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_百度百科

心肌炎

[xīn jī yán]
疾病
收藏
0有用+1
0
本词条由百度健康医典-心肌炎 提供内容 。
心肌炎主要是由于心肌发生了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症性病变。疾病的发病原因多样,包括病毒感染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原虫蠕虫等感染,以及非感染性因素如药物、毒物、放射、结缔组织病血管炎、巨细胞心肌炎、结节病等。所有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青壮年的人群中,尤其是身体健康且没有基础器质性疾病的人以及长时间疲劳者的发病率较高。根据病情轻重,可以分为普通急性心肌炎和暴发性心肌炎。其中,暴发性心肌炎的病情危重,病死率可高达80%。
心肌炎的症状会因病程不同而有所差异,从无自觉症状到出现严重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典型的前驱症状包括发热、全身倦怠、肌肉酸痛,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急性发作症状可能包括中重度乏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和头昏,严重者即使没有前驱症状或者不适感也可能突然晕厥甚至猝死。
对于心肌炎的治疗主要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一般采取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营养心肌药物以及机械循环辅助治疗。预后情况则依患者具体状况而定,普通急性心肌炎患者预后良好。暴发性心肌炎尽管其原发病情较严重,但如果能度过急性危险期,长期预后较好。
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诱发心肌炎的主要因素仍是各类病毒,其中以柯萨奇B组病毒最为常见,约占30%-50%。其他常见病毒还包括人类腺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单纯疱疹脑炎/肝炎病毒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中医病名
心肌炎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急诊科
多发群体
青壮年及长时间疲劳者
常见病因
感染(如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霉菌、原虫、蠕虫等)、药物、毒物、放射、结缔组织病血管炎、巨细胞心肌炎、结节病
常见症状
重度乏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头昏
是否遗传

病因

播报
编辑
多种因素如感染、自身免疫性因素、物理化学因素等均可引起心肌炎。

发病原因

心肌炎的已知病因有多种,最常见的病因为病毒感染。其次,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原虫蠕虫等感染也可引起心肌炎,但相对少见。另外,一些非感染性因素也可导致心肌炎,主要包括药物、毒物、放射、结缔组织病、血管炎、巨细胞心肌炎、结节病等。
引起心肌感染的最常见病毒有:柯萨奇B组病毒、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尤其是柯萨奇B组病毒占30%-50%。此外,其他病毒如人类腺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单纯疱疹、脑炎/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也可能引起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
  • 病毒直接造成心肌损害;
  • 病毒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共同作用导致心肌受损。病毒介导的免疫损害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此外还有多种细胞因子和NO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害。

诱发因素

心肌炎以平时身体健康、无基础器质性疾病的青壮年多见,急性感染、过度劳累等容易诱发。

症状

播报
编辑
心肌炎的症状轻重不一,病情严重程度不等。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猝死。心肌炎主要有以下典型症状:
  • 前驱症状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数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肌肉酸痛,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这些症状很多不会直接关联到心脏不适,因此非常容易忽视。还有一些患者的前驱症状非常不明显,直接进入到急性发作症状。
  • 急性发作症状
  • 中重度乏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头昏,可能在1~3天内加重明显;
  • 重者还可出现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
  • 更加危重或暴发性患者可能在没有太多前驱症状或不适时,直接出现晕厥甚至猝死。
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最常见不适为心悸、胸闷、感到心脏偶有“停跳”(早搏、心律不齐),运动或激动时不适的症状明显。
  • 反复发作或迁延性症状
部分心肌炎由急性转为反复发作或迁延性,病程超过6个月。患者表现为易疲乏、心悸、胸闷、胸痛,偶感心脏“停跳”(早搏、心律不齐),运动后不适感加重,迁延不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表现为憋气、水肿等。

就医

播报
编辑
当患者在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后,3周内出现一系列心脏异常表现,如重度乏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头昏、甚至晕厥等症状,应警惕心肌炎可能,需尽快就医。

就诊科室

本病主要于心血管内科进行诊治,部分患者病情危急,需急诊就诊,此外,由于本病患者前期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情况,有时会就诊于发热门诊、呼吸内科、感染科等。
  • 心血管内科(心内科):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时。
  • 急诊科:出现晕厥、严重呼吸困难、胸痛等紧急情况,需立即就诊,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相关检查

