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以残破狭小的关中为何能战胜坐拥天下精华的北齐?

关中残破已久,其经济和人口兵员都无法和北齐地盘相比,而六镇精兵也多落在北齐手上。可为什么最终齐梁周三国中最弱的北周能够实现逆袭?这能不能为三国中最弱的…
关注者
1,923
被浏览
1,246,758

133 个回答

以下是我对北朝政治史梳理的一部分,有关于北周和北齐的相关内容,因为写作之初只是各自政权的梳理,没有进行对比的概念,因而在前面简单进行一下总结

北齐政权实则继承了自五胡时代到北魏晚期以来北方所有的政治矛盾,从军政对立、到文武对立、再到胡汉对立,从女主干政到勋贵叛乱,再到恩幸专权,北齐政权短暂的国祚中除了神武皇帝在世时尚能维持政治稳定,其他时期便是不断的被各种矛盾倾轧、动荡,其存在本身就是历史的玩笑和诅咒,他的灭亡标志着五胡以来的旧时代终于结束了。


而北周政权则凭借关中特殊的地缘条件、社会风俗,以府兵制为核心,将北镇武人和关陇豪族塑造成凝聚力极强的关陇集团,进而创造了动员力、社会控制力强大的关陇军国体制,进而实现了统一。以下是正文

=============================分割线============================

六镇之乱掀起了北方的动乱,各路枭雄渐次登场,最终北齐神武皇帝高欢整合各方势力,在乱局之中定鼎中原,开创了东魏北齐王朝,然而北齐继承了北魏的疆域和遗泽,也继承了北魏后期以来的重重社会、政治矛盾,为其败亡埋下了伏笔。(高氏政权自神武帝入主洛阳以来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为了行文方便,以下均简称北齐政权,北周政权如是)

六镇之乱以来,北方陷入动乱,各方势力先后登场,高欢凭借其个人才能在信度建义、入主洛阳之后成功整合包括北镇武人、河北豪族、洛阳士族在内的多方势力,奠定了北齐政权前期的雄厚基础。


然而复杂的政治集团也造成了北齐政权内部的不稳定,北镇武人在高欢立国之后转变为北镇勋贵,原先在北魏政权中处于中层地位的武人如今已经跻身政权核心,洛阳士族是原先北魏政权的核心力量,依然拥有很大的政治势力,因而亲近孝武帝的河北坞堡豪族便成为高欢的首要打击目标,高乾兄弟的悲剧盖因于此。


在孝武帝西狩以后,高欢出于军事、政治方面的考虑,迁都邺城,由此确立北齐政权长达半个世纪的邺城-晋阳军政二元体制。六镇之乱的核心问题在于北镇武人与洛阳门阀之间的矛盾,如今这两派势力皆归于北齐政权之内,政治隔阂极深,无法完成上层的整合,因而此时虽然与孝武帝时期一样同为二元格局,但是矛盾早已不同,前期是孝武帝和高欢的矛盾,而后期则是高欢集团内部北镇勋贵和汉人士族之间的矛盾。


晋阳是北齐政权的军政中心,也是北镇勋贵的势力中心,高欢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地位坐镇晋阳、统领北镇勋贵,总领与西魏之间的战争。同时,随后派遣其子高澄入主邺城,打击邺城权贵,培植以汉人官僚为主的自身势力,构建完善的官僚体制,使邺城成为北齐的行政中心。


应当说,在高欢在世时,邺城-晋阳的二元体制运行的仍算顺利,然而神武帝去世之后,隐藏在北齐政局中的矛盾日益凸显。高澄在邺城拥有一套自己的班底,其中又以杨愔、陈元康、崔季舒等汉人官僚为核心,而在晋阳,女主娄昭君被视为北镇勋贵的领袖,而高澄只能依靠母后娄昭君和斛律金等忠臣的支持维持统治,这已经体现出作为北齐政权统治者的高澄对于晋阳控制力的不足。


