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汉语汉字)_百度百科

[xīn]
汉语汉字
展开8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新(拼音:xī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9]。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一般认为模拟用斧头类的工具“斤”伐木。“新”是“薪”的初文,本义表示砍伐木头,转指柴薪,用作名词,此义后用“薪”表示。“新”的常用义为初始的、刚出现的,再引申为动词,表示更新,也引申指新婚时的人或事物。“新”还指最近、刚刚,用作副词。 [14]
中文名
拼    音
xīn
部    首
五    笔
USRH [2]
仓    颉
YDHML [2]
郑    码
SUFP [2]
笔    顺
点、横、点、撇、横、横、竖钩、点、点、撇、撇、横、竖
字    级
一级(编号:2994) [9]
平水韵
上平声·十一真 [3]
异体字
𢀝、𤗔、𤗟、𣂺、𨐏
结    构
左右结构
注音字母
ㄒㄧㄣ
笔画数
13(部首4,部首外9)
统一码
65B0 [2]
国标码
D0C2
四角码
0292₁
造字法
形声字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新”的字形演变过程(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新”字在古文字中有两种写法,一种由“”“”组成,如图1、2,另一种由“〔图A〕”“斤”组成,如图3。“斤”(图B)像斧子一类的工具,表示用斧子砍伐的意思,“辛”字在这里是表音的声旁。“新”即后世“薪”的初文,《说文》的解释是:“新,取木也。”本义为打柴,动词。后来“辛”字下部被改成“木”,以强调砍伐树木的意思。
有些人认为新字从斤从𣓀会意。𣓀即榛的古字。“𣓀树生长于土山甚多,不大不小,易于伐取,是上古重要的木质燃料,也是烧木炭的主要原料。”故以“斤”“𣓀”会意”。段玉裁认为“当作从斤木,辛声,非从𣓀声也”。段氏的看法是正确的。“𣓀”由“辛”“木”二部件构成。既然甲骨文中有从斤从辛的“新”字,那么从斤从𣓀之“新”就应分析为从斤从木辛声。“辛”和“新”上古皆为心母真部字,读音相同。斤是斧子,从斤从木表示用斧子砍柴,这种分析显然要比从斤𣓀声说更契合于新字“取木”的本义。从斤从𣓀会意说是不可取的,因为砍柴就其近便,不拘一种树木,没有根据说先民用的木柴多取自榛树。
金文字形(图4、图5、图6)和战国文字字形(图8、图9、图10)中,右边“斤”的形体发生了变化。篆文中的“新”字(图11)整齐并文字化,小篆中的“新”字(图12)则在“辛”下平添了“木”底,把字的笔画由简变繁了。汉代的隶书中的“新”字(图14和图15)则继承了其金文形体而把“辛”旁变成“亲”。隶变后楷书写作“新”,如今规范化用“新”。由于“新”为引申义所专用,“柴薪”之义便又另加义符“艸(艹)”写作“薪”来表示。 [1] [14]
“新”字虽然在现存古籍中未见用于“取木”的,但它的后出分别文“薪”则有作“取木”用例证。如《诗经·豳风·七月》:“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薪樗(chu)”就是从臭椿树砍取木柴。引申指砍取的木柴,这就是后世常用的柴薪义。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顺道》:“百姓斩木艾新而各取富焉。”这里的“新”即指柴薪。
至于表示打柴义的“新”为何会产生新旧之新的意思,有些人认为“新”用于新旧义是字的借用。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假借为鲜。”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用作新旧之新则为借音字。”另有一些人认为新旧义是从本义引申来的。段玉裁说:“取木者,新之本义,引申之,为凡始基之称。”不知“取木”义是怎样引申出“始基之称”的,说得含糊其辞。清代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认为:“斫木见白新也。凡物之易于更新者莫如木,故取义焉。”也说得模棱两可。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吸收了徐灏的合理部分而加以申述说:“以斧析木而鲜白之色见矣,此新旧之义所从出也。自后世以薪代新,遂专用为新旧义矣。”斫木显出鲜白色是一种常见现象。《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齐国军师孙膑用减灶之法使魏将庞涓误以为齐军因害怕而不断逃跑,于是庞涓“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乃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夜至树下,看见树上发白,点火照看,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智穷,自刎而死。这是巧用斫木现白现象的一个实例。由于斫木现白,故新引申而有鲜洁义。《文子·上仁》:“不敢清明者,处浊辱而不敢新鲜。”此“新鲜”与“浊辱”相对,指清洁。由鲜白义再引申出刚出现的或未曾使用过的之义,与旧相对。这一意义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如《殷契粹编》910:“其奠新鬯(chàng)。”这是说用新酿造的鬯酒进行奠祭。
如此看来,引申说要比假借说更合事理。这里的关键是不能直接将新的新旧义与柴薪义联系起来考虑,那样自然会因二者之间找不到引申线索而得出新旧义为假借用法的结论。如果以鲜洁义为中介,引申关系还是很清楚的。 [14]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xīn
形容词
刚出现的或刚经验到的(与“旧、老、陈”相对)
new;
original;
beginning
《诗经·豳风·东山》:“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赵树理《张来兴》:“水库里养的鱼很多,已经给这素不吃鱼的山庄,形成吃鱼的新习惯。”
新闻;新生;新风;日新月异
性质上变得更好的(与“旧”相对)
good
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赫赫乎,洸洸乎,功业逐日以新,名声随风而流。”
鲁迅《一件小事》:“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新文化;新社会
结婚时的或刚结婚不久的
new-married
唐·杜甫《佳人》:“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新娘;新郎;新婚
没有用过的;刚用不久的(与“旧”相对)
new
汉·无名氏《古艳歌》:“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北周·庾信《和春日晚景宴昆明池》:“小船行钓鲤,新盘待摘荷。”
老舍《龙须沟》第三幕第二场:“赵老穿着新衣,胸前佩红绸条,昂然地进来。”
新笔;新衣
名词
(Xīn)朝代名。公元8-23年,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参看主词条“新朝
柴薪,后作“薪”
firewood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顺道》:“百姓斩木艾新而各取富焉。”
新的人或事物
new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左传·昭公十四年》:“礼新,叙旧,禄勋,合亲。”
唐·韩愈《送穷文》:“携朋挈俦,去故就新。”
尝新;推陈出新;辞旧迎新
(Xīn)姓氏用字,参看主词条“新姓
(Xīn)新西兰的简称
(Xīn)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
动词
改变旧的;使变新
renew;
make new
《尚书·胤征》:“旧染污俗,咸与唯新。”
宋·范仲淹《刻唐祖先生墓志于贺监祠堂序》:“叹其真堂卑陋以甚,乃命工度材而新之。”
耳目一新;改过自新
副词
新近;刚刚
newly;
recently
《韩非子·说林上》:“鲁季孙新弒其君,吴起仕焉。”
《后汉书·荀彧传》:“操以绍新破,未能为患,但欲留兵卫之,自欲南征刘表。”
沙汀《困兽记》一:“宴会的地点是镇外一家新开张的茶社。”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5]《汉语大字典》 [4]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四】【斤部】息鄰切(xīn)
取木也。从斤,𣓀聲。 [6]

