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專家解析】5月4日磐石艦案隔離全員解除,台灣防疫管制能解鎖了嗎?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世紀之疫──新型冠狀病毒風暴
【跨界專家解析】5月4日磐石艦案隔離全員解除,台灣防疫管制能解鎖了嗎?
(攝影/蘇威銘)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截至今天(5月1日),台灣連續6天零確診、19天未出現本土案例。最後一起群聚感染案、31名官兵確診的磐石艦案,兩週監測將於5月4日期滿、全員解除隔離。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第一波對台灣的威脅是否解除?長達3個多月的邊境管制、大型活動及商業活動的限制、搭乘大眾交通全面戴口罩、醫事人員和高中以下學校師生出國禁令,可以解禁了嗎?

《報導者》專訪前衛生首長葉金川、SARS時期防疫官員蘇益仁、施文儀,公共衛生學者陳為堅、謝英恆,科研專家梁賡義,一線醫師侯勝文,從各個面向來討論:回歸正常生活的時刻到了嗎?我們該怎麼做?還有什麼挑戰等著我們?

1月21日農曆除夕,台灣傳入第一起病例開始,迄今103天,累積429例確診,6人不幸死亡。現在每天解除隔離者已遠遠超過隔離管制中的人,特別是最令社會憂心的找不到感染源的10例社區感染個案:白牌車司機案、社區女保全、長照機構護理師、台師大男學生,到酒店女公關,都一一控制、未再向外層擴散。

《報導者》統整,最近期的兩波疫情中,女公關案相關123例隔離者已於4月22日全員解除,磐石軍艦高達1,995人的列管者,5月3日最後採檢、5月4日可望宣布解除。在境外管制仍持續下,台灣社區感染威脅的警報可望暫緩。

雖然台灣未如世界各國封城、區域封鎖,但從邊境圍堵如國際交流全面暫停,禁止外國人入境、郵輪停泊,到國內的酒店、舞廳停業、限制探病、醫護人員禁止出國等,仍形同「非常時期」,日常生活及經濟活動全面受影響。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發布的最新資料,第一季營業額百貨公司年減8.8%、服飾品零售年減6.8%、綜合商品零售更因為機場旅客大減,重創免稅店,營業額年減22.6%。最有感的餐飲業,也因為觀光客驟減,民眾減少外出旅遊聚餐,宴會活動停擺等原因,3月較去年同期衰退21%,打破當年2003年SARS時,餐飲業當年度5月較前一年衰退17.5%的紀錄。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月30日宣布,將開始推動「防疫新生活運動」;5月1日則宣布,民眾可實名制預約前往長照機構探視。專家又怎麼解析與建議?

葉金川:邊境做篩檢、民眾持續勤洗手戴口罩,戶外踏青沒問題
Fill 1
桃園國際機場的紅外線體溫監測措施。(攝影/楊子磊)
桃園國際機場的紅外線體溫監測措施。(攝影/楊子磊)

葉金川(前衛生署署長、前健保局總經理):

台灣防疫靠的是「邊境檢疫」、「精準疫調」,接下來要逐步開放,我們可以粗分成兩部分:國外與國內鬆綁,國內又可以分成指揮中心禁令,以及民眾「自發性」的防疫。

在邊境防疫上,現在全面禁止外國人入境及轉機,但台灣不可能長期鎖國。過去一天有5、6千人入境,現在一天1千人不到,應可以在可容許的範圍內,慢慢開放外國人進來。許多商務人士來台可能只待3、5天,如果入境就要檢疫14天會是很大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思考,如何保留商務交流,又可以不必檢疫14天且兼顧防疫效果。

第一,可以參考國外的疫情,例如紐西蘭、韓國現在疫情趨緩,也許就是我們首波開放可以入境來台的國家,這些人在他們境內感染病毒的機率也會低一些。

第二,可以要求外國人登機前,提供COVID-19病毒的核酸檢驗陰性證明;到台灣後,在機場先自費做核酸快篩,再去做PCR檢驗,若都陰性,就可以自主健康管理,不需要居家檢疫;如果還是很擔心,在台期間每幾天就做一次快篩也能考慮。若外國人不想自費,也可以選擇居家檢疫14天。

