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香港特區新一份施政報告明日出爐,在香港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大趨勢下,連接港深的新界北地區規劃發展成為各界關注焦點。新界北區總面積約5,600公頃,土地潛力巨大,又處於策略性跨境位置,毗連多個口岸,可往來深圳及粵東地區,如能善用地理優勢,不單可為本地居民解決居住難題,還能為未來發展創科新興產業建立良好基礎。然而大興土木、人口膨脹下,或會令交通超負荷;另外新界北產業規劃亦要考慮與深圳的協同效應。香港文匯報昨日梳理資料,拆解土地釋放、交通規劃、與深圳產業協同等方面的問題,探討破解之道。

●施政報告明日出爐,連接粵港的新界北地區規劃發展成為各界關注焦點。圖為新界北地區。 資料圖片

【樽頸一】土地鬆綁 有利建設

據悉,明天公布的施政報告可能提出多項釋放新界北土地發展限制的措施,為發展農地、棕地、溫地、綠化地帶、祖堂地及濕地緩衝區等進行拆牆鬆綁,釋出有關土地進行發展研究,以提升區內發展潛力。

另外,施政報告還可能會落實在屯門龍鼓灘的填海項目,並研究搬遷葵涌貨櫃碼頭,以釋出更多土地建屋。

新界現有約7,200個祖堂(即新界原居民宗氏族群),每個祖堂都擁有專屬的土地,業權為所有子孫擁有,故業權十分零散。據了解,全港祖堂地目前約佔2,400公頃,過去法例限制必須100%業權持有人(即宗氏的子子孫孫)同意,才能發展。

鄉議局促放寬祖堂地出售

今年8月,新界鄉議局曾約見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就新一份施政報告提交建議書,要求政府放寬對祖堂地發展的限制,允許祖堂與私人機構合作開發土地,以增加私人房屋供應;如政府要徵收祖堂地發展房屋,應考慮現金以外補償,例如部分單位預留給祖堂。

鄉議局並表示,支持適度降低祖堂出售土地的門檻,但強調有關改動影響深遠,認為政府應事先做充分諮詢。

發展濕地緩衝區是特區政府根據一份1997年的研究報告,在后海灣濕地保育區邊緣劃出的一段約500米闊、覆蓋約1,000公頃的地帶。

劉國勳倡發展濕地緩衝區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500米的「畫圈式規劃」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執政產物,做法相當機械化,如今值得重新檢討。他早前實地考察濕地緩衝區,發現區內原本設有不少淡水養殖魚塘,但隨着近年養殖業式微,許多魚塘已經荒廢,另有一些緩衝區的土地被用於貨櫃倉等工業用途,生態價值低,政府應重新考慮修訂相關指引。

●劉國勳倡放寬濕地緩衝區發展。圖為濕地緩衝區。 資料圖片

有環保團體質疑,一旦放寬濕地緩衝區發展,必然損害濕地保育。劉國勳認為,環保概念需要與時俱進,現時部分緩衝區已疏於管理,雜草叢生,失去了濕地功能,保育濕地不僅限於面積,還要重視質量。他建議,政府釋放一部分緩衝區用於發展住宅的同時,反而可以透過保育管理,將其他緩衝區擴充為濕地,如此一來,緩衝區縮小,保育區反而擴大,對生態環境更有益。

劉國勳提到,他於今年3月立法會書面諮詢時,已向漁農自然護理署提及縮小緩衝區範圍事宜,漁護署當時回應,會爭取於今年內為應否及如何修訂相關規劃提出建議,他相信署方建議會對施政報告落實提供科學依據。

【樽頸二】落實基建 對接深圳

新界北的地理優勢明顯、經濟價值突出,聯動深圳及周邊地區發揮產業協同作用,是新界北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未來的發展中,既要考慮區域功能定位、產業發展布局,也要與大灣區整體規劃進行有效對接,促使深港兩地產業聚集、人才匯集、優勢融合,實現跨越式發展,發揮「一加一大於二」效應,在與深圳的經濟發展布局對接的同時,兼容創科產業與傳統產業,促進香港的產業多元化,亦為不同階層人士提供多樣性的就業選擇。

香港融入大灣區勢在必行,毗鄰深圳、有着豐富土地資源的新界北,更有着非常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價值優勢。早前中央政府出台《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擴大前海合作區域,為香港融入大灣區建設帶來新機遇。牢牢抓住「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促進人員、貨物、車輛便捷高效流動」等機遇,新界北有望成為香港新的經濟中心。

