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你亂扔掉的口罩,最後可能被你吃進身體里!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捲了全世界,口罩也成為大家生活中必備品。公交車上、馬路上、醫院里,各種各樣的公共場合中,人人戴口罩,甚至一個人一天要換多次口罩。
作為預防新冠最有效的手段,口罩成為保護我們健康的重要一環,但隨手扔棄口罩,也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有些人,可能會按照正確的方法丟棄,有的人正在隨意丟棄。他們可能不會想到,被他們隨意丟棄的口罩,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常見的口罩一般由面罩、耳繩和鼻樑條三部分組成。生態環境部固管中心正高級工程師鄭洋1月27日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指出,口罩分為三層,最外層藍色的戴在外邊,最裡面白色戴在臉這一側,中間是熔噴布,外邊兩層叫無紡布。雖然名字不一樣,但它們的材質是一樣的,主要是塑料的成分,由聚丙烯組成,都屬於不可降解的塑料。如果把它扔到自然環境中,我們的生物系統,很難把它消化、吸收掉,因此它的降解時間,可能要幾十年到幾百年。②
全球多地現大量廢棄口罩
事實上,全球多地出現了大量的被隨意丟棄的廢棄口罩。





你亂扔的口罩,最後可能回到你的餐桌上
隨意丟棄口罩,不僅會對環境及動物產生影響,還會對人類自身造成危害。
上述報告強調,這些隨意丟棄的口罩將會產生成千上萬噸的海洋塑料污染,然後緩慢降解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
而這些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很容易被魚類吃進肚子,從而進入人的食物鏈中,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我們飲用的水、吃的魚中都可能有微塑料,微塑料進入身體,卻不會被消化,會進入身體的循環系統,對身體帶來不良影響。
2018年,歐洲腸胃病學會首次報告在人體糞便中檢測到多達9種微塑料,直徑在50微米至500微米之間。這提示我們,微塑料會到達人體腸胃,可能影響消化系統。③
但會不會積累?我們是否能完全排出去?微塑料是否是造成一些疾病的原因?目前無法給出非常肯定的結論。
但已有部分研究發現,塑料微纖維可以深入肺部並誘發急慢性炎症,較長的纖維更持久,典型的肺部清除機制更難以清除它們。研究發現,某些尺寸和直徑的纖維引起大鼠的急性炎症反應,而較短較粗的纖維則未表現出肺部炎症誘發作用。
而讓科學家更為擔心的是,這些微塑料太小了,足夠小到能進入我們的各個器官,而且,它們也可以成為一些有毒化學物質傳遞的途徑,比如塑料中的鄰苯二甲酸酯增塑劑、雙酚A等。
我們不僅要正確佩戴口罩,還要正確丟棄
預防新冠等傳染性疾病,戴口罩是必須的,許多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2020年6月《柳葉刀》的研究中談到,處於風險環境中時,不戴口罩的感染幾率為17.4%,戴口罩後下降至3.1%,數據主要源於對家庭內部接觸以及病例接觸者的評估。④
2020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發了一篇飛沫拍攝實驗結果,當志願者說出「Stay healthy」這個詞的時候,空氣中會產生大量的直徑為20~500微米的細小液滴。
說得越響亮時,空氣中產生的細小液滴越多。然而,用一塊有點濕的毛巾蓋住志願者的嘴巴后,他們再說「Stay healthy」時,產生的細小液滴數量就降到了0。⑤
這也說明,佩戴口罩,就可以有效防護飛沫。
這提示我們,不僅要正確佩戴口罩以起到預防作用,還要在口罩使用完后,正確丟棄。
日常生活中,如居民小區、辦公場所、商場等地產生的廢棄口罩,可作為生活垃圾中的「其他垃圾」收集轉運,因為大範圍人群沒有傳染類疾病,口罩廢棄后則被視為「其他生活垃圾」進行處理。海洋保護組織建議,如果可以,最好將掛耳繩剪掉后再丟棄。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強對投放和收集設施的消殺工作。
而在醫院、病房這樣的環境內,口罩要丟棄在專門用於投放醫療垃圾的黃色回收袋當作「醫療廢物」回收,進行閉環處理。
(原標題 你亂扔掉的口罩,最後可能被你吃進身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