快篩分成3種,分別是核酸分子快篩、蛋白抗原快篩、血清檢測,後兩者都是研究用;核酸分子快篩用於預防,但我們要確保核酸快篩的精準度很高,體內有一點點病毒就能篩檢到,這樣才有意義。

國內防疫的部分,指揮中心的禁令,例如醫護人員禁止出國、酒店舞廳停業都應該可以恢復了。當初禁止酒店、舞廳營業時,並沒有把類似的行業都禁掉,民眾的行為還是一直在發生,舞廳停業,還有酒吧、夜店可以去,因此這其實是防疫效果很低的禁令。

Fill 1
葉金川認為,民眾繼續做好基本的3個防疫: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就可以安心上街。圖為在國父紀念館週邊休閒的民眾。(攝影/林彥廷)
葉金川認為,民眾繼續做好基本的3個防疫: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就可以安心上街。圖為在國父紀念館週邊休閒的民眾。(攝影/林彥廷)

其實最主要的問題不在指揮中心的禁令,而是民眾自發性的防疫。像是餐廳沒人去、婚宴不敢辦、遊覽車和計程車生意直直落、校園禁止進入等。我們的防疫8、9成都靠第一線邊境,現在境內幾乎可以說是安全,境內若沒有病毒,做好基本防疫只是預防萬一,預防措施不能本末倒置,把商業、經濟活動都搞垮了。

至於民眾仍應做好基本的3個防疫: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繼續內化成我們的衛生習慣。各行各業可以提出自己的防疫規則,讓民眾知道,只要維持基本防疫,就可以安心上街。

例如餐廳做好消毒、量體溫,取消圓桌合菜;婚禮可以取消敬酒、改成套餐制;遊覽車可以梅花座;棒球比賽也可以隔開座位,不必要完全禁止。總之做好防疫,球可以看、車可以坐、餐廳可以去,校園也可以恢復讓民眾進去運動。

尤其戶外踏青,是最能夠保持社交距離的。墾丁大街很多人,不代表墾丁不能去;登山山頂很多人,不代表不能爬山,只要避開人群聚集地就可以。之前清明連假的細胞警訊,用意是提醒你可能會跟別人有接觸,有症狀要注意,就醫時也要告知醫師,卻變成學校去調查學生,如果有去那些景點就不准到學校,這是不合宜的。

蘇益仁:零本土案例外,也應社區抽樣篩檢,才能安心放寬解禁
Fill 1
蘇益仁認為,若能以抽樣篩檢,確認社區真的幾乎沒有無症狀帶原者,就可以比較放心放寬限制。圖為新北市政府日前進行社區防疫演習情形。(攝影/楊子磊)
蘇益仁認為,若能以抽樣篩檢,確認社區真的幾乎沒有無症狀帶原者,就可以比較放心放寬限制。圖為新北市政府日前進行社區防疫演習情形。(攝影/楊子磊)

蘇益仁(前疾病管制局局長、國衛院名譽研究員):

雖然全世界的疫情還沒有趨緩,但台灣國內的限制還是要放鬆,這樣一路限制到年底,民眾絕對會受不了。不過,放鬆不是說馬上就完全恢復常態化,而是階段性的逐步開放。

何時開始可以解禁?目前台灣已經連續19天沒有本土病例了,我認為除了這個參考數據之外,還要再加上一個科學證據:對社區不特定人進行抽樣篩檢,我們可以針對北、中、南、東部,各抽出2千位民眾去做檢驗。如果這些人都沒有驗出陽性,代表社區真的幾乎沒有無症狀帶原者。這兩項資料加起來,大家就可以比較放心,再來放寬限制。

解禁的順序,可以分成依序3步驟:經濟活動、娛樂活動,最後是邊境鬆綁。

跟經濟相關的,例如鼓勵大家去餐廳吃飯、促進消費,這些是重要的第一步,民眾基本上都可以回歸正常生活;再來是體育活動、看表演等娛樂性活動可以慢慢鬆綁。各地消費恢復的同時,細節的配套還是要由地方單位自己去訂定,尤其要注意,民眾若去到人潮擁擠的地方,還是要戴上口罩,做好基本防疫。

這些是近期可以逐步開始的措施。另外,醫院過多探病人潮本來就不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台灣目前有限制陪病及禁止探病,剛好藉這波疫情機會改變,也是一件好事。

