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過後在台真實上演? 台大研究登國際期刊

經典電影《明天過後》以「新仙女木事件」為發想,描述全球持續暖化下,北半球在短短的6、7天內,完全被冰雪覆蓋,但電影情節是真的嗎?假如未來真的發生,台灣的氣候將會如何變化?

記者鍾佩芸/台北報導

經典電影《明天過後》以「新仙女木事件」為發想,描述全球持續暖化下,北半球在短短的6、7天內,完全被冰雪覆蓋,但電影情節是真的嗎?假如未來真的發生,台灣的氣候將會如何變化?

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沈川洲與美國德州大學研究員賈德生帕丁 (Judson Partin)團隊合作7年,利用菲律賓巴拉望洞穴石筍紀錄的過去降雨歷史,再結合各緯度的古氣候資料,重建1萬2000年前,造成北半球驟冷的新仙女木事件完整始末。這項研究昨(2日)於國際著名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中發表。

仙女木是歐洲北部寒帶地區的標誌性草本植物,19世紀末的科學家發現,歐洲低緯度地區,約1萬2000年前的地層中,竟然出現許多仙女木的花粉,顯示當時歐洲溫度明顯下降,變成白色世界,科學家因此將其稱為新仙女木事件,但事件發生與結束的詳細情形,尤其是對赤道與熱帶地區的影響與過程,科學界尚缺乏整合性的深入研究。

沈川洲2008年於菲律賓巴拉望採集一根長100公分、直徑10公分的石筍,並幸運地發現這根石筍下部17公分正是在過去1萬3000年至1萬1000年前沉積形成,記錄了整個新仙女木事件的始末,再利用「鈾釷定年技術」獲得石筍12個不同深度的精確年齡;並同時在德州大學進行氧同位素比值測量。5年後,終於重建巴拉望當時2000多年的珍貴降雨歷史。

比對巴拉望降雨紀錄與位於北大西洋高緯的格林蘭冰芯資料,並分析各大洲的陸地與海洋記錄後,研究團隊發現新仙女木事件時,高緯地區的地表溫度則在短短數十年間下降到最低點;北大西洋海流僅歷時百年時間,就減緩到最弱。事件結束時,北大西洋各地區僅歷時數年到百年,即重回到溫暖濕潤的模式,但亞非的赤道與熱帶地區,溫度與降雨的變化過程就明顯緩慢許多。

沈川洲表示,綜合這項研究及台灣已有的古氣候資料分析,假若未來發生北半球急速降溫的氣候異常時,推論台灣大部分地區將很可能會轉變成乾冷的氣候;北台灣因東北季風的增強,冬季應更加寒冷,但降雨將會明顯增加。近年來,雖然各地夏季高溫紛紛創下歷史紀錄,但北半球冬季卻極度酷寒,這也許是「明天過後」真實上演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