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新冠疫苗前,先弄清這幾個問題@彌勒一貫道*彌勒三皇天|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021-01-08 19:29:56| 人氣7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接種新冠疫苗前,先弄清這幾個問題



(文/新經濟沸點)

2021年初始,全球新冠疫情還在繼續,回顧過去一年,人類的這場抗疫路線圖,可以總結為三個階段:

最初,病毒來勢兇猛,疫苗和藥物研發滯後,這時的防控重點為非藥物干預措施,它實質是公共衛生手段。這個階段,我國的防疫工作在世界上可圈可點,做到了「三板斧」: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最早發現病原和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人群。

與此同時,新冠疫苗的研發緊鑼密鼓地進行着。


據我國防疫專家楊曉明介紹,全球一共有200多支團隊參與到疫苗研發中來,分為五種技術路線:滅活疫苗、基因工程蛋白重組、腺病毒載體、核酸疫苗、減毒活疫苗。

到2020年年底,我國已有五種新冠疫苗進入臨床三期。2020年12月31日,國家聯防聯控機制公布了兩件重要的事:

    一是,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

    二是,疫苗接種全民免費。


如果疫苗接種為傳染病防治的主動免疫手段,有效藥物的面世也值得期待,它實質是一種被動免疫,能更完善新冠的免疫機制。

然而近期,在未來科學大會上,我國醫療專家張文宏表示,目前為止,新冠的治療藥物並不樂觀,他透露,《新英格蘭醫學》發表了最新研究,證明「基本上所有的現有藥物效果都不明顯」。


可喜的是,在有效藥品的研製還在進行中時,疫苗接種已提上日程,它標誌着我們的新冠疫情防控已由非藥物措施,初步邁入「藥物干預」的階段。


疫苗98天研製成功,效用如何?

楊曉明是我國著名的免疫專家,從事免疫醫學35年之久,著有《當代疫苗學》一書,同時,他也是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首批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的滅活疫苗,便出自楊曉明的團隊。

一般一種疫苗的研發耗時8到10年,而中生物的新冠滅活疫苗在98天左右便完成,「可以說是舉國之力」。

與其他四種技術路線的疫苗研發來看,滅活疫苗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因為現有的世界上的疫苗,有三分之二都是走這個路線。


楊曉明介紹,滅活疫苗有它的優勢,生產工藝相對成熟,質量可控,效果可靠,有成熟的工藝平台可以借鑑,且有很多已經上市的滅活疫苗作為廣泛應用的經驗,「對與新冠兄弟相稱的SARS滅活病毒疫苗,我們也進行了應急研發之後,有一定的經驗可借鑑。」




疫苗不是一種直接和病毒做鬥爭的手段,它有獨特的工作機制:先將注射到人體中,產生特異性的抗體或者細胞免疫,引起針對病毒的保護性的抗體和細胞免疫,最後才能做到保護身體免受侵襲。

據了解,中生物的新冠滅活疫苗在一期臨床、二期臨床中,就進行小中高三個劑量、4000名志願者參與的實驗,結果為「抗體轉陽率為100%」。


楊曉明透露,三期臨床實驗發生在2020年6月,當時國內疫情已經轉向防輸入,防反彈階段,所以這次臨床在國外完成,「大約有10個國家、志願者5萬多人參與,沒有收到一例嚴重的不良反應」。

到了2020年7月,國內開始批准緊急使用疫苗,以便我國在國外有緊急項目的員工先接種使用。

楊曉明介紹,這波緊急接種疫苗的人有約65萬人,出國大概5萬多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感染的病例,當時有6-7個國家同樣在工地上發生疫情的,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發現接種者有感染現象。」


據新華社報道,批准「該疫苗附條件上市」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陳時飛介紹,經過一系列依法依程序的嚴格審查、審評、核查、檢驗和數據分析認為,該疫苗已知和潛在的獲益,大於已知和潛在的風險,達到預設的附條件上市標準要求,已有數據顯示,上述疫苗保護效力為79.34%。


疫苗先行的群體免疫何時出現?

在未來科學大會上,張文宏向楊曉明提了一個問題,大意為,群體免疫何時才能在我國發生?

