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加辣」間接推高需求 轉售組屋價格連漲12季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移民百科 - 星馬泰 - D230522

新加坡「加辣」間接推高需求 轉售組屋價格連漲12季

星馬泰

發布時間: 2023/05/22 17:41

最後更新: 2023/05/23 08:29

分享:

分享:

亞洲新聞台(CNA)報道,新加坡在不到18個月内三次「加辣」,轉售組屋交易量有所下降,但價格仍在在繼續上漲,儘管增長速度放緩。

轉售組屋價格連漲12季

報道指,今年第一季度,新加坡組屋轉售價格指數環比增長1%,低於去年第四季2.3%的增幅。然而,這也是轉售組屋價格指數連續第12個季度上升。

當局在2021年12月、去年9月先後上調額外買方印花税(ABSD)稅率、收總償債率(TDSR)門檻、降低組屋按揭的貸款限額,並規定業主出售私樓後,要等待15個月才能購買無補貼的轉售組屋。今年4月再度提高ABSD稅率,外國人買樓印花稅增至60%。

PropNex研究和內容主管Wong Siew Ying認爲,去年9月「加辣」後,組屋轉售市場可能正趨於穩定。

新加坡國立大學房地產與城市研究所教授錢文瀾表示,雖然首兩輪降溫措施抑制了市場活動,但未能有效降低轉售組屋市場的價格。

「疫情發生後,人們需要更多空間在家工作。與父母同住的年輕夫婦也喜歡搬出去,擁有自己的空間,」她説。

「由於新加坡有避風港的美譽,本地和外國投資者都有興趣在新加坡投資地產。私樓市場的價格上漲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轉售組屋的價格。」

前兩輪「加辣」 減緩增速 惟仍上升

新加坡政府4月表示,首兩輪樓市降温措施已產生「緩和效應」。

錢文瀾分析了兩次「加辣」前後兩個季度的銷售量和價格,指出2021年「加辣」後,轉售組屋季度交易量下降了6.3%,但同期價格卻上升了2.6%。去年9月「加辣」後,組屋平均季度轉售量下降了3.6%,但價格上升了1.6%。

她説,前兩輪「加辣」減少了市場交易量,減緩了私人和組屋轉售市場的價格增長速度,儘管價格水平繼續上升。

按息、供應量提高影響漲幅

分析師指出,還有其他影響組屋轉售市場的因素,包括貸款利率上升和供應的增加。

疫情期間,新加坡利率保持低位,浮動利率大多保持在1%以下。但隨著新加坡重新開放,利率急劇上升,最近幾個月的浮動利率超過4%。

疫情期間的施工延誤使一些人從預售組屋(Build-to-Order, BTO)轉向轉售組屋,推高了對後者的需求。而政府計劃在今年推出約23,000套預售組屋,價格可能會隨供應量增加而開始趨於平穩。

首次置業補貼增加刺激樓市

分析師認爲,合資格轉售組屋買家的公積金住房補貼增加,可能會推高需求。地產公司橙易產業(OrangeTee & Tie)研究和分析部高級副總裁孫燕清稱,這是一個「干擾因素」。

新加坡2月公佈的2023年預算案增加了首次置業者的住房補貼,她表示此舉可能刺激了某些類型公寓的需求和價格增長。孫燕清說,在第二輪樓市「加辣」的半年內推出該政策,可能會掩蓋降温措施的真實效果。

新加坡樓市「加辣」背後︰中國富豪湧入豪擲狂買 本地人嘆房價物價高、難維生

今年料漲2%~8%

錢文瀾說,過去三年房價漲幅大於工資漲幅,引發了人們對住房可負擔性和還貸能力降低的擔憂。2022年四房轉售組屋的房價收入比中位數為5.0,即房價是買家家庭年收入的5倍。2023年國際住房可負擔性調查顯示,在94個房地產市場中,新加坡的住房可負擔性排名第47位。

分析師預計,2023年組屋轉售價格將上漲2%至8%。2022年、2021年的漲幅分別爲10.4%和12.7%。

Huttons Asia高級研究總監Lee Sze Teck認爲,前兩年針對組屋轉售市場的降温措施,令買家的財務決定變得更審慎 、購房需求減少。

新政或間接推高需求

錢文瀾表示,今年4月的「加辣」可能會對組屋轉售價格產生間接影響。它們提高了買私樓的整體交易成本,使其與公屋相比吸引力下降。因此,部分需求可能會轉向轉售組屋。

最新政策規定,新加坡公民購買第二套住宅須支付高達20%的ABSD稅。孫燕清認爲,這會讓一些希望升級到私樓的組屋業主暫時擱置計劃,市場上的轉售組屋數量就會減少。另一部分組屋業主也可能會在買新樓前先出售原有單位、並在這期間租屋,這可能會增加轉售組屋供應量,但同時租賃市場的需求就會上漲。

最適合外籍人士定居國家 首兩位都在這地區 新加坡第三

撰文︰HKET理財組

=====

【開市追揸沽】聚焦債限談判進展 快手、美團業績前瞻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移民攻略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