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简介一下刘表的学术成就?

听说襄阳在汉末成了学术中心
关注者
33
被浏览
10,844

5 个回答

刘表能为人称道的是“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慰赈赡,皆得资全。遂起立学校,博求儒术,綦母闿、宋忠撰立五经章句,谓之《后定》。”《资治通鉴》把立学校记在建安元年。《刘镇南碑》更详细交代细节:“广开雍泮,设俎豆,陈罍彝,亲行乡射,跻彼公堂,笃志好学,吏子弟受禄之徒,以千计……深愍末学远本离,乃令诸儒改定五经章句,删划浮辞,芟除烦重,赞之者用力少,而探微知机者多。又求遗书,写还新者,留其故本,于是古典坟集,充满州闾。及延见武将文吏,教令温雅,礼接优隆。”盛况如《荆州文学记官志》(见《艺文类聚》卷38)所记:“乃命五业从事宋衷新作文学,延朋徒焉……五载之间,道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毋闓等,负书荷器,自远而至者,三百有余人。”

刘表的成就(不包括不接受武陵太守一职,著《春秋左传条例》的颍容)主要为:文武官员都能受教;《五经章句后定》删除浮辞,让学者较快通晓经文,为唐初修纂《五经正义》的先河。严可均在《全后汉文》卷82中,记刘表的《后定丧服》时称:“《五经章句》谓之后定,此即其一。”其从《通典》中节录了四条,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阅;

又搜集图书,刘琮降后应被曹操移回邺城,既然成为魏晋秘阁之藏书。手不捨书的他,既让蔡琰默写其父的藏书,恐怕不可能视荊州藏书而不见吧?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刘表有《周易章句》五卷;宋忠作注十卷。荆州官学的成就不止仅限于儒家,据《晋书.天文志中》所载,刘表命刘睿集天文众占,名《荆州占》。唐人李淳风,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推背图》作者,在其综合占星学著作《乙巳占》中,卷首天占三中提及幼时所习诵的书中就包括了《荆州占》。据王僧虔的《诫子书》所述,南齐时还有荆州《八帙》传世。

《荆州占》能对应王粲笔下的“修纪历”,那“谐八音,协律吕”、“礼乐咸举 ”说的就是刘表让杜夔和孟曜主持制定雅乐事宜;卢云先生在《汉晋文化地理》第四章第二节也指出汉末的雅乐中心从洛阳移至襄阳。

王志平先生在《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第一章第二节中,分析荊州官学带有浓厚的星占谶纬色彩之因:“《礼记.中庸》云:‘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又《论语.季氏》载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刘表制定礼乐与爱好星占谶纬是一致的,他想知道的是自己是否是承运托命之人。”

宋衷即宋忠,《经典释文序录》提及他的字叫仲子,不但是荊州官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与郑玄、虞翻一样同为汉末《易学》中的代表人物,精通古学故不但能吸引本州人士如潘浚(后为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等职),连四周士子也来荊州求学,尹默和李譔之父李仁正是例子:“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荊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见《三国志.尹默传》);

还有邻近的江东:《太玄经注》首载陆绩《释玄》,据其自述曾求此书而不成,《太玄经》和宋忠所注的《太玄解》,要藉刘表的使者成奇之手,此得一睹。扬雄此书问世近两百年,连传本也稀缺的情况下,宋忠注后就有吴的陆绩、虞翻,魏的王肃跟随。因此唐长孺先生在《山居存稿续编.汉末学术中心的南移与荆州学派》说:“荆州学校的规模和制度远远逸出郡国学的范畴,不妨说是洛阳太学的南迁。”

荊州官学不但让古文经学重新崛起,还产生了一个连刘表也想不到,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关键之一:王弼。王弼是日后玄学的几个主要奠基人之一,其理论主要来自家学,而其家学又是来自其被过继之祖父王粲的藏书。王粲作风通脱,已有玄学的现实表现。故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论稿.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中就说:“(玄学)新义之生,源于汉代经学之早生歧异。远有今古学之争,而近则有荆州章句之后定。王弼之学与荆州盖有密切之关系。”