但是邊境防疫還是不能鬆綁。國外疫情看來還會延續好一陣子,可以等國內解禁、狀況平穩了,再來看國外疫情決定邊境是否要開放,暫時還沒辦法訂下標準。也許之後國外某些國家已經度過危險期,那可以考慮開放該國人入境,但入境後仍要維持14天居家檢疫。

施文儀:51連假放鬆旅遊管制,驗證社區無症狀感染實際情況
Fill 1
施文儀建議,51連假活動限制不要太嚴格,讓潛在的無症狀感染者有所活動,才知道他們在哪裡,但這並不是形成防疫破口,因為這個是可預料到的。圖為八里渡船頭的假日遊客。(非當事人)(攝影/陳曉威)
施文儀建議,51連假活動限制不要太嚴格,讓潛在的無症狀感染者有所活動,才知道他們在哪裡,但這並不是形成防疫破口,因為這個是可預料到的。圖為八里渡船頭的假日遊客。(非當事人)(攝影/陳曉威)

施文儀(前疾病管制局副局長):

磐石艦引起的社區感染已經快要過觀察期,看起來相對安全。台灣這波疫情,有10個不明感染源的病例,代表至少有10個沒找出的感染源,因為武漢肺炎病毒並不是世代單傳
指1個感染者只傳染給1人
,感染源有可能傳染給1個到3個、或4個人,所以我們可以估計,社區應該有10個,最多不會超過40個病人。

從第一個本土不明原因的白牌司機,到最近一個女公關,這10個不明感染源病例都已經過了安全期,也沒新增通報接觸者確診,顯然每個有傳染力的人逐漸地康復,所以沒有再繼續傳;如果還有傳染力的人,每次都是遇到戴口罩、會洗手的人,傳染鏈也被阻斷;即便傳染給別人,對方卻是無症狀感染者,也不會去看病。如此估算,社區裡面由10個不明感染源所傳染、但沒被發現的感染者,大概只剩3到10個。

另外我們有429個確診病例,境外移入有的在機場就抓到,有的在集中檢疫所被抓出來,沒進入社區;也有些像磐石艦軍人可能進入社區。這些境外移入有進入社區,或者是本土病例還在社區裡面活動,傳染人數可能不會超過20個。

如此估計,台灣可能約有23到30個潛在無症狀感染者,有了這樣的估計以後,台灣才知道怎麼去做防疫的「解嚴」。

我認為我們51勞動節後,醫院會擴大篩檢、擴大通報。因此假設這些潛在無症狀感染者中,有15個有出遊,最多傳染給30個人,那如果有20個人有出現症狀就醫,縱使只有輕症,我們也可以把他篩檢出來。

所以我建議,51連假活動限制不要太嚴格,旅遊警示不要到200多個,還是維持在清明假期的11個就好,我們應該要讓潛在23到30個無症狀感染者有所活動,才知道他們在哪裡,如同「引蛇出洞」,但這並不覺得形成防疫破口,因為這個是可預料到的。

Fill 1
施文儀推估,台灣可能約有23到30個潛在無症狀感染者。圖為台北龍山寺。(示意圖,非當事人)(攝影/許𦱀倩)
施文儀推估,台灣可能約有23到30個潛在無症狀感染者。圖為台北龍山寺。(示意圖,非當事人)(攝影/許𦱀倩)

我反對普篩,因為普篩沒有用,普篩2,300萬人,以現在試劑靈敏度的限制,可能會出現200多萬個陽性,卻有很多偽陽性。真正的陽性從那30個只能找出21個,還有9個你漏掉。這個非常沒有效率,只是浪費錢、時間跟人力。

利用這次51連假,找到潛藏在社區的病人,讓人群有適當的流動,地方有適當的經濟發展;我們也透過這次連假,來探尋未來經濟怎麼復甦,我們怎麼樣去解嚴,這個是滿重要的時機。

把醫院準備好,隨時擴大篩檢。我們就走在洞口,那洞口就是醫院,這是最好的方法。如果這次不利用,就得等到端午節,那太久了,你還沒有引蛇出洞,已經滿街都是青蛇、白蛇,到時候請法海和尚都來不及了。

