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學生活(一):日本學生也會在升學和就業之間迷惘,但不會把升學當成絕對優勢 -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日本的大學生活(一):日本學生也會在升學和就業之間迷惘,但不會把升學當成絕對優勢

日本的大學生活(一):日本學生也會在升學和就業之間迷惘,但不會把升學當成絕對優勢
Photo Credit: hiroaki maeda @ Flickr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於早一步踏入社會會早一步升遷,所以學士學歷的人的升遷會比同年齡的修士或博士快。所以日本人不覺得修士和博士的就業競爭力比較強。

對日本感興趣的台灣大學生可能會對日本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感興趣,也可能想知道日本和台灣的大學生活有什麼不同。

日本和台灣的大學生生活最大的不同,就是日常使用的語言和貨幣。日本的大學生日常生活是用日語,用的錢是日幣。台灣的大學生日常生活是用中文,用的錢是新台幣。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種差異講了就和沒講一樣,而且這不是大學特有的差異。

不過,除了語言和貨幣之外,其他的部分真的很難比較。因為大學的同質性沒有中小學那麼高。日本和台灣的大學都相當多樣化,每個大學有自己的校園文化。另外,大學生比中小學生的自主性高,每個學生會過屬於自己的生活。所以影響大學生生活差異的主要因素是落在各個學校的校風制度,或各個學生的家庭環境背景。各個學校和各個家庭環境造成的生活差異遠比「日本」和「台灣」的地域文化要素強。

舉例來說,在台灣,不同大學的校園生活就可能完全不一樣。有些大學對待學生就像管小朋友一樣,每堂課都要點名。有些大學則完全不在乎學生是否出席。有些大學除了大一的國文、歷史等共同科目會用到中文課本外,其他科目一律使用原文書。但是也有一些大學根本沒有這種原文書文化。另外,即使是同一所大學,不同科系的學生的日常也可能完全不同,因為每個系的專業領域不同,而且科系有科系內部的學生文化。例如工學院、醫學院學生的生活和文學院學生完全不同。日文系學生用的原文書可能和其他科系的學生的原文書完全不同。

在日本,各個大學也有自己的特色。同一所大學的不同學部、不同專攻的學生的校園生活可能完全不同。有些學部的學生在學期末要考很多試,有些學部的學生考試少,但是要交一大堆期末報告。就算是同一個專攻(同一科系)的學生,也可能因為選的課不同造成學期末考試和報告的比重不同。所以日本的各個大學、各個學部、各個專攻的學生生活差異非常大。

另外,日本的大學的學生不只是日本人而已,還有留學生。留學生和日本人學生的生活當然不一樣,因為兩者的生活基盤和經驗根本不同。大部分的留學生雖然有住的地方,但是在日本沒有「家」,而且語言有障礙。日本人學生不見得住在家裡,不過他們的「家」至少都在日本,而且他們沒有語言障礙。

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的生活也不一樣。有些國家只有超級有錢人或超級菁英才能出國留學,有些國家則是一般人只要肯努力就有機會留學。公費生、私費生、有錢人、沒錢人的生活當然不一樣。另外,每個人的留學動機也不一樣,這也會影響到學生生活內容。我曾經聽說過某個來自北歐國家的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只是為了暫時躲避感情糾紛,而且還是拿公費。這名學生能用公費留學,是因為當地沒什麼人關心日本,也沒有人對留學日本感興趣,所以留日的公費名額有空。結果這樣的學生到日本留學時,對日文、對日本的事物也不感興趣。(消息來源是我的指導教授)

留學生是否熟悉漢字,也會影響到學生生活。日本有不少歐美的留學生從根本上排斥漢字,這些人選課時會努力避開要讀大量日文文獻的課。至於漢字圈的學生則傾向回避和英文有關的課。

以前我的系上有兩門完全用英語教學的專業科目(語言學)。一門是二上的必修課,一門是二下的選修課(進階課程)。教授是美國人,教材是用英文原文書。對系上的日本人學生而言,語言學是他們大學生活最大的難關,而且二上就要面對。每個日本人學生都戰戰兢兢,大家還從學長姐那裡弄來教材的翻譯資料。其實那些翻譯資料的品質相當差,但是日本人學生還是把那些資料當成寶。

到了二下,選修的語言學的第一堂課有一名日本女子大生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試聽。不過第二堂課,那名女子大生就不見了。結果選這門課的學生當中只有我一個人是來自漢字圈,其他全部都是來自非漢字圈的留學生。下課時,這些非漢字圈的留學生們就用英文聊他們怎麼逃避漢字。他們很羨慕我看得懂漢字。其實我也很羨慕他們,因為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都比我好,上課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和這些非漢字圈的學生們雖然修同一門課,但是大家的出身背景不同,對日本校園生活的感受當然不一樣。


雖然每個大學生的生活都不一樣,但是從超越的觀點來看,不論台灣或日本,大學都是訓練高度教養的社會人的教育研究機構。當代社會的觀念也會影響大學的走向、影響大學生。

在早期,台灣人眼中的大學是訓練社會菁英的高等教育機關,大學畢業生都是社會的重要人才。不過到了1990年代,很多專科學校改制成學院或大學,既有的大學和學院則濫設研究所,造成台灣的高等教育泡沫化。近幾年,台灣的中等教育畢業後升大學的比率大約八成多。不上大學的人是極少數派。

由於有不少家長迷信學歷文憑,沒有給子女適當的生涯規畫建議,再加上很多大學教授也沒有出過社會,也無法提供學生生涯規畫方面的建議。所以有不少大學生有動機去思考自己將來如何投入社會,只覺得讀完大學可以繼續升學,就盲目地跟著大家一起升學,到研究所繼續當學生。

在日本,大學當然也是培養社會人才的高等教育機關。很早以前,日本人對大學生的感覺是將來可能會當博士或大臣。不過這種博士和大臣的印象,在1960~1970年代就已經破滅了。因為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大多都變成普通的上班族。現在日本的大學很多,只要想上大學,幾乎一定有學校可讀。不過目前日本的高校畢業後升大學的比率只有五成多。其他四成多的人可能是直接就業,或是到專門學校(補習班)學一技之長,然後就業。上大學的人雖然過半,但是並沒有到極端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