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誤會了瓊瑤?

台灣的國家電影中心(TFI)在10 月14 日至15 日,一連兩天舉辦了「半世紀的浪漫:瓊瑤電影學術研討會」,這是對瓊瑤電影首次認真探究的學術會議。自己研究完武俠片後,研究興趣轉到文藝片,深感瓊瑤電影對過去的港台言情文藝片有着重要的變革作用,她開啟了台式文藝片的多項重要特色,所以也寫了一篇論文參加。除發表論文外,還與幾位學者一起出席了最後的圓桌會議。這裏嘗試整理一些對瓊瑤電影的看法給讀者。

對於1960、1970 年代的台灣言情文藝片,大家早有定見,像「不食人間煙火」、「三廳電影」、「慢鏡下男女主角沙灘上向對方奔跑相擁」等說法早已深入民心,而且都歸入瓊瑤電影的特色。但是認真看過瓊瑤小說和電影後,所謂「不食人間煙火」最違背事實,瓊瑤的男女主角都不是「離地」的人,女主角像《心有千千結》中的江雨薇是護士,《秋歌》中的董芷筠和《卻上心頭》的夏迎藍是女職員,《在水一方》的杜小雙與丈夫是對貧賤夫妻,瓊瑤主角的一大特色正是她的女主角往往只是身分普通的女性,但獨立自主,性格倔強,對愛情執著,不會任人擺佈,包括自己的愛人,所以她的小說和電影中會出現過去言情片少見的戀人狠狠吵架的場面。

男女主角沙灘上奔跑相擁?

言情小說自有它的類型成規,並不以寫實主義為宗,但瓊瑤也有些寫實的筆觸,在《煙雨濛濛》中女主角陸依萍曾試過找工作做,但發現當時社會提供給女性的出路並不多。瓊瑤也應該是較早一位在愛情小說中呈現家庭暴力問題的作家,像瓊瑤早期的一個短篇〈桎梏〉,應是她由自己的不愉快婚姻經歷出發,講酗酒的丈夫逼死妻子,便有相當社會現實意義。

至於「慢鏡下男女主角沙灘上向對方奔跑相擁」更從未在瓊瑤電影中出現過(沙灘談情的場面是有的,像《彩雲飛》),那種已成慣例的沙灘慢鏡是劉家昌導演的影片特色,而不是瓊瑤。瓊瑤為盛名所累,人們把一切在台灣言情片慣見到的手法,都歸到瓊瑤身上。自1967年第一部瓊瑤電影《婉君表妹》開始,到1983年台灣最後一部瓊瑤電影《昨夜之燈》那十多年間,瓊瑤電影雖然往往是台灣最成功和賣座的言情片,但她的小說自成一格,改編成電影也往往沒有其他台灣言情片的陋習。這方面她的情況與金庸相當類似,今天大家都已認識到,多數武俠小說情節陳陳相因的毛病,其實都與金庸無關。

瓊瑤和金庸還有一個很少人留意到的相似之處,就是他們最廣受注意的一部作品,基本橋段竟然相通。金庸第一部個人化的作品是1959年創立《明報》時開始連載的《神鵰俠侶》。瓊瑤的成名作是1963年在《皇冠》雜誌刊登的第一部長篇《窗外》。《神鵰俠侶》講的是楊過與小龍女師徒之間的戀情,《窗外》講的是江雁容與康南的師生戀故事。《神鵰俠侶》是武俠小說,《窗外》是言情小說,類型不同,風格和內容各有特色,基本橋段的相似自然是巧合。但是在巧合之餘,其精神又有相通之處:通過一段驚世駭俗的師生、師徒戀故事,來強調個人某些內在質素是無法與世界妥協的,即使對着自己最親愛敬重的人,也不能為他們而改變。