  • 一般体格检查:医生会询问症状、病史、心脏听诊等。
  • 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心电图ST-T改变等症状。
  • X线检查:可检测心脏的形态学变化。大部分患者心影不大;部分患者可发现心影扩大;左心功能不全者可有肺淤血及肺水肿征象;心包积液者可出现心影烧瓶样改变。
  • 超声心动图:可以判断是否有心脏扩大、室壁厚度及运动情况、心脏收缩功能、心包积液等。
  • 实验室检测:心肌炎患者会出现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等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升高表现。同时,B型利钠肽(BNP)或 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还可提示患者心功能受损程度。
  • 冠状动脉造影:对临床疑似心肌炎,但心电图有缺血或梗死改变,或年龄较大需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 心脏磁共振成像:该检查对于心肌炎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典型表现为钆延迟增强,扫描可见心肌片状强化。
  • 病毒血清学检测:病毒血清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有条件时可行病毒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原体。
  • 心内膜心肌活检:心肌活检目前仍是心肌炎诊断的金标准。由于是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但对于病情急重、治疗反应差、原因不明的患者,有助于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心肌炎的检查安排及判断对专业要求非常高,这均需要专业医生指导和解读。

诊断标准

  •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第一部分:病史与体征
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异常心脏表现,如重度乏力、胸闷、 头昏等症状。医生检查可能会发现:心尖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等。
第二部分:感染后3周出现心脏相关异常
上述感染后3周内新出现下列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
  • 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或束支阻滞。
  • 多源、成对室性早搏,自主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 阵发或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或心室扑动或颤动。
  • 二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1mV 或ST段异常抬高或出现异常Q波。
第三部分:心肌损伤的参考指标
  • 病程中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强调定量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增高;
  • 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腔扩大或室壁活动异常,和(或)核素心功能检查证实左室收缩或舒张力功能减弱。
第四部分:病原学依据
  • 在急性期从心内膜、心肌、心包或心包穿刺液中检测出病毒、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抗原;
  • 病毒抗体阳性,须根据不同检测方法进行判断;
  • 病毒特异性lgM阳性(按各实验室诊断标准,需在严格质控条件下)。如同时在患者血中检测出肠道病毒核酸,则更支持患者有近期病毒感染
对同时具有上述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中任何一项、第三部分任何两项,并且在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心肌疾病后,临床上可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如果同时具有第四部分中第一项者,则可从病原学上直接确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如果仅具有第四部分中第二、三项者,在病原学上只能拟诊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如患者同时伴随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或不伴心肌梗塞样心电图改变、心源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低血压或心肌心包炎等一项或多项表现, 可诊断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如仅在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少数早搏或轻度T波改变,医生一般不会轻易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对难以明确诊断者,医生会安排长期随访,有条件时会建议做心内膜心肌活检进行病毒基因检测及病理学检查。
  • 暴发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发展快、病情危重、直接危及生命。医学上一般将暴发性心肌炎定义为急骤发作且伴有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心肌炎症性疾病,医生进行诊断时会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
当出现发病突然,迅速出现严重的血液动力学障碍(晕厥猝死)、实验室检测显示心肌严重受损、超声心动图可见弥漫性室壁运动减弱时,即可临床诊断暴发性心肌炎

鉴别诊断

应注意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冠心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综合征)及影响心肌的其他疾患如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以及克山病等。

治疗

播报
编辑
心肌炎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一般治疗

  • 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情绪刺激与波动。
  • 监测血压、心率,监测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指标。
  • 心肌炎急性期应限制体力活动最少 6 个月。
  • 可给予清淡、易消化而富含营养的饮食,少食多餐。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暴发性心肌炎治疗

此类型心肌炎病情危急,目前主张“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 进行救治。医生会尽早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方法:
  • 一般治疗:严格卧床休息、营养支持等;
  • 普通药物治疗:营养心肌、减轻心脏负荷、保护胃黏膜等;
  • 抗感染及抗病毒治疗;
  • 糖皮质激素治疗;
  • 丙种球蛋白输注支持;
  • 血浆和血液净化治疗;
  • 一系列的生命支持措施,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呼吸机辅助呼吸、临时起搏器植入等;
  • 必要时可行心脏移植

预后

播报
编辑
普通急性心肌炎大部分预后良好,约50%的急性心肌炎病例在2~4周恢复,也有少部分患者病情可长期迁延而成为慢性或持续性心肌炎或心肌病改变。暴发性心肌炎急性期病死率可高达80%,但一旦度过急性危险期,长期预后良好。
并发症
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在急性期可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参考来源: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