这一倾向在高澄意外身亡后更加明显,继位的高洋为了稳固自身地位,积极谋求代魏立齐,然而未曾想却遭到了母后娄昭君为代表的北镇勋贵的反对,娄昭君直言【汝父如龙,兄如虎,犹以天位不可妄据,终身北面。汝独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北镇勋贵的激烈态度,一方面是出于对作为邺城集团核心的汉人官僚的敌视,认为一旦高洋篡位,汉人官僚作为嫡系的地位会上升到北镇勋贵之上,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北镇尚武传统,对于高洋篡位资格的不认可。然而最终,高洋还是依靠高德政、杨愔为首的汉人官僚的力量成功嬗代,这也体现体现了高澄、高洋时期邺城官僚的相对优势。


然而高洋去世后,其子高殷成为北齐的新任统治者,幼主殷弱,这也为对邺城官僚早已不满的北镇勋贵提供了机会,在太后娄昭君的策划之下,北镇勋贵发动政变,包括杨愔在内的邺城核心官僚尽遭屠戮,高洋之弟高演被拥立为帝,至此北镇勋贵彻底掌握了北齐政权,以娄昭君为代表的北镇勋贵对帝国政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皇位继承实行全面干预,兄终弟及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镇勋贵逐渐老去,政治势力逐渐减弱,而给予勋贵集团致命一击的,则是女主娄昭君的去世,由此邺城和晋阳的势力再次发生颠倒。当时的统治者高湛重用祖珽、和士开等近臣,形成了围绕在皇权身边的恩幸势力,武成帝时期以恩幸势力为支持的皇权迅速扩张,重新实现了皇权的一元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北齐政权的强盛,恰恰相反,在无尽的政治内斗、官员腐化之中,北齐政权的政治氛围日渐腐败,国力日渐衰弱,最终亡于北周之手。


纵观北齐政局,复杂的政治组成给北齐政权带来了众多矛盾,甚至可说是传统北朝所有政治矛盾的集合,当神武帝在世时,尚能维持各个势力的平衡,而神武帝去世之后,北齐的政局也就日趋崩溃。这里包括了邺城-晋阳的军政二元格局、汉人官僚和北镇勋贵的政治对立、胡汉的文化冲突,也包括了皇权与霸府的矛盾、上层政治核心与中层社会势力的矛盾,有女主干政、有恩幸专权、有勋贵政变、有士族腐化,可以说自八王之乱以来的所有困扰北朝的历史矛盾在北齐四十四年的历史之中都能找到印证。北齐政权的种种矛盾,实际上是旧时代最后的诅咒与玩笑,在荒诞与血腥之中,北齐政权落下了帷幕,而新的世界,则将在关中浴火重生。



正当尔朱荣入主洛阳,北魏朝局内乱不休时,一支人数稀少的西征军正在前往关陇的路上,他们的目的很简单,是要平定万俟丑奴的叛乱,这样的叛乱在六镇之乱以来并不稀奇,大概短则数月,长则三五年便可平定,然而无论是西征军首领尔朱天光还是贺拔岳,亦或是其时仍为贺拔岳别将的宇文泰都不会意识到,他们正走在一条即将改变整个中国历史的大路上,一条通往隋唐帝国的恢弘大道。


关中,因其特殊的地缘条件、社会风俗,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个独特的文化区域,其尚武的民风与关东的门阀士族截然不同,故而中国自古便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俗语,《隋书·地理志》指出关陇地区【地接边荒,多尚武节】,而关东地区则是【多尚稼穑,重于礼文】,再加之汉末以来关中地区饱经战火,经济水平不断下降,加之胡族的渗透,关中的文化气息日渐凋零,江统在《徙戎论》中写道【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虽不免有夸张之嫌,但是也可大略了解其社会风貌。