不惜拋掉生命與社會對抗

反對師生戀的人不單有主角的敵人,更多時是最愛惜主角的長輩和朋友。像《神鵰俠侶》中反對楊過小龍女戀情的是郭靖黃蓉,《窗外》中江雁容的母親固然蠻橫,但仍是出於愛女之心。反對康南與江雁容的戀情,有不少是江雁容最知心的同學,她們是真心覺得康南愛上江雁容有辱其教師的身分。但主角們面對親情友誼,還是選擇了愛情,也不惜拋掉生命與社會對抗。主角也不是沒有想妥協的時候,但最後對愛情是一種主角自己也壓抑不了的力量,就像情花阻不了楊過對小龍女的真情。讀者很容易在楊過和江雁容與全世界的對抗過程中,感受到一個人有些特質(在書中是戀愛,但引伸出卻不一定限於戀愛)是無法向社會妥協的,這是一種很獨特的個體價值的肯定。武俠小說是「男性」的讀物,言情小說是「女性」的讀物。出現在1950、1960年代之交的《神鵰俠侶》和《窗外》,從一個普及的層面,對讀者(特別是年輕人)帶來了一種新鮮的個人主義精神價值,而這價值也慢慢成為了香港與台灣一種基礎價值觀。也相信是基於這種對個體執著的精神,令金庸和瓊瑤在1980 年代中國大陸受歡迎,因為無數人在經歷過集體主義號召下對個人否定的惡果後,自然感受到個人價值的珍貴。瓊瑤和金庸雖然在自己的領域內地位相似,但今天金庸的藝術成就已廣受肯定,瓊瑤與其小說卻還沒有像金庸一樣得到相應的地位提升,這倒是一個值得探究之處。

說回瓊瑤電影。儘管瓊瑤小說是相當優秀的言情小說,但是經過編劇導演的改編,拍出來的電影可以是另一回事,正如金庸電影也有很多很差的改編。過去基於對瓊瑤小說的看不起,對瓊瑤電影的評價也一向不高。

2011 年,台灣金馬影展推選「影史百大華語電影」,便一部瓊瑤電影也沒有入選。獲投票的影片則有《窗外》(1973)得六票,《婉君表妹》得四票和《啞女情深》(1965)獲得一票。宋存壽導演的《窗外》,原著出色名氣也大,又是林青霞出道的成名作,但影片濫用變焦鏡頭,飾演關鍵角色江母的錢璐演出過火而外露,氣質也不對頭,完全選角錯誤,水平並不高。以過去常見的瓊瑤影片而言,我覺得李行導演的《心有千千結》擺脫過去言情片的感傷悲慘氣氛,帶來描述愛情克服困難得其所愛的振奮精神,主角們更為自主獨立,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奔向彩虹》則意識和技藝都更高妙,都比《窗外》重要。這次得到台灣專家陳煒智的推介,我看了一部過去無人留意的瓊瑤電影《女蘿草》,由林福地導演,1968年在台灣公映。這是我看過的瓊瑤電影中(我未看過的只有4部)藝術水平最高的一部。影片由短篇〈晚晴〉改編,以抗戰到國民黨遷台早期作背景,講大學生靄如(歸亞蕾飾)與有婦之夫孟雷(王沖飾)的戀情。影片主要場景拍攝,林福地展現出高超的場面調度技巧,其中一場孟雷與靄如想分手又難捨難離的戲,在靄如狹窄的家中,兩位演員每次走位和感情轉折緊緊相聯,通過畫面在不知不覺間帶出二人感情的每個微妙轉折。此外,其中一場談情戲,二人並肩而行,到停止時,二人之間正好隔着一個太陽,暗示了二人感情的濃郁,要達到這樣的效果要非常精準的走位,而林福地處理得非常自然。全片充分運用電影的手段來呈現戲中的感情,令影片充滿罕見的感情張力。《女蘿草》可躋身於1960、1970 年代台灣最好一批作品之林,可說是個人觀看瓊瑤影片最大的一個驚喜發現。

作者: 
刊物: 
Year: 
Month: 
Day: 
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