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廉租屋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政府廉租屋

香港政府于1962年至1973年推行的建屋计划
政府廉租屋全称政府廉租屋计划Government Low Cost Housing Scheme),是香港政府于1962年至1973年推行的建屋计划,由工务司署设计及建筑,建成后由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至1973年,政府廉租屋归入新成立的房委会管理,并与所有前屋建会廉租屋邨统一为“甲类屋邨”。
政府廉租屋的服务对象与徙置区和屋建会廉租屋邨不同,是为一些入息低微而不合徙置资格,又不合屋建会申请标准,居住于恶劣环境的人士提供稳定的居所, [1]1970年代的申请资格为家庭月入不超过900元。另外,政府亦会抽出15%的单位分配予低薪公务员居住。另外,为简化和加快廉租屋的申请和分配手续,屋宇建设委员会自1969年起将“政府廉租屋”和“屋建会廉租屋”的轮候册二合为一,即将两者统一处理。
徙置区主要安置受天灾火灾、天台或山边木屋清拆的民居,较少审核入住人士,对居民的改动或加建或占用走廊等行为亦较少理会。相反,廉租屋与现今的公屋一样,都需要向有关当局申请才能得到分配,所以对各方面都有严格限制,包括门窗颜色设计、内笼间格、窗花铁栏、电线、铁闸安装等,均需统一。
中文名
政府廉租屋计划
外文名
Government Low Cost Housing Scheme

大厦设计

播报
编辑
政府廉租屋并没有如徙置屋邨般分多种型号,但仍可从外貌及内部设施分为两种,分别为共用厕格的旧型及拥有独立厕所的新型两种。 [2]自1967年落成的牛头角上邨开始,后期设计的政府廉租屋均采用类似款式,如沙田坳邨、黄竹坑邨、元洲街邨等。
最早期兴建的旧型政府廉租屋楼宇为长型,楼高约7至8层。公共厕所设在大厦中间突出的部份,日后出现的第三型徙置大厦设计也参照于此,但徙置大厦设天台学校,政府廉租屋则没有。
另外,同期兴建的政府廉租屋楼宇亦有另一款楼高12层的长型和单塔型,这款楼宇设有两部升降机,出现于长沙湾邨石硖尾邨和山谷道邨,虽然外墙设计与第四型徙置大厦相似,但单位仍不设厕所,而此设计亦未曾被徙置区所使用。
最后兴建、没有独立厕所的旧型政府廉租屋楼宇全为长型设计,楼高20层,设升降机。例如黄大仙上邨的东部五座及牛头角上邨的第9至12座,虽然楼高20层且设升降机,然仍未设有独立厕所,因此它们属旧型与新型之间的过渡设计。
1980年代的元洲街邨第六座
新型政府廉租屋楼宇全为长型设计,而且多为多座相连。大厦单位设计较旧型有所改善,包括于露台的另一方加设独立厕所,与及将单位阔度由旧型的11呎增至14.5呎(同期徙置大厦单位仍阔11呎)。
把新型政府廉租屋楼宇与同期兴建的第四至六型徙厦比较,单位的窗与窗之间距离是相约的,而且是置于单位中间,不像徙置大厦的是置于单位的一边。虽然各屋邨的大楼设计外貌相约,但却会因应地盘大小作出不同的安排,如升降机大堂、楼梯的位置。黄竹坑邨和元洲街邨虽然都是后期的设计,但楼梯的安排有明显的分别:黄竹坑邨第10座的楼梯设于大厦尾部,元洲街邨第六座的楼梯则设于大厦的中间。
依建造年分,外墙设计、升降机及垃圾房之布局亦有所不同。较早兴建的黄竹坑邨大厦尾部楼梯对面设垃圾房,而较晚兴建的葵盛东邨则改用徙置五型的设计,设于大厦核心。
最后一个建成的政府廉租屋邨位于白田,该邨的情况较特别,其作为政府廉租屋出租的楼宇,是采用第六型徙置大厦设计,政府因而把该邨命名为“白田政府新邨”。
日后的“第七型徙置大厦”亦是以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厦作为蓝本,包括单位布局、阔度和升降机大堂设计等。
即使政府廉租屋有装设升降机,但并非服务各层。例如元洲街邨第7座的两组升降机,一组只停地下、7楼及11楼,另一组则停4楼、8楼及12楼,大多数居民均要上落至少一层才可归家。

现况

播报
编辑
葵盛东邨第12座
由于这些屋邨是于1960至1970年代兴建,有关当局缺乏监管,甚至牵涉贪污,以至这时期的公共房屋偷工减料情况严重。至1986年26座问题公屋丑闻揭发,不合规格的公屋竟有不少为政府廉租屋楼宇,例如葵芳邨第8至11座、葵兴邨第3至5座、葵盛东邨第18及20座、黄竹坑邨第9座、白田邨第14至16座等。 [3]其实,至葵芳邨于1982年被发现出现结构性问题后,房屋署于1983年开始大规模检验全港公屋结构,发现当时楼龄5年以上800多座公屋,竟有超过500座不合格。因此在1987年,行政局通过长远房屋策略,在2001年前将所有第三至六型公屋大厦(徙置屋邨)及政府廉租屋清拆重建。
随着黄竹坑邨于2009年及葵盛东邨第12座于2011年清拆后,政府廉租屋大厦正式走进历史。

政府廉租屋邨列表

播报
编辑
落成次序
屋邨名称
地区
座数
落成年份
拆卸年份
现况
1
观塘(鲤鱼门道)邨
7
1962年
1997年
已完成重建,成为鲤安苑
2
19
1963年
1997年至2002年
已完成重建
3
13
1963年
2001年
已拆卸,成为亚洲高尔夫球会用地
4
7
1964年
2000年
已完成重建
5
山谷道邨
16
1964年
2001年至2002年
已拆卸,将成为港铁观塘线、东西线何文田站用地
6
9
1967年
1998年至2003年
已完成重建
7
沙田坳邨
2
1967年
2002年
已完成重建
8
黄竹坑邨
10
1968年
1988年至2009年
已拆卸,将成为港铁南港岛线车厂与车站用地
9
8
1968年
1995年至2001年
已完成重建
10
元洲街邨
8
1968年
1994年至2000年
已完成重建
11
葵兴邨
5
1970年
1988年至1992年
已完成重建
12
新界梨木树
8
1970年
1994年至2000年
已完成重建
13
11
1971年
1990年至1997年
已完成重建,土地重建成为高怡邨、高俊苑、高翔苑
14
葵芳邨
11
1971年
1985年至1997年
已完成重建
15
6
1971年
1989年至2000年
已完成重建
16
葵盛东邨
9
1972年
1989年至2011年
大部份已完成重建,其余重建进行中
17
8
1972年
2001年
已拆卸,部份土地成为巴士总站,其余未有发展
  • 旧式政府廉租屋 = 58座
  • 新式政府廉租屋(没有独立厕所)= 9座
  • 新式政府廉租屋(有独立厕所)= 76座
  • 新式政府廉租屋(原徙置大厦第六型)= 6座
  • 合计 = 149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