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可以完全用汉字书写吗?

1.下面这张明治维新的诏书,就完全用汉字(汉文)书写而成,他们的王公大臣能看懂这张诏书吗? [图片] 2.又比如,日本学生都学习四书五经,请问他们是怎…
关注者
3,122
被浏览
1,747,612

167 个回答

这份答案只是抛砖引玉,@Hakumo先生的答案有更多干货,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

题主原本的题目是:
「日语可以完全用中文书写吗?」

这里要说一下的是,日语可以用汉字书写,但不能说用中文书写。(通常「中文」指近现代书面汉语。文言文的话,是下文所要讨论的)请区分「中文」和「汉字」。


说到汉字。是的,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日语的确可以完全用汉字书写。当初日语假名的最初形态,就是汉字,即「万葉仮名」。

见问题:日语假名的写法是否有某种规律? 这里说到了假名的起源。

当然,从表音的角度来说,未经简化的汉字表音效率并不高。到了现代,更是有脱汉的迹象。

给题主讲个笑话。(来源: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有过什么趣事?

日语里的汉字都有对应的音,而这对应的音通常不止一个。按读音规则来分,就起码有音读训读两类……刚学日语的时候,大家都对这一套发音规则很有兴趣,觉得每天都用的汉字居然能够完全换成另一套发音来说,很有意思。所以大家都喜欢用日语的发音来说中文字。
但班长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班长的追求是把所有假名都标成汉字。
比如说一天老师让上讲台写句子,句子是「昨天,那把椅子在这间教室里。」写出来的话可以写「昨日、あの椅子はこの教室にありました。」我认为,基本上正常人都应该是这样写的。
我们班长写出来的是:「昨日、阿乃椅子羽個乃教室二有馬下。
老师说你写的什么,自己读一遍……
班长流利地读道:「きのう、あのいすはこのきょうしつにありました。」
老师估计又囧了,说你下次按正常的写法写。
班长说了一句让老师吐血的话:「老师,你们都没读过《万叶集》吗?」

好了来正经的。既然日语词汇、语法跟汉文完全不同,日本人是怎么读汉文典籍呢?

(下面就有点「用文言文书写日语」的意思了)

日本人发展出了一种称为「训点」的符号系统,在解读汉文的过程中使用。其中包括用「返点」(返り点)来表示词句的阅读顺序,以句读、送假名或「乎古止点」(ヲコト点)等作为辅助,从而理解汉文。

上个例子,出自《韩非子・难篇(一)》:

右下角数字为实际阅读顺序

先顺下来读没有标点的字:

楚人盾……

然后遇到雁点(レ点)以后,将雁点后面的字提到标注雁点的字的前面,然后再往下读:

楚人盾矛与……

然后再按照数字标注来读:

楚人盾矛与鬻……

最后往下看,依上下标号读,句子就变成:

楚人盾矛与鬻者有

从而贴合了日语的语序:

楚人ニ盾ト矛トヲ鬻グ者有リ

现代日语就成了:

「楚の人のなかには盾と矛とを販売する者がいたのですが、」

(有一位卖盾和矛的楚国人……)

这个问题里有关于「返り点」的详细描述:

「返り点」的用法是怎样的?

除了返点以外,还要标上必要的送假名表示语法关系,还有每个汉字的读法。因此实际上看起来是这样的:

「返点」出现于奈良时代后期,彼时片假名尚未出现,使用万叶假名。「乎古止点」可能是出于「乎」(ヲ)等送假名频繁使用所发明的简化方法,即以一个点在汉字上中下左右的朱色点来表示一个假名。不过,这个点从来没有统一过,曾多达20多种。平安时代还出现了博士寮的博士都把各自的「博士家点」(各家私传的乎古止点点法)相互保密的情况。由于使用不便,后来慢慢地就被淘汰了。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汉文是古典文章,送假名的标注方法要用「歴史的仮名遣」,并使用文语文法读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汉文典籍,日本人会将加了训点的原文改写成日语书写形式,产生了「書き下し文」。这种改写文后来衍生出一种独特的日文体裁即「漢文訓読体」,随之以来还有「復文」。

所谓汉文训读体,就是用日文语法书写汉文的一种体裁。譬如《教育敕语》。


惟フニ我カ皇祖皇宗國ヲ肇ムルコト宏遠ニ德ヲ樹ツルコト深厚ナリ我カ臣民克ク忠ニ克ク孝ニ億兆心ヲ一ニシテ世世厥ノ美
ヲ濟セルハ此レ我カ國體ノ精華ニシテ敎育ノ淵源亦實ニ此ニ存ス爾臣民父母ニ孝ニ兄弟ニ友ニ夫婦相和シ朋友相信シ恭儉己レヲ持シ博愛衆ニ及ホシ學ヲ修メ業ヲ

