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遺症怎麼辦?楊定一:透過呼吸,減輕確診後遺症衝擊|天下雜誌

確診後,容易疲憊、體能下降?透過呼吸,減輕新冠長期後遺症衝擊

專家估計5∼50%的COVID-19確診者可能會有長期新冠後遺症,症狀多達50幾種。即使幸運保住生命,這些後遺症讓人注意力、精神、體能都下降,也可能衍生心理健康問題。透過呼吸,教你用最不費力的方式找回健康。

呼吸-楊定一-新冠後遺症-新冠肺炎-COVID-19-後遺症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其他

許多慢性疾病是身體各部位失去協調的結果。但我們一起走到這裡,我相信你已經開始體會這樣的可能:透過呼吸帶來的諧振,我們可以把整體的協調找回來,恢復健康。

會寫這本書,其中一個動機也是希望陪大家走出這幾年COVID-19大流行和長期後遺症的衝擊。需要留意的,不光是染病和後遺症,還包括目前採用的治療方法和生活改變帶來的影響。

舉例來說,即使現代技術十分先進,讓人類用史上最快的速度得到了目前看來堪用的疫苗,但大家都知道疫苗並不保證不會感染,更別說仍然不清楚長期副作用。長時間維持社交距離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也需要關注。

經過這幾年,許多朋友知道感染COVID-19有一定的機率會產生後遺症,但並不清楚這些後遺症具體的情況,也不知道自己可以怎麼應對。

關於這個疾病,未知遠比已知多得多。專家也不完全知道為什麼有些人會有長期後遺症,而其他人可以平安度過,甚至好像沒有症狀。有專家估計5∼ 50%的染病者可能會有長期的COVID後遺症。初步看來,最初感染COVID-19的嚴重程度以及年齡(高齡)、性別(特別是女性)、肥胖、氣喘、焦慮和憂鬱等因素可能都有關係。

廣告

一般會提到的症狀主要是疲勞、喘不過氣和記憶力減退,其他包括發燒、咳嗽、頭痛、耳鳴、嗅覺或味覺喪失、失眠、認知障礙、關節痛、焦慮和憂鬱等至少50種症狀。

有些COVID-19併發症相當棘手,例如心肌炎、重症加護後症候群(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和一些續發性感染。除了「症狀持續至少2個月」這個條件,COVID-19長期後遺症沒有更明確的診斷標準,也沒有大家都認可的療法。唯一有共識的是:人本來的健康狀況是決定COVID-19症狀嚴重程度、會不會有長期併發症或後遺症的主因。

COVID-19長期後遺症的影響,在歐美看得比較清楚。新聞會報導名人,特別是明星和體育選手在感染COVID-19後很長一段時間仍然脫離不了種種後遺症,包括疲憊、頭腦不清楚、心臟負荷不來、呼吸困難而影響專業表現的實例。此外,心血管發炎和凝血異常的情況相當常見,也有猝死的報導。

廣告

即使幸運保住生命,這些後遺症自然讓人注意力、精神、體能都下降,而連帶對自己的觀感會有負面的影響。如果連自己原本最擅長的事都做不了,人難免會失去自信。長期下來,也可能衍生種種心理健康的問題。

亞洲的朋友要面對的情況是更難以評估,畢竟大規模感染到2022年底才發生,而短時間內感染人數是史無前例的多,病毒變異的程度更難以預期。現在只知道有肺部症狀的比例偏高,至於日後長期後遺症對整體的影響,我想,連專家也還無從討論起。

前面提到,個人的身心健康狀態和症狀強度有關。所以,無論感染與否,我們每一個人可以為自己做最佳的準備,也就是從呼吸、運動、飲食、心理管理等層面,去改善個人的體質。

廣告

COVID-19 的短期症狀和長期後遺症離不開發炎反應,任何有助於減輕發炎體質的調整都值得採用,像是規律運動、減醣飲食、間歇性斷食、適當的睡眠和休息、學習壓力和心情管理。我也會提醒身邊的朋友多接觸大自然,多曬太陽讓身體生成足夠的維生素D,這是身體天然的抗發炎劑。當然,也可以另外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D、採用微量元素或用微量元素培養的菇蕈類。

要調整體質,也離不開呼吸。你已經學會怎麼放慢呼吸、減少呼吸量、盡可能用橫膈膜腹式呼吸、把吐氣拉長。這些都可以幫助提高副交感神經放鬆的作用,促進身體療癒與修復,包括降低發炎反應。

廣告

班森醫師進行過一項研究,讓一般人學習用深而慢的呼吸來靜坐,每次靜坐15 分鐘,這麼練習8 週。結果發現,養成靜坐習慣後,血液裡的基因表現量有了變化,參與能量產生和DNA 保護的基因表現量增加,而與發炎和壓力反應有關的基因表現量得以減少。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此外,這種深而慢的呼吸,對於重建肺部功能、提高氣體在肺部的交換效率是格外有幫助。我在前面已經帶出一些腹式呼吸的練習,包括用內呼吸練習器來幫助建立呼吸肌肉和呼吸的韻律。我也提醒朋友多做放鬆呼吸肌肉的結構調整運動,從身體結構的層面來幫助呼吸。

有些朋友已經懂得用睡眠膠帶幫助自己盡量守住鼻子呼吸,以減輕呼吸道感染和症狀,並誘導鼻腔一氧化氮的形成。這會帶來減輕發炎、抗病毒、支氣管擴張和血管舒張的作用,讓呼吸更順暢。

廣告

恢復身體各部位的協調是回到健康的關鍵。所以,也別忘了諧振式呼吸,用1 分鐘6 次的呼吸步調重新帶動大腦、心臟和自律神經系統的同步與連貫性,用最不費力的方式,幫助自己找回健康。

(本文摘自天下生活《呼吸,為了療癒:全新的呼吸科學與醫學,透過清醒的呼吸,徹底轉化身心》)

相關熱門主題
呼吸,為了療癒:全新的呼吸科學與醫學,透過清醒的呼吸,徹底轉化身心
呼吸,為了療癒:全新的呼吸科學與醫學,透過清醒的呼吸,徹底轉化身心
作者:楊定一
協力:馬奕安(Jan Martel)、 陳夢怡
出版社:天下生活
出版日期:2023/04/26
你可能有興趣
#廣告企劃|以市民為本出發,打造智慧桃園城市|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