烈批評立陶宛的舉動背後有「美國的慫恿默許」之類,沒有高調派公安把立陶宛駐中國的使館人員掃地出門。至此,筆者嘗試簡單歸納出3個重點,來說明為何出現了「進擊的立陶宛」。

蘇俄經驗 令立陶宛逐漸親美友台恐俄厭中

立陶宛連同鄰旁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同樣在1940年被蘇聯納入為「加盟國」,經歷了長達半世紀的蘇聯高壓統治後,三國在1990至1991年自行脫離蘇聯再次獨立(直至1991年蘇聯解體前夕,莫斯科才承認三國獨立),也同樣在2004年加入歐盟和北約,外交上全面倒向歐盟和美國,為的就是減低俄羅斯的地緣影響力。

立陶宛本身接壤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和非常親俄的白俄羅斯,多年來與拉、愛兩國,以及波蘭和捷克,均非常支持美國在北約東部加強防衛,對抗俄羅斯的軍事威脅。2013至14年之間的烏克蘭危機和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以至2020年白俄羅斯大舉打壓反政府示威,無疑進一步加深了立陶宛的恐俄危機感。

同一時間,美國近年與中國關係破裂,台灣議題成為美中交惡的頭號焦點,中國與俄羅斯則因有共同的反美戰略目標而強化了軍事合作,立陶宛此時表明友台立場,一方面既因蘇俄共產統治經驗令該國同情台灣處境(立陶宛副外長艾德梅納斯(Mantas Adomėnas)於8月初接受台灣中央社訪問時提到),另一方面也可藉友台來宣示親美姿態,加強說服美國協助防禦俄羅斯。

事實上,立陶宛早於2019年夏天香港爆發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示威期間,指摘過中國在維爾紐斯組織親中示威者,騷擾在當地聲援香港示威者的集會,立陶宛的厭中態度並非一日建成。

美國、歐盟默許和支持立陶宛的友台舉動

立陶宛的友台舉動,隨即獲美國國務院及歐盟對外事務部表態支持。即使美國表面上仍然維持對台灣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政策,但近年加強與台灣的關係、為台灣爭取國際外交空間的立場,已是路人皆見。立陶宛主動友台,於美國而言固然是互惠互利,能夠同時滿足台灣和美國的外交需要,而又不用令美國有實質行動來宣示友台姿態,保持對抗中國的靈活性。

於歐盟而言,立陶宛的友台態度,也是歐盟同時保持對中國「又傾又砌」的靈活手段。《中歐投資協定》最終要變成各個歐盟成員國的法律,不但要經過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歐盟層面上的上議院及下議院),也要本地立法並獲各成員國的國會甚至地方各級議會(如比利時)同意,所以即使2020年年底中歐雙方敲定了《中歐投資協定》的草案,一開始就已經是門檻極高。因此,直至得到歐盟各成員國國會表決通過前,布魯塞爾以至各個成員國都有很多內政及外交上的操作空間,來控制草案變成真正法律的時間表。

歐洲議會於5月以大比數同意凍結《中歐投資協定》的表決程序(只是暫停表決,即是協定未被否決,理論上仍有可能獲通過)之際,未幾立陶宛宣布退出中國主導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簡稱「17+1」),加上去年歐盟聲援訪台的捷克參議院議長,以及今次表態支持立陶宛,均有助歐盟透過行政程序,或直接或間接鼓勵成員國採取個別行動,利用友台態度來表達不滿中國打壓民主及人權,但同時不用僵化地以歐盟整體名義宣示對台立場,滿足既跟隨美國抗中、但又能掌握自主外交方向的需要。

歐洲小國友台 暴露中國外交困局

中國早前因不滿澳洲打壓中國企業和限制中國資金,接連限制澳洲貨品出口到中國,甚至加徵關稅來懲罰澳洲。是次立陶宛的舉動明顯違反中國最敏感的「一個中國」外交底線,但北京沒有什麼有效的制裁措施,也沒有宣布限制兩國人員來往,只是主動要求互撤大使。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 Database)的資料,2020年中國對立陶宛的出口貿易額約13億美元,立陶宛對中國則不到4億美元,兩個數字與俄立兩國貿易相比均比下去,故此立陶宛恐懼俄羅斯的理據比忌憚中國大得多,中國即使經濟制裁,都難以傷害立陶宛經濟。

中國面對立陶宛這個同時擁有歐盟及北約成員國身分的歐洲小國,彷彿老鼠拉龜,無從入手。互撤大使顯然是中國防止骨牌效應,警示其他與中國貿易聯繫不大的小國,不要嘗試跟隨立陶宛,但北京有的籌碼也僅此而已。我們可預計未來將有西方中小型國家效法捷克、立陶宛,藉友台來爭取對中國的外交空間及利益,美國及歐盟最少也會口頭上支持,對於中國來說,這已經是結構上的外交困局,已非一兩個反制措施能夠解困。

作者是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