習ヒ以テ知能ヲ啓發シ德器ヲ成就シ進テ公益ヲ廣メ世務ヲ開キ常ニ國憲ヲ重シ國法ニ遵ヒ一旦緩急アレハ義勇公ニ奉シ以テ天壤無窮ノ皇運ヲ扶翼スヘシ是ノ如キ
ハ獨リ朕カ忠良ノ臣民タルノミナラス又以テ爾祖先ノ遺風ヲ顯彰スルニ足ラン
斯ノ道ハ實ニ我カ皇祖皇宗ノ遺訓ニシテ子孫臣民ノ俱ニ遵守スヘキ所之ヲ古今ニ通シテ謬ラス之ヲ中外ニ施シテ悖ラス朕爾臣民ト俱ニ拳拳服膺シテ咸其德ヲ一ニセンコトヲ庶幾フ

相对应的汉文如下: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其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敎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衆、修學習業、以啓發智能、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
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者、不獨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

斯道也、實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之所當遵守、通諸古今而不謬、施諸中外而不悖。朕庶幾與爾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

这说白了就是将汉文「直译」为日语。但是毕竟汉文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一种外语,即使日本人「直译」成了略显生硬、貌似古文的日文文章,还需要面对读音的问题。当时的人为了让这种文本显得更加自然一点,会根据各种场合酌情使用音读或者训读(传统上朗读汉文典籍要使用音读,但后来逐渐不严格了)。出于跟汉文的语言风格保持一致的考虑,很多时候汉文训读体会放弃一些字词的训读,而直接用音读表示,以保持文风简洁。这相对于「训点」法来说,稍微更加容易理解了一点,因为这种文本还是贴合日语语法的。所谓「復文」,就是把这种文体变回纯汉文。

即使「漢文訓読体」不像一般意义上的直译那样采用当时的通俗口语,它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和完善以后,已经变成了一种庄重而富有魅力的独特文体。但另一方面,由于必须使用汉字,日本人误用汉字词、与其他口语上的训读词混用的情况非常多。例如「既而」(スデニシテ)本来意为「それ

からあと、そういうことがあったの」(之后有这样的事情),可是经常被误解为「既に」(已经),更何况「スデニシテ」本来就比较别扭。


所以,常见的一训对多字的状况对汉字用字的定夺提出了考验,日本人必须透彻地理解汉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即便如此,对应的汉字词和训读词之间始终有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漢文訓読体」并不一定能弥补。

在明治时代,「漢文訓読体」已经取得了官方语文的地位。比如上文的《教育敕语》,还有日本战败时的《终战诏书》(

终战诏书

),都是用汉文训读体写就。维新时代的日本大臣,可以想见都是有相当文化水平的人,不说汉文训读体,传统汉文的阅读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鉴于这种文体严重脱离日常口语,二战后自从日本政府颁行《日本国宪法》,就开始采用现代口语体了。(顺便还涉及「現代仮名遣い」的问题)

除了「漢文訓読体」,还有「和文体」(即《源氏物语》所处平安时代的口语文体)、宣命体(在神社祝词等场合使用的文体)等等。古代日本语文体裁是纷繁混杂的。这些暂时不表,题主有兴趣自己去查一下。

参考文献:

关于日语「汉文训读法」的分析与研究_万方数据

——————————————

知乎对一些日文汉字不支持,请不要介意。

——————————————

另外在果壳网发现了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日语可以都用汉字写吗?

参考『万叶集』(Man'yoh shuh),这是一本短歌集(以5-7-5-7-7的韵律书写的短诗),共包含4500首短歌。出版于8世纪初,由于当时平假名尚未发明,所以是用万叶仮名(man'yoh-gana)写出来的。万叶仮名除了使用汉字的含义外,还使用了汉字的发音,所以它们看起来像中国的诗,但又完全不同。

其中山上忆良的一首名诗原文是这样的:『银母金母玉母奈尓世武尓麻佐礼留多可良古尓斯迦米夜母』。

全篇看上去都是中文,但我觉得没有哪个中国人能读懂。

翻译成平假名:しろがねも、くがねも たまも、なにせむに、まされるたから、こにしかめやも。

翻译成中文:银子、金子或宝石,不管是什么,都没有比我的孩子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