关中特殊的社会导致了这一地区的士族高门并不多见,这点可以从《周书·儒林传》中看见端倪。《周书·儒林传》中立传者只有六人,且其中一人来自江南,五人来自关东,没有一人为本籍人士,而《北齐书·儒林传》中立传者共十六人,全部来自关东地区,这当然不能说明关中没有一个文化高门,但至少可以看出关中地区在士族数量和质量上与关东地区的极大差距,即使是关陇地位最为崇高的韦杜杨苏在北魏朝堂之中也鲜有高位,遑论其他。


魏晋时代,社会中层势力主要有士族和豪族两种,相较之下士族因为可任官僚,因而地位较豪族为高,大多是家学传世,而豪族则依凭其自身势力,以耕战合一的坞堡形式维护地方秩序,大多具有豪侠气质,正如《隋书·地理志》所言,关中地区【豪强者纵横】,豪族的普遍存在是关中地区与关东地区最为显著的不同,作为地方势力的豪族与士族相比更具尚武精神,而少奢靡之风,因而不易腐化,他们在日后也将成为关陇集团的骨干力量。


正是这样独特的条件,才孕育出了以府兵制为核心的关陇军事政权,扫去五胡以来数百年的阴霾,他们即将探寻到历史的出口,将中国历史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就在北魏的废墟和遗产之上,创造出隋唐帝国两百年的辉煌!历史,在七百年后,再一次回到关中。


尔朱荣被杀之后,尔朱集团乃至整个北朝政局都陷入了分裂,面对如此巨变,西征军领袖尔朱天光决心东还,而贺拔岳则深知王业不可复兴,决议【且镇关中,以固根本】,从此彻底放弃东还之可能,立足于关中。贺拔岳很快与侯莫陈悦联合攻下长安,将一支西征军成功转化为一个关中政权,为关陇集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立足关中之后,贺拔岳随即开始了本土化政策,广泛延揽【六郡良家之子】,包括苏绰、韦孝宽在内的众多关陇豪族便在这时进入政权之中,可以说关陇集团整合北镇武人和关陇豪族的基本政策在贺拔岳时就已见雏形,实为宇文泰之关陇集团之萌芽。


然而由于武川领袖贺拔岳遇刺身亡,关陇政权再一次陷入动荡之中。针对当前的乱局,北镇武人中有人主张拥立荆州贺拔胜,而赵贵则力排众议,拥立了贺拔岳左丞、夏州刺史宇文泰,宇文泰迅速返回关中稳定政局,并迅速平定了侯莫陈悦,使得关陇政权真正稳固下来,后孝武帝与高欢的矛盾彻底激化,孝武帝西狩,西魏政权至此正式确立。


宇文泰确立政权之后,延续了贺拔岳时代的关陇化政策,并将之制度化、体系化,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苏绰的六条诏书,尤其是擢贤良一条,体现了西魏政权立足关陇、否定门阀体制的政治倾向。同时,北镇武人作为原先北魏军镇系统中的中层势力在尚武精神、维持基层社会稳定这一方面与同为中层势力的关陇豪族暗合,这也是二者进一步的融化提供了条件。


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府兵制的创立,府兵制不仅仅是一种兵制,更是整个关陇政权社会体制的核心。府兵制的成型意味着影响中国历史近一百五十年的关陇集团正式成型,关陇政权的内部整合得以实现,同时也意味着一种与之前两百年来北朝的历代体制绝然不同的新型关陇军国体制最终成型,以此为基础的历代关陇政权混一寰宇、威服四方,开创了隋唐盛世。


当时的西魏政权内部包含了三种政治势力,北镇武人、关陇豪族、北魏士族,其中随孝武帝入关的士族们在西魏政权中从未占据高位,可见关陇政权的尚武特性,而在前两者中,以北镇武人为核心,而以关陇豪族为骨干,前者占据了政治权力中心,而后者则在中层支撑着关陇政权,而府兵制则是二者连结的桥梁。府兵制的创立,意味着将原本分属于胡汉社会的两钟中层力量全面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凝聚力极强的关陇军事集团,甚至可以说,府兵制和关陇集团本身就是关陇军国体制的一体两面。


