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鈔票、牛與啤酒——不威逼,靠利誘能提高接種率嗎?

  • 費爾南多·杜阿爾特(Fernando Duarte)
  • BBC國際台記者
泰國猜也奔府一位牧牛人在放牛(資料圖片)

圖像來源,LightRocket /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泰國北部地方官員為了吸引民眾打疫苗而辦抽獎,得獎者可以領一頭牛。

泰國在5月份開展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時,北部清邁府湄針縣當局發現沒多少人登記打針。

才過了幾天,情況逆轉,地方官員報告每日接種需求從數百人升至數千人。全靠推出了「打針送牛」抽獎——沒錯,2021年以內,凡是接種了疫苗的當地居民,每周都有機會獲得一頭牛的獎勵。

像泰國這樣的利誘措施並非個例,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提供誘因,吸引群眾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美國的利誘措施包羅萬有。有些讓疫苗接種者參加100萬美元獎金抽獎,有些請喝啤酒、吃餡餅,甚至贈送大麻。中國有些地方給打疫苗人士發雞蛋、購物折扣券和各種商品。

美國紐約聯合廣場旁支持大麻合法化活動人士向已接種疫苗民眾派發大麻煙(20/4/2021)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美國吸引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活動不乏奇怪獎賞,例如贈送大麻煙。

塞爾維亞政府上月宣佈,凡是接種疫苗,都能獲發大約30美元現金;印度讓群眾自拍接種疫苗照片參加評獎,勝出者獎金約70美元。

更近期的有澳大利亞醫療用品管理局(Therapeutic Goods Agency, TGA)授權該國醫生、藥劑師與工作場所獎勵自願接種疫苗的人。

line break

全球疫苗接種進展實時動態圖

全球疫苗接種進程

line break

用胡蘿蔔,別用大棒

從宏觀免疫規劃來看,諸如此類的計劃旨在提升疫苗接種率。世界各地衛生單位都希望透過讓最多的人接受注射來堵截新冠病毒擴散。

即使是在疫苗供應充足的國家,這還是個複雜的任務。英國全國雖然已有超過70%成年人在5月20日前打上了至少一劑疫苗,首都倫敦的接種比率卻不到一半。

在美國,所有成年人與12歲以上兒童都有資格接種,但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全國50個州當中只有13個已經給70%成年居民接種疫苗。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希望能在7月4日達成全國至少70%成年人完成接種的目標。

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某購物中心內群眾在電扶梯上排隊等候接種疫苗(6/5/2021)

圖像來源,AFP

圖像加註文字,

塞爾維亞5月初推出「打疫苗換現金」計劃,有關舉措前所未見。

此前已有研究顯示,提供誘因能拉高疫苗接種比率。

2015年,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一群研究人員發現,發現金代用券有助提升倫敦年輕女性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疫苗比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2019年一項有關尼日利亞鄉郊地區女性接種破傷風(tetanus)疫苗的研究也看到了類似效果。

新冠病毒更多報道
分隔線

冷漠與猶豫

相比之下,新冠疫苗接種工作的開展背景截然不同。

弗拉維奧·托克斯韋德博士(Dr Flavio Toxvaerd)是劍橋大學一位專門研究流行病學的經濟學者。他說:「疫苗猶豫問題一直存在,只是從未像近期一樣走上台面。」

「互聯網也許加深了『反疫苗』運動,且似乎跟別的陰謀論交纏起來。」

一位護士左手拿著一堆HPV疫苗空瓶(資料圖片)

圖像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 /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新冠疫情爆發前的一些科學研究顯示,利誘接種疫苗能提高接種率。

居於美國的行為學家米特什·帕特爾醫生(Dr Mitesh Patel)相信,單靠提供獎勵不是唯一辦法。

帕特爾醫生專門研究助推理論(Nudge Theory,又譯輕推理論),倡議透過正面強化措施與間接建議等「助推」手段來影響人的行為與決策。他說那些獲提供疫苗但仍未接種的人可被分成兩大類:疫苗猶豫派和疫苗冷漠派。

帕特爾醫生說:「那些屬於疫苗冷漠派的人並非反對免疫工作,但他們不會竭盡全力走出去預約接種。」

至於疫苗猶豫派,他解釋說,這些人因為種種原因而對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卻步,財政引誘辦法應該用在他們身上。

帕特爾醫生補充說:「要是我們同時做些工作,比方說解釋疫苗是安全的之類,那麼這樣的誘因能起幫助。這叫雙管齊下。」

美國華盛頓某疫苗接種中心外一位接種完畢的女士在享用免費派發的啤酒(6/5/2021)

圖像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 /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發現鈔、發啤酒真能拉高疫苗接種率嗎?

以政策打擊陰謀論

托克斯韋德博士也警告,單靠獎賞引誘群眾接種疫苗,也許反而會加強觀望態度。

他說:「風險是有些人會想,『等會兒,要是疫苗真有那麼好,為什麼他們找東西來跟我換?』」

這就是為何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經濟學教授伊莎貝爾·布羅卡斯(Prof Isabelle Brocas)說,要想游說那些堅決的疫苗猶豫派去打針,強勢決策更有機會成功,例如讓接種了疫苗的人無須強制戴口罩。

美國紐約一場反疫苗集會上的標語牌(20/3/2021)

圖像來源,Anadolu Agency /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來自反疫苗陣營的誤導言論越來越受重視,互聯網似乎成為了幕後推手。

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醫學人類學家本·卡斯坦博士(Dr Ben Kasstan)認為,給已接種疫苗的人特製旅遊規則是另一樣強而有力的利誘措施。

卡斯坦博士說:「我們看到像法國等已經開始讓全面接種了疫苗的人無需接受任何新冠病毒檢測。」

「對於普羅大眾來說,能出國公幹、旅遊探親是很不錯的誘因。」

說到底,利誘措施是否奏效,最大的考驗還是在於能否拉高疫苗接種比率。但目前為止,「陪審團」似乎還在「退庭商議」,沒有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