最后以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第六章的一句作小结:“郑学虽以繁见讥,然其根本精神实在于‘删裁繁芜’,与荆州学风之‘删刬浮辞,芟除烦重’者,又无以异也。至于荆州导启魏晋道家之玄风,郑学结束两汉儒家之经术,虽为二者殊异之所在,然实亦所处时代不同有以致之耳!”

xxxxxxxxxxx

跨區答題被指正了。

關于古文經學,可能我的表述非常不恰當,應該如唐長孺先生那样表述会更恰當。至于五經后定,當刪。

【閱讀説明】

本答案分四塊内容。第一塊,劉表的學術成就簡論(答本題);第二塊;劉表著作辨證;第三塊及第四塊是駁正題下某答案(該答案頗有誤導之處, 所見@经略幽燕我童贯等,皆爲此誤 )。内中分塊,可能不便閱讀,望讀者見諒。


一、劉表的學術成就簡論

其功最大者,在于任荆州刺史时,兴文教之举,形成荊州學派。所謂“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遂立起學校,博求儒術。”而已。

換言之,劉表是個好管理者,爲許多學人提供了優良的學術、生活環境。并且鼓勵并指導其治下的學人展開學術工作。這方面,代表作即是《漢荊州刺史劉表新定禮》、《荊州占》。

至於劉表本人,其很好繼承了兩漢的學術傳統,有一定的新見,但是並不是那種具有極大學術史意義的觀點。這方面,代表作是《周易劉表章句》五卷。

把他放在整個漢代學術史中考察,劉表個人的學術能力與學術成就,中下而已。至於管理能力,或者説,對於學術人才的保護方面,在中上水平。

附論:荊州學派

金仁義在《劉表與荊州學派》一文中,認爲“荊州學派”是對兩漢郡國學的繼承與發展,此言甚是。“荊州學派”對於魏晉玄學是道夫先路之作用。這是劉表治下諸多學士爭辯論理中產生的直接影響。至於劉表本人是否可以謂道夫先路,則存疑待考。要言之,劉表之功,在於保護了一個較爲穩定的生活環境。這個功勞不可抹殺。


二、劉表著作辨證。

《隋書經籍志·經部》著録了兩種圖書:

  • 周易五卷 (原注:漢荊州牧劉表章句。梁有漢荊州五業從事宋忠注周易十卷,亡。)
  • 漢荊州刺史劉表新定禮一卷

周易五卷者,周易集解引劉表説有十一條(據唐晏《兩漢三國學案》)。如

  • 釋證“知臧以往”,劉表注:臧,善也。
  • 釋證“君子以澂忿懫欲”,劉表注:澂,清也。

可知劉表注周易,也還是和兩漢章句之學未離遠甚,和義疏學完全無涉。説明劉表很好繼承了兩漢的學術傳統。

至於《劉表新定禮》一書,也有佚文,即在通典之中,清人嚴可均輯,謂此爲《喪服後定》,此不達一間,不可信也。

《劉表新定禮》著録於《隋書經籍志》中“經部·禮類”,次序如下(【】内爲經籍志原注):

喪服傳一卷【梁通直郎裴子野撰。】
  喪服文句義疏十卷【梁國子助教皇侃撰。】
  喪服義十卷【陳國子祭酒謝嶠撰。】
  喪服義鈔三卷【梁有喪服經傳隱義一卷,亡。】
  喪服要記一卷【王肅注。】
  喪服要記一卷【蜀丞相蔣琬撰。梁有喪服變除圖五卷,吳齊王傅射慈撰,亡。】
  喪服要集二卷【晉征南將軍杜預撰。又有喪服要記二卷,晉侍中劉逵撰,亡。】
  喪服儀一卷【晉太保衛瓘撰。梁有喪服要記六卷,晉司空賀循撰;喪服要問六卷,劉德明撰;喪服三十一卷,宋員外郎散騎庾蔚之撰;喪服要問二卷,張耀撰;喪服難問六卷,崔凱撰;喪服雜記二十卷,伊氏撰;喪服釋疑二十卷,劉智撰。亡。】
  漢荊州刺史劉表新定禮一卷
  喪服要略一卷【晉太學博士環濟撰。】
  喪服要略二卷
  喪服制要一卷【徐氏撰。】
  喪服譜一卷【鄭玄注。】
  喪服譜一卷【晉開府儀同三司蔡謨撰。】
  喪服譜一卷【賀循撰。】
  喪服變除一卷【晉散騎常侍葛洪撰。】
  凶禮一卷【晉廣陵相孔衍撰。】
  喪服要記十卷【賀循撰。梁有喪服要記,宋員外常侍庾蔚之注;又喪服世要一卷,庾蔚之撰;喪服集議十卷,宋撫軍司馬費沈撰。】
  喪服古今集記三卷【齊太尉王儉撰。】
  喪服世行要記十卷【齊光祿大夫王逡撰。】