周浩鼎倡拓地發展洪水橋

隨着深圳前海合作區域面積擴大,加上深圳南山區作為創科重鎮,以鐵路連接深圳前海與新界洪水橋有望實現。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周浩鼎認為,特區政府現時對洪水橋新發展區的規劃,只預留22公頃土地作企業科技及工業用地,追趕不上發展,有必要增加預留的土地。

●周浩鼎建議增加土地發展洪水橋。圖為洪水橋新發展區構想圖。 資料圖片

他表示,除洪水橋外,屯門內河碼頭亦是新界西北另一可考慮的發展地點,屯門內河碼頭位置優良,20分鐘車程可直達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往來內地便捷,而現時相關土地的使用率僅24%,有條件改變部分用途作為「工業4.0創新工業用地」。

除與深圳聯合發展創科產業外,新界北還可利用地理優勢發揮跨境運輸作用。洪水橋連接天水圍、屯門、元朗、白泥等,同時連接港深西部公路、香港國際機場及港珠澳大橋,擁有優越地理位置有助發展跨境物流運輸,可發揮其優勢打造西部物流及創新走廊,幫助落實港深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格局,有助發展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與深圳南山區產業項目雙軌發展,產生良性互動。

擬建跨境鐵路連接深圳前海

據悉,特區政府擬在洪水橋興建跨境鐵路系統,連接深圳前海,建成後,由洪水橋到前海只需十分鐘車程。第四界別-新界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及地區防火委員會選委呂堅早前表示,造成新界居民每日交通困難的重要原因是,新界本身缺乏高新產業,因此居民需要在區外就業,新界北如能融入灣區發展,與前海深化合作,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變相能解決區內交通問題。由此可見,構建新界北與前海的跨境交通亦是解決途徑之一。

特區政府已在河套、古洞北及香園圍預留土地,興建創科園及工業邨等設施,深圳亦預備在皇崗福田一帶發展深港科創合作區。香港測量師學會規劃及發展組兼房屋政策小組主席林家輝早前指出,河套區若缺乏交通配套,則儼如孤島,「交通接駁同生活配套都好重要」,建議特區政府重新規劃,包括皇崗口岸重建後,釋出20公頃落馬洲邊境管制站用地,以及河套周邊濕地,可發展人才公寓等配套,支援河套創科產業發展,並加強交通接駁。

【樽頸三】擴建鐵路 分流交通

新界向來是全港交通擠塞的重災區,朝早繁忙時段,因新界居民出區上班上學,九龍主幹道汽車時速減慢至20.6公里,比約十年前下降13%,港鐵多條線路亦告飽和,隨着新界北進一步發展,數十萬人口遷入,將更加凸顯交通問題。消息指,施政報告將重新打造新界北區域的交通基建,包括已經進入詳細設計階段的北環線,亦將打通各個新發展地點。據特區政府早前提及的文件,擬建造的北環線,除了包括錦上路站、凹頭、牛潭尾及新田等建議車站,工程亦包括潛在擴建至坪輋的備置工程。

目前,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佔地約320公頃,純住宅用地只佔約10%,僅約33公頃,地積比率普遍只有3.6倍至3.7倍,即使連同商住地、鄉村式發展用地計算,總住宅供應也只有約3.1萬伙。消息透露,政府有意打破傳統的規劃布局,整合新界北用地,部分原來規劃作工商業用途的新界北用地,將改為住宅用地,且地積比率將會提高,料全區住宅單位供應量多達40萬至50萬伙,主要為公營房屋,區內新增人口,則由現時的逾60萬人,增加至超過100萬人。

另外,政府亦會檢視邊境地區一帶的用地,發展成商業及創科企業的集中地,料整個新界北將可有力成為本港另一個發展中心,估計可提供超過60萬個就業職位,協助區內市民原區就業。

●特區政府擬建新鐵路配合新界北發展。圖為市民等候東鐵。 資料圖片

陳恒鑌倡「分擔」東鐵負荷

面對人口突然膨脹,交通負荷問題備受關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早前表示,未來北區人口增加,興建鐵路、接駁新界東北至大嶼山人工島以解決交通需求迫在眉睫,他建議,新鐵路到沙田後,可轉向接駁葵涌貨櫃碼頭一帶,再經青衣西南接駁大嶼山,以起「分擔」東鐵負荷的作用。

至於新界居民「過海難」問題,陳恒鑌建議引入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對不同隧道實行「時變收費系統」,即在繁忙時段按不同時區逐步調升收費,其他時段逐步調低收費,以鼓勵市民錯峰出行,緩解時段性交通擠塞情況。他指出,現時紅隧、東隧及西隧未能成功分流,與隧道全日劃一收費、三隧價格有別有關,即時調整收費能夠有效調整車輛對紅隧低收費的選擇偏好。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