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與新冠肺炎高度相關

圖片來源:flickr

新冠病毒與氣溫的關係為何?新冠肺炎自 2020 年開始延燒,全世界確診病例至今已高達 1.17 億,死亡人數 260 萬。北半球即將進入夏天,研究指出,病毒遇上高溫,感染力會降低,但據《政客》報導,美國的情況卻相反,為什麼呢?

疫情與熱浪同時來襲,要去隔離還是避暑?

東洛杉磯的博伊高地,充斥著用磚瓦蓋成的舊建築,唯一的冷卻系統是窗戶。在新冠疫情之前,許多拉丁裔的居民會三代同堂地擠在一間有冷氣的房間,或者出去購物中心、電影院等公眾場所避暑。

但是疫情襲擊後,這些場所都關閉了。當地政府在逼近攝氏 37 度的天氣下,開放了幾個公共避暑中心;這時候,居民有點混淆,他們被告知在戶外,以免感染病毒,但現在要被告知躲進室內避暑。

如果你把美國新冠肺炎的熱區地圖,跟溫度熱區地圖疊在一起,會發現兩張地圖幾乎一樣。這些熱點有很多鋼筋水泥大樓、高密度的建築,但綠地比例、居民的平均薪資與健康狀態都偏低。

研究人員發現疫情和熱浪正相關,他們開始擔心氣候變遷加劇的未來,影響弱勢社區的環境因素可能會大幅提升,尤其是高溫。

這讓防疫工作變得更複雜。美國加州死亡谷的氣溫,在去年(2020)的 8 月 17 日測得了 90 年來的最高溫 54.4°C。政府告訴居民留在家裡保持隔離,但是對於沒有空調的人來說,在家待著也面臨健康風險。

極端氣候下,受害者集中在弱勢族群

事實上,弱勢族群的分布,使得他們更難抵抗疾病。專家指出有色人種的家戶、教育還有公衛的系統性政策等,變成限制有色人種和貧窮人口住處選擇和取得資源的障礙。

「氣候變遷的後果大都讓有色人種承擔。每當災難來臨,這些人群首當其衝。」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應用環境衛生學中心的助理教授威爾森(Sacoby Wilson)表示。

「重要的公園和綠地被分配給富裕社區,他們有較大的空地,更安全的河濱。許多低薪社區一片荒涼,不是沒有綠意,就是水泥地,熱島效應隨之而來。」加州捐贈基金會(California Endowment)副主席伊頓(Anthony Iton)表示。

弱勢社區的居住環境,常常是密度高、不合格的居住環境,很少隔間、通風不良好,而且空調很有限。高溫加速了心肺輸出,可能讓人們呼吸更急促,「高溫這項環境因素,讓人們傾向做出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行為。」伊頓補充。

寒流也一樣。超級低溫將導致大範圍的斷電,導致家家戶戶長期缺少暖氣和用水。

「極端天氣在影響程度、頻率與時間等層面都變得更越來越嚴重。我們關切的是,這些不斷成為極端天氣下的受害者,有沒有被給予足夠的資源,在災難來臨前充分準備,或者在災難襲擊後重建。」「團結行動環境正義」(WE ACT for Environmental Justice)的政策總監傑西爾(Sonal Jessel)表示。

極端氣候重創弱勢社區,政府可以怎麼做?

以往來說,面對熱浪來襲,市政府會建立避暑中心,但居民卻不領情,即使是在疫情發生前。原因是這些避暑中心功能並不齊全,通常只是在學校體育館或者社區中心擺擺摺疊椅而已。

因此政府作為就很重要。舉例而言,紐約去年提供了降溫措施的援助,協助家戶採購與安裝空調與風扇。芝加哥也啟動了綠色走廊計畫,馬里蘭(Maryland)也設立非裔社區上千萬的建設資金。

除此之外,民間也啟動互助組織。芝加哥的民間組織「靠我們自己」(We Got Us)分配給社群成員個人防護設備與生活用品。「黑人社群這樣做已經很長時間了,都沒有經過任何政府團體與組織。這對我們來說不是新鮮事,當沒有足夠資源時,我們一直在思考能夠保護社區的出路在哪。」環境防禦基金(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的資深顧問東尼(McTeer Toney)表示。

推薦閱讀

疫苗出現後,已經開始準備旅遊嗎?別急,來看旅遊業者的「後疫情」玩法

【施打 AZ 疫苗前停看聽】頭痛、疲倦、施打部位疼痛、怕冷,都是常見副作用

【AZ 疫苗抵台,遠渡重洋來打你!】檢驗人員需著羽絨服、讓疫苗經 2 測試後才可施打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