前後都是喪服相關之書,説明此種《新定禮》一定是喪服相關學説,也即,嚴可均所謂的《後定喪服》,實則就是這種《劉表新定禮》。

劉表的著作可知有此兩種,但是,根據漢代諸侯王所題“撰”的書,如淮南王劉安的《淮南鴻烈》,基本系其門客所編纂而成,因此論之。《周易注》尚有可能爲劉表自著,《新定禮》則必然出自其門客之手。否則《隋志》應當在其後注明“劉表撰”,其未注明,説明是衆人之手編成。如同《荊州占》一書。




三,駁“《五經章句後定》爲唐修《五經正義》先河”之説

唐修五經正義,其前身和《五經章句後定》甚無關係。“正義”是“義疏”體裁,而“五經章句”本來章句之學,和義疏之學何能溷爲一談?

章句,本爲分章句讀訓詁之學,王利器先生曾言(《風俗通義校注》):

章句之學,先漢已有之。後漢書徐防傳載:「防以五經久遠,聖意難明,宜為章句,以悟後學,上疏曰:『臣聞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漢書藝文志載易經有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尚書有歐陽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春秋有公羊章句、穀梁章句,又劉歆傳載:「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張禹傳載:「禹為師,以上難數對己問經,為論語章句獻之。」夏侯建傳載:「自師事勝及歐陽高,左右采獲,又從五經諸儒問,與尚書相出入者,牽引以次章句,具文飾說。」後漢書桓郁傳載:「明帝自制五家要說章句(注引華嶠書作五行章句),令郁校定於宣明殿。」又楊終傳載:「作春秋外傳,改定章句。」趙岐傳載:「作孟子章句。」牟長傳載:「著尚書章句。」何晏論語集解敘:「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包氏、周氏章句出焉。」唐書藝文志:「自六藝焚於秦,師傳之道中絕,而簡編訛缺,學者莫得其本真,於是諸儒章句之學興。」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一毛詩詁訓傳名義考曰:「漢儒說經,莫不先通訓詁。漢書揚雄傳言:『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故通而已。』儒林傳言:『丁寬作易說二萬言,訓故舉大義而已。』而後漢書桓譚傳亦言:『譚遍通五經,皆訓詁大義,不為章句。』則知訓詁與章句有辨:章句者,離章辨句,委曲支派,而語多傅會,繁而不殺,蔡邕所謂『前儒特為章句者,皆用其意傅,非其本旨』。劉勰所謂『秦延君之注堯典十餘萬字,朱普之解尚書三十萬言,所以通人惡煩,羞學章句也』。訓詁則博習古文,通其轉注假借,不煩章解句釋,而奧義自闢,班固所謂『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

義疏之學,命名,行文編制來自於兩晉南北朝時期僧人對於佛經之疏證。

葉純芳著《中國經學史大綱》P.192頁:“喬秀巖《義疏學衰亡史論》以爲,“科段説”即爲皇侃之發明……佛書之科分,起於晉而盛於宋,而晉時儒家解經未見有科分情況,皇疏(指《論語集解義疏》)行文編制,或受佛書影響。但皇疏中科段之説,大致可視爲皇氏自作。科段本身,爲當時係數,佛學自有其制,施之於儒經,《周易正義》亦見其痕跡。”

要言之,“章句”之學詮經而已,不解諸家之舊傳舊注。而“義疏”之學,不僅僅詮經,更要釋傳釋注。此乃最大不同。

葉純芳著《中國經學史大綱》P.216頁:“唐代五經正義中,《詩正義》本之於劉焯《毛詩述義》;《書正義》本之於劉焯《尚書述義》、劉炫《尚書述義》;《春秋左傳正義》 本之於劉炫《左傳述義》。”又P.223頁:“劉炫等隨意駁倒先人義疏,終未能自立經學理論體系。孔穎達等人見其無定準,姑立疏不破注原則,並先就先人義疏,刪省曲説浮言,編爲正義。”

五經正義本諸隋儒述義五經之作,與章句何干?

