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C森談/王信輝/《星際救援》逃避與重生的生死哲學

文/東森新聞資深記者/王信輝

雖是太空科幻類型,導演只是運用形式來強化核心主旨,就如同《教父》知名導演柯波拉以戰爭片類型《現代啟示錄》(改編小說「黑暗之心」),表達對人性和文明的摧殘與省思,《現》片中據地為王的寇茲上校,類同《星際救援》的父親(湯米李瓊斯飾演),《現》片裏的韋勒上尉就是《星際救援》的兒子(布萊德彼特飾演)。

全片大抵以沈穩的基調進行,反應小布壓抑的內心世界,小布飾演一名優秀的太空工程師,極度控制各種情緒,即使工作上遇到險境,總能鎮定解決,在每次心理檢測,都可以維持心跳頻率,無大起大落的波動,回答問題肯定得體,隨著劇情推進,逐漸顯現小布的強控制力和失蹤的父親有關。

父親是太空英雄,所有成功的事蹟一再流傳成為太空人典範,父親後來領導一個團隊,執行機密的「利馬計畫」,前進遠達太陽系邊緣的海王星,尋找外星智慧生物,然而整個團隊出發16年後卻失去聯絡,消失已屆20年,政府單位以極機密任務由兒子小布出發,向遙遠的父親喊話尋找下落。

▼(圖/翻攝自Ad Astra臉書)

尋找的過程是電影重點,如剝洋蔥般一點一滴敞開兒子的內心世界,為什麼小布拒絕與外人建立人際關係,甚至害怕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結,包括自己的太太,行禮如儀的生活方式,控制自我情緒,毋需關心和被關心,工作才是他的處世之道,才能逃避家庭、社會的羈絆。原來一切根源來自父親,父親是優秀太空人,經常不在家,但不曾減少小布對父親的崇拜和對父愛的渴望,之後父親失蹤20年,成長過程中少了父愛,沒有範本可以依循,缺乏親密的父子關係,陰影越滲越大,突破不了糾結,他封閉自己,壓抑與人內心交流的想望。孤獨是小布的選擇,也是無奈的出路,因為他無法承受親密關係(父子)的再一次傷害。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更對襯出人類的何其渺小,彰顯小布甚至父親的寂寥,而且是人性試煉場。在寂寞的星際中,父親為達目的不顧其他隊員性命,扭曲的理性偏執,貌似為完成任務,實則成人性墮落,一個人置身太陽系邊陲,持續尋找外星智慧生物,其實充滿滄海一粟式的感傷。

▼(圖/翻攝自Ad Astra臉書)

經過太空旅程困厄與危機的小布,最終也只剩自己一人繼續尋找父親下落,不過他心境起了變化,孤獨的宇宙之行,小布開始思索何而為人,和太太的關係,人對友情親情的渴望,尤其和父親相遇後的對話,父親仍深陷在空洞的理性泥淖,而小布反思到人類基本上的相互依靠和情感聯繫關係,探詢未知固然重要,地球更是人性依賴與慰藉的所在。

本片時空設定在未來,地球已有「天梯」;月球上已經移民開發,但還是有各國管不到的灰色區域,有著海盜橫行掠奪;火星上也建立大型基地,這種種設定,有理論基礎,不過尚待未來科技驗證。猶記得知名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在50年前(1968年)執導的經典電影《2001太空漫遊》,片中對未來的科技發展想像,如今逐一實現,這也是描繪宇宙星際電影的迷人之處吧。

(封面圖/《星際救援》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