這次剛好有個機會,讓我們更有信心來測試,驗證社區有沒有病毒。經過51連假後,如果再沒有更多的疫情出來,代表連潛在的無症狀感染者,自己傳不下去,到最後歸零。

如果51連假沒問題,6月端午節,應該不必怕大家掉以輕心,其他地方只要守住,台灣基本上是安全。我們現在是「相對」安全,我們希望更確認一點。

陳為堅:邊境不宜急開放,從抵抗力佳的年輕人校園活動開始鬆綁
Fill 1
陳為堅認為,學校應該是第一個鬆綁的環境,因為學校有學習功能,年輕人的抵抗力相對也比較強。小孩正常上學,家長才可以工作、從事經濟活動。(攝影/吳逸驊)
陳為堅認為,學校應該是第一個鬆綁的環境,因為學校有學習功能,年輕人的抵抗力相對也比較強。小孩正常上學,家長才可以工作、從事經濟活動。(攝影/吳逸驊)

陳為堅(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台大公衛學院特聘教授):

我認為現在超過19天沒有本土案例,代表社區相對穩定,這種情況下當然不需要像現在這麼嚴格。尤其我們很多活動、學校課程都停掉,如果已經沒有本土案例,代表人與人見面,只要維持平常的衛生習慣,或是更多一點,例如在教室上課也都戴著口罩,就沒有什麼問題。

而且觀察這429個確診病例,可以發現一件事情:確診者都是被親密接觸者傳染的。這表示台灣民眾經過多年訓練,在風吹草動的防疫期,大家對陌生人都非常謹慎,所以我們鑽石公主號基隆登陸、連假出遊,都沒有傳出有人被感染。

確診者幾乎都是跟同學、親戚吃飯、聊天、喝咖啡啊,被認識的人感染。這個病毒傳染力雖然高,但還是要在很鬆懈的情況下,因為你會卸下心防,沒做好防護,你總不好意思叫你的親人戴口罩、吃飯用公筷母匙。

這樣的實證狀況,也可以讓大家對接下來逐步解禁更放心一些。

至於從哪一步開始,我認為學校是第一個,因為學校有學習功能,年輕人的抵抗力相對也比較強。小孩正常上學,家長才可以工作、從事經濟活動。不過學生在學校裡,還是要勤洗手、吃飯避免交談。如果一段時間都沒問題,平常大家喜歡的娛樂活動也就可以慢慢恢復了。

邊境防疫部分,大家在談現在防堵成功,接下來冬天會不會又來第二波?各國邊境開放下,台灣會不會因為普遍沒有抗體而成為最脆弱的地方?我認為不能用數學模式來談這件事情,因為這不是數學遊戲,而是關係到實際人類的健康。

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感染程度,有辦法達到群體免疫,死的人數已經上千上萬人,所以不能這樣隨便講。現在都是在買時間,強化醫療系統、降低重症比率,找出更好的治療方法,像是讓後勤的開發,藥物、疫苗趕快出現,除此我看不出來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所以邊境沒有必要急著開放,我覺得台灣是得天獨厚的,我們是海島,食物又能自給自足,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從國外回來的台灣人都有居家檢疫兩週,就可以進入相對安全的環境,現在台灣防堵已經有了某種程度的成功,沒有必要這麼快去迎接風險。

謝英恆:7月前邊境仍應管控,5月中公共運輸戴口罩可放寬
Fill 1
目前搭乘台北捷運的乘客必須配戴口罩。謝英恆提出,若台灣持續沒有本土案例,可以調整回「人多地方建議配戴、但不強制」。(攝影/余志偉)
目前搭乘台北捷運的乘客必須配戴口罩。謝英恆提出,若台灣持續沒有本土案例,可以調整回「人多地方建議配戴、但不強制」。(攝影/余志偉)

謝英恆(中國醫藥大學公衛系退休教授):

我曾在台灣做傳染病數據建模研究,是2003年SARS時唯一用R0值「傳染基數」(註)
即疫情初期時一個感染者平均會傳給幾個人。
推估台灣SARS疫情的人。這次我也針對國內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數據,做了一些模式分析。