说文解字注

“取木也”注:取木者,新之本義。引申之,爲凡始基之偁。《采芑》傳曰:“田一歲曰葘,二歲曰新田。”其一耑也。
“从斤,𣓀聲”注:當作从“斤木,辛聲”,非從𣓀聲也。息鄰切,十二部。 [10]

广韵

息鄰切,平真心 ‖ 辛聲真2部(xīn)
新,新故也。亦姓,《國語》晉大夫新穆子。又複姓,二氏。何氏《姓苑》有新和氏。《陳留風俗傳》云:“畢公封於新垣,後因氏焉。”魏將新垣衍改爲梁垣氏。息鄰切。三。
【校釋】新穆子:當作“新穉穆子”。《國語·晉語九》:“趙襄子使新穉穆子伐翟。”吴韋昭注:“新穉穆子,晋大夫新穉狗。”《元和姓纂》卷三:“新,出自荀氏,新稚穆子之後别爲新氏。” [11]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斤部】 新
古文:𢀝
《唐韻》息鄰切。《集韻》《韻會》斯人切。《正韻》:斯鄰切,並音辛。《説文》:取木也。
又《博雅》:初也。《易·大畜》:日新其德。《書·胤征》:咸與惟新。《詩·豳風》:其新孔嘉。《禮·月令》:孟秋,農乃登穀,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又《唐書·禮樂志》:正旦群臣上千秋萬歲壽,制曰履新之慶。
又姓。《晉語》:新穆子。
又複姓。《史記·魯仲連傳》:新垣衍。註:索隱曰:新垣,姓。衍,名也,爲梁將。
又州名。漢屬合浦郡,梁立新州。
又《詩·小雅》:薄言采芑,于彼新田。《朱傳》:田一歲曰葘,二歲曰新田。
又《韻補》叶蘇前切。《道藏歌》:終劫複始劫,愈覺靈顏新。道林蔚天京,下光諸他仙。 [7]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宋体) [2]

书写提示

新字书写提示
“亲”“斤”宽窄相当,顶部“亲”高,底部“斤”低。“亲”,各横笔右端都抵竖中线;“立”,下横起笔偏左,在横中线上侧“朩”,末笔点略小,为“斤”让位,收笔于竖中线。“斤”,居右半格;竖撇伸向“亲”下侧;横在横中线上侧。 [12]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s
i̯ĕn
先秦
王力系统
s
ǐen
先秦
董同龢系统
s
jen
先秦
周法高系统
s
jien
先秦
李方桂系统
s
jin
西汉
东汉
jiən
ji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谆臻
jien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真谆臻
jien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真谆臻欣
jien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s
i̯ĕn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s
ǐěn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s
jen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s
iɪn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s
jĕn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s
ǐen
(参考资料:汉典 [8]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上平十七真
开口呼
全清
息邻切
sjen
集韵
平声
上平十七真
开口呼
次清
斯人切
sien
礼部韵略
平声
斯人切
增韵
平声
斯人切
中原音韵
阴平
真文
齐齿呼
全清
siən
中州音韵
平声
真文
斯津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八真
全清
斯邻切
siən
分韵撮要
阴平
第八宾禀嫔毕
(参考资料:汉典 [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ɕin
55
阴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ɕiẽ
213
阴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ɕiẽ
21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ɕin
55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ɕin
44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ɕin
212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ɕiŋ
21
阴平
晋语
太原
ɕiŋ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sin
44
阴平
吴语
温州
saŋ
44
阴平
文读
seŋ
44
阴平
白读
湘语
长沙
ɕin
33
阴平
湘语
双峰
ɕiɛn
55
阴平
赣语
南昌
ɕin
42
阴平
客家话
梅县
sin
44
阴平
粤语
广州
ʃɐn
53/55
阴平
粤语
阳江
ɬɐn
33
阴平
闽语(闽南片)
厦门
sin
55
阴平
闽语(闽南片)
潮州
siŋ
33
阴平
闽语(闽东片)
福州
siŋ
44
阴平
闽语(闽北片)
建瓯
seiŋ
54
平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3]、汉典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