張文宏在問這個問題時強調,目前我國的新冠疫情防疫狀態,還處在「某地一有新病例,立馬上熱搜」,事實上,人們對於新冠疫情的緊張,根源在於疫苗還未普及化以及未出現有效藥物面世。


他舉例,每年的流感感染,全球範圍內也有6000萬到7000萬的水平,而人們也不會因此而感到恐慌,是因為,對於流感的防控,前有疫苗可防,後有藥物可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截至到1月7日最新數據,全球新冠疫情確診超過8703萬例,死亡破187萬例。

楊曉明認為,目前,要在新冠疫情發生時,社會保持常態,疫苗的作用不可小覷。


他舉了天花的例子,這種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傳染病,致死率在30%,在與天花三千餘年的鬥爭中,終結者正是到了現代,天花疫苗的研發成功,「這是人類主動利用疫苗免疫,形成免疫屏障,達到群體免疫,最終消滅了傳染病,非常成功的一個案例。」

另外,人類歷史上,還有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麻疹、乙型肝炎、甲型肝炎、乙型腦炎等傳染病,都是依靠有效疫苗大量接種而控制疾病。




所以,「有了疫苗,還應大規模進行覆蓋,形成免疫屏障,這個免疫屏障就是原來所說的群體免疫。」

而「此群體免疫」非「彼群體免疫」,如疫情期間,一些國家宣稱的群體免疫是靠自然感染形成,楊曉明認為,這種方式也能形成免疫,然而代價非常大,大量的人因此而喪生,而藉助疫苗方式形成的群體免疫,「普通情況下,疫苗最少達到一半到三分之二人群的覆蓋,才算形成。」


2020年12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負責人崔鋼介紹,中國疫苗接種將分「兩步走」:

    首先針對部分重點人群開展接種,包括從事進口冷鏈、口岸檢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鮮市場、公共交通、醫療疾控等感染風險比較高的工作人員,以及前往中高風險國家或者地區去工作或者學習的人員。
    第二步,隨着疫苗附條件獲批上市,或者疫苗產量的逐步提高,符合條件的群眾都能實現「應接盡接」。

最新消息顯示,我國將在春節前,完成第一部分重點人群的接種工作,楊曉明解釋,「通過接種,先對高風險人群有效防控,才會進一步阻斷傳播的可能性。」


病毒發生變異,疫苗還管用嗎?

從疫苗的運作機制來看,是讓人體對新冠病毒產生記憶,出現抗體,然而,眾所周知,在2020年年底,歐洲地區的新冠病毒已出現變異,這時,再利用現有的疫苗來獲得免疫能力,是否行得通?

楊曉明認為,雖然疫苗的研製有不同的工藝路線:基因蛋白重組疫苗,是選擇高發的、非常有用的表位去做的疫苗;病毒滅活疫苗,全病毒滅活後作為抗原……


然而,疫苗具有廣譜性,「從廣譜的覆蓋來講,變異有從基因型上變異,有從表型上變異,到現在,我們發現的在國內分析到的病毒,大概不同地區十幾株不同的病毒株都可以中和,也發現一點兒變異,但都可以中和,這說明,目前的變異不足以導致現在做出來的疫苗無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教授嚴景華則從另一個角度解釋:「新冠病毒也是RNA病毒,為血清型,也就是,現在通過滅活病毒免疫出來的抗體,對於不管是最早的病毒,還是現在在歐洲、美洲流行的病毒,他們都是可以中和的,至少現在是這樣,至於說,幾年以後有沒有突變的更多,可能要等到幾年以後才有結論。」




因為冠狀病毒是一個RNA病毒,RNA病毒在基因組複製的時候,有一個RNA聚合酶,這個聚合酶沒有校錯的能力,所以它會產生很多的「錯誤」,使得病毒存在多樣性。

「就目前來看,病毒在全球流行,在各個地區呈現出一些差異的毒株,而且有的變異和致病性一定關聯性,比如S蛋白第614位的氨基酸從D到G的突變。目前的研究認為,這種突變,使得S蛋白在病毒顆粒的穩定性更強,傳染性也更強,這是在動物實驗上的一些結果。」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王建偉補充。


針對這個問題,張文宏也總結,病毒的變異每天都在發生,沒有選擇壓力就沒有漂移。

「我個人認為,在疫苗出來之前,血清型出現漂移的概率是比較低的,血清型的漂移之後,也未必導致疫苗接種無效,一定是在疫苗接種以後,造成疫苗相關的群體免疫,才會出現一個選擇性的壓力,所以我的意思是,疫苗還沒有出來,我們老是談變異對疫苗的逃避,我覺得毫無意義。」


張文宏認為,現階段,新冠疫苗最關鍵的應該是二次接種問題,這背後實質是在問,是否需要重複接種。

「良好的疫苗、最理想的疫苗,就是打一針管一輩子,天花和麻疹疫苗都屬於這種,乙肝疫苗需要打三針」,楊曉明分析,這一系列背後的理論基礎,是免疫學的免疫記憶,人類細胞有非常好的免疫記憶,免疫記憶細胞一旦喚醒,馬上就能進行防疫,這是最好的。


由於新冠疫苗為人類第一次見到,疫苗的研製過程,也需要去考核打了以後有多久能起保護作用,要不要重複打?

從臨床實驗結果來看,病毒滅活疫苗,二期的臨床觀察是打兩針,「打1針,差異很大,有高、有低,打2針以後,非常好,100%陽轉,抗體血清在一定的標準下百分之百陽轉。」楊曉明總結。---(鈦媒體)


台長: 聖天使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