台灣在這段期間一共有兩波疫情。第一波是在2月15日到3月4日,R0值是1.24(95%信賴區間:1.14~1.39)。當時爆發了林口長庚院內群聚感染及一些家族群聚感染,兩週左右就成功擋下。

第二波比較大,從3月5日到4月8日,是台灣發生大量境外移入病例的階段,R0值2.09(95%信賴區間:1.57~3.08)。此一波最高峰的轉捩點是在3月21日,當時剛頒布外國人禁止入境,疫情就開始下降,代表這個政策是有即時成效的。

目前台灣本土情況很好,因為我們有島國優勢宜於防堵境外病例移入。如果有疫情也都是由境外移入開始的,就連磐石軍艦案也已擋住了。從目前數據看來,我認為台灣境內可以開始放寬限制,但要維持防堵策略,邊境開放還要再一段時間。

51連假過後,我們需要再觀察兩週。如果持續沒有本土確診病例,我認為可以是逐步解禁的時機點。除了限制100人以上聚會,其他措施可以考慮放寬,但要提醒民眾保持勤洗手、戴口罩等良好衛生習慣,可以減少各種傳染病的發生。

就連口罩,我們或許也不用像現在,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要強制戴,可以回到2月時的方式,告訴大家人多的地方建議配戴,但不強制。

不過這些開放都有個前提:數學建模是依照現在、過去的情況做判斷,對疫情的精確預測一般不會超過一週。因為時間愈久,對未來會發生的情況愈不可掌握,預測的不確定度愈高。所以這些建議都是在台灣持續沒有本土確診案例的前提下,如有新狀況可隨時調整。

至於邊境的開放,攸關各國的疫情發展。至少我覺得還不能馬上放鬆,要逐步來做。目前看來,我認為直到7、8月都得有一定程度的邊境防護措施,因為不能確定到時候歐洲、美國疫情趨緩的狀況。不過南亞、非洲可能是下一波疫情爆發地,這些地方與我們的接觸相對歐美較少,影響會比較小。

如果最後剩下一些國家疫情還在危險期,我們可以針對這些國家的人,或入境前14天有相關旅遊史的人去做檢疫。因為各國的疫情發展都有先後,我們就case by case,從個別國家的現況去判斷邊境應該要放寬或持續防疫。像目前韓國也許就可以列在放寬的國家之一。

侯勝文:戶外活動可先解禁,高風險場所管制應持續
Fill 1
侯勝文認為,這次51勞動節連假若沒有造成新增本土個案,代表社區案例非常少,政府照顧內需產業應該會更加積極。圖為三峽老街店家騎樓。(攝影/王容慧)
侯勝文認為,這次51勞動節連假若沒有造成新增本土個案,代表社區案例非常少,政府照顧內需產業應該會更加積極。圖為三峽老街店家騎樓。(攝影/王容慧)

侯勝文(新光醫院急診醫師):

我認為14天沒有本土個案是可以考慮解禁的指標之一,現在已經19天了,指揮中心也開始有一些壓力。不過面對解禁,可以從2個科學方向來考慮接下來的應變措施。

第一,人體在感染後免疫力可以維持多久?我們希望是永久的免疫力,或是至少短期幾年的免疫力,而不是像流感一樣,每一波不太一樣,下一波來時若不打疫苗,中了還是會有一定症狀。免疫的長久會影響防疫鬆緊的考量,但目前大家都沒有答案,所以會採取謹慎的做法。

第二,病毒的致病力會不會下降?一般來說,病毒殺傷力太強,通常傳不遠;像流感一樣傳得遠,致病力就低一些,這對醫療系統的負擔就會減少。現在看來COVID-19的R0值比流感還強,死亡率也較高,大家透過防堵、拉開社交距離,也許太強的病毒就在某些點停掉了,留下來的就是潛伏期更長、致病力低的病毒。可能以後就會變成無症狀感染者、輕微症狀感染者,這種不太容易抓到的居多,病毒也就會一直活下來。

這代表會一直看到確診個案,但是死亡率就會變小,醫療負擔也減輕,病毒會不會、有沒有弱化,科學上也還需要再觀察一段時間。

在這2個科學考量明確之前,我認為台灣的解禁還是有一定的順序:國內優先國外、戶外優先戶內,高風險場所暫緩解禁,最後才是國際交流。

第一是國內市場,這次51勞動節連假若沒有問題,代表社區案例非常少,政府照顧內需產業應該會更加積極。戶外活動雖然相對安全,但還是要看性質,演唱會等人與人距離太近的大型集會依然不適合;海邊等空曠地區就比較沒有疑慮。