葉氏曾經列表,今轉述如下:

  • 漢代:訓詁通大義→(簡約)→小章句(解釋文義)→(繁瑣)→大章句(發揮個人理論)→不爲章句,訓詁通而已→刪減章句
  • 魏晉:(解義)
  • 南北朝:(科段、問答)→議、義、義疏、講義、文句

劉表等撰《五經章句》,謂之“後定”,其意指與前代《五經章句》所定不同,因時間在後,故謂之後定,只不過乃漢代解經發展之一步,删减章句而爲之新撰而已,其乃魏晉“集解”之先河,若謂《五經正義》本此,則王莽時省定《五經章句》之時,即可稱“先河”,何必到三國劉表時方論之?

所謂“五經正義之先河”,諛詞也。


四、駁“荊州官學讓古文經學重新崛起”之説

清儒所分古今文經學者,

今文:施氏易、孟氏易、今文尚書、魯詩、齊詩、韓詩、春秋公羊傳、穀梁傳、大小戴禮、今文孝經、齊論語、魯論語。

古文:費氏易、古文尚書、毛詩、春秋左氏傳、周官經(即周禮)、古文孝經、古文論語。


西漢時,今文立博士,劉歆爭立古文博士未成。東漢光武帝時,立左氏博士,不久即廢。章帝時,立左氏於學官,李育等讓之。於是於建初四年,詔令太常、將、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五經同異。至建初八年,章帝下詔,立左氏、穀梁、古文尚書、毛詩於學官。

此是兩漢博士爭立之大概。

東漢以來,學者如孫期,通古文尚書;張訓,能誦毛詩;尹敏,通古文尚書、毛詩、左氏;賈逵,鄭衆爲左氏大家,馬融因二家而整飭;鄭興亦治左氏;馬融、許慎等亦爲古文之學;鄭玄集經學大成,本之古文,援引今説,詮異釋證,最爲博彩!

此是東漢古文經傳人之梗概

縱觀此史。古文學於東漢隨時間之往而愈發重視,此乃不易之論。鄭玄之時代,亦三國初期,要言之,鄭玄不過比劉表早逝八年而已。忽略鄭氏,獨褒劉表。吾未知其可。此其一也

魏黄初中,立經學博士,《晉書·百官志》言“晉初承魏制,置博士十九人”,則時魏國所立博士殆有十九人,其可考者,如宋均、田瓊爲鄭玄弟子,張融、馬照、趙怡、淳于峻、庾峻等稱述鄭學。古文經學之盛,鄭玄有功焉。倡經之功,不謂鄭玄,而謂劉表,焉有此理乎?此其二也。

東漢之風,好古學。雖宗家弟子,不能免也。劉表及其荊州學派,專研古文經學,本東漢以來,學風所尚,魏時經學博士如邯鄲淳傳古文《尚書》;樂詳、周生烈傳《左氏春秋傳》;高堂隆上書述古文《尚書》、《周官》、《左氏傳》;皆承其流緒。如論此爲“崛起”,則前人之功盡滅,而以爲劉表獨能開宗,焉有此理乎?此其三也。

有此三者,故所謂論“崛起古文經”者,非但爲一諛詞,而且爲一謬語也。


擴展閲讀:

【專著】

唐晏 《兩漢三國學案》 中華書局。

皮錫瑞 《經學歷史》中華書局。

葉純芳 《中國經學史大綱》 北京大學出版社。

喬秀巖 《義疏學衰亡史論》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中華書局。

【論文】

吕传益. 《荆州占》占辞佚文浅析[J]. 荆楚学刊, 2014(6):17-19.

毕研婷. 刘表及荆州学派[J]. 金田, 2014(7).(注:某答案大体本此文为説,但此文无该答案中之谬误,此文网上可以检得《刘表及荆州学派》)

金仁义. 刘表与荆州学派[J]. 池州学院学报, 2002, 16(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