下一波再考量是室內的活動,如電影院、樂團演出等。至於醫療院所、安養院等高風險場所,為了避免當年SARS院內感染再次發生,也應持續維持警戒,避免一旦產生破口,讓這群比較弱勢的群體爆發感染。

等國內都解禁且適應完畢,最後才會考慮國際交流,在國外都還有很高風險時,入境仍需要14天居家檢疫;國際船舶停靠的限制,可能也會等到最後才解禁。

不管防疫策略如何鬆綁,民眾應該要了解到,解禁就可能會帶來一些確診個案。其實有零星確診個案不需要緊張,只要醫療量能還可以負擔,增加少量個案還能提高社群免疫力。不過現在台灣正處在維持零確診的社會氛圍下,一旦解禁出現個案,民眾會容易怪罪指揮中心,也會有些政治上的風險。

梁賡義:疫情穩定、研發要加緊,快篩試劑可做防疫外交
Fill 1
圖為台灣積極投入篩檢試劑及疫苗研發的疫苗公司實驗室。(攝影/張家瑋)
圖為台灣積極投入篩檢試劑及疫苗研發的疫苗公司實驗室。(攝影/張家瑋)

梁賡義(國衛院院長):

現在疫情看起來比較穩定,研究上不會停,尤其是疫苗這塊,因為以後可能變成流感化的話,更表示我們要去自製,不能期待別的國家賣給我們。現在疫苗研發還是第一步,應該5月底、6月初就會選定比較有潛力的疫苗平台。

疫情趨緩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我們盛行率很低,如果疫苗發展出來,要做臨床試驗、了解打疫苗的成效時,會遇到台灣本身發生率就很低的挑戰,所以可能要討論,是不是用其他臨床指標來比較。另外,是不是可能跟國外疫情發生率比較高的國家進行國際合作。

藥物我們也在研發中。瑞德西韋(Remdesivir)我們為什麼要去合成?一旦我們跟藥廠沒能協調成功的話,就會用當初克流感模式,以國安方式去生產,先從公克級合成然後可以轉給藥廠,這是最壞情形;另個情形就是國外藥廠願意技轉給我們,給我們廠商去大量生產,這是理想情況。可是不管怎麼樣,我們先做這個準備,表示我們跟對方比較有籌碼可以談,是一個備而不用的概念。

同樣地,快篩也是一樣,我們當然不希望用到普篩,普篩可能用於社區大流行時,目的把陽性患者隔離,從公共衛生看是真的很重要,可是如果沒有社區大流行的話,我們要真的去做嗎?因為快篩準確率不會這麼高,可能產生偽陰、偽陽性,也會造成社會困擾。沒有事情是完美的,那我們做快篩量產也希望備而不用,如果沒有那種狀況,沒有必要做普篩。

不過快篩試劑也可作為防疫外交,協助其他國家,政府可決策賣給他們或送給他們,這也是一個方式,也能比較了解試劑的真實使用情況。

疫情之下,台灣祭出哪些管制措施?

【出入境管制、邊境管制】

【公共活動和公衛措施管制】

【商業活動管制】

【特殊族群管制】

【醫療院所管制】

  • 限制探病:每日特定時段才能探病,且每名住院病人每次僅限2名訪客、1名陪病者(含照顧服務員),人員進出院區或病房時,均須登記並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
索引
葉金川:邊境做篩檢、民眾持續勤洗手戴口罩,戶外踏青沒問題
蘇益仁:零本土案例外,也應社區抽樣篩檢,才能安心放寬解禁
施文儀:51連假放鬆旅遊管制,驗證社區無症狀感染實際情況
陳為堅:邊境不宜急開放,從抵抗力佳的年輕人校園活動開始鬆綁
謝英恆:7月前邊境仍應管控,5月中公共運輸戴口罩可放寬
侯勝文:戶外活動可先解禁,高風險場所管制應持續
梁賡義:疫情穩定、研發要加緊,快篩試劑可做防疫外交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