大统九年,经历了邙山大败之后,宇文泰【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是府兵制发展的重要阶段,意味着西魏政权进一步吸收关陇豪族,扩大其统治基础。而大统十六年,【籍民之有材力者为府兵】,后逐渐形成了柱国大将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的政治等级序列,其中仪同三司以上的等级具有开府权,以此形成二十四军的基本军制,是为府兵制的正式形成。而之后苏绰主导的周礼改制则建立了与之配套的文官系统,实现了府兵制的文武合一。


与府兵制配套的众多政策比如均田制、输籍法都是在宇文泰、苏绰时期便已渐次展开,但是必须要强调的是,这一系列加强中央的措施都是以府兵制为核心而展开的,在府兵制的条件下,豪族被纳入专权,其控制的人口逐步转变为编户齐民。没有府兵制所形成的关陇军事集团,其他政策便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府兵制将自西汉以来便处于对立面的皇权和豪族结合起来,实现了二者的共存,正是由于府兵制的存在,关陇政权才能在缺乏编户基础的魏晋时代重新实现统一,府兵制一方面在政治上加强了集团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在社会上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因此是整个关陇政权的核心。


在府兵制的等级序列之中,北镇武人占据高位,而关陇豪族则位于中层。八柱国之中,除不领兵的元欣之外,其余七位均为北镇武人,十二大将军中有七人为北镇武人,开府仪同三司之中北镇势力也在半数以上,而在仪同三司及其以下则以关陇豪族为多,由此也可管窥其时的政治构成。


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近人论事,往往经常使用“集团”概念,诸如所谓【丰沛集团】【颍川士人集团】等等,包括我也是如此,但是我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陈寅恪先生最初提出关陇集团的概念,与今日论史者常言之集团有很大区别,今人所谓集团,大多只是指其政治核心层,而不包括其下的兵士,比如丰沛集团所指代的是萧何、樊哙、曹参等人,而并不包括元从刘邦起义的丰沛子弟,但是关陇集团,不仅仅包括宇文泰、独孤信等上层领袖,还包括了作为政权中层骨干的众多豪族,可以说陈寅恪先生的本意更接近集团的本来含义。


最后需要就军国体制的问题做一个说明,我之前在论及秦代时也用过这一概念,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争议,我想说明的是此处强调的军国体制固然是与近代以来的法西斯主义截然不同,但是在秦国、关陇政权的体制却同样是一种“以生产供给军事,生产为军事服务”的特征,可以说军事就是政权本身的核心命题,这也就是我称其为军国体制的理由,当然这绝不意味着这种体制与二战时期的法西斯体制相同,毋宁说这是军国体制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不同表现。


另外,关陇军国体制(或可称府兵军国体制、新关中军国体制)和秦代的的关中军国体制也有很大差别,这主要是由不同社会结构决定的,关中地区的特点就是缺少文化气息浓厚的贵族、士族,因而具有尚武精神,便于形成动员机制,然而由于时代不同,关陇军国体制与关中军国体制也存在很大不同。关中军国体制的核心在于军功授爵,而关陇军国体制的核心在于府兵制,二者都不仅仅是单一的爵制、兵制,更是塑造整个军国社会的核心元素,是整个军国体制得以运转的关键,其不同在于社会结构的差异。


战国时代宗族解体,核心家庭成为主要的社会形态,政府通过编户齐民将其整合起来,通过军功授爵鼓励百姓耕战以获取爵位,是一种国家直接针对个人的整合机制。而魏晋时代,虽然关陇地区士族薄弱,但是个人并不具有战国时代的独立性,而是依附于豪族,可以说豪族的坞堡才是这一时期的基本单位,因而军国体制的动员对象不再是个人,而是豪族,而府兵制则是将豪族及其乡兵整体纳入中央军制之中,豪族可以凭借军功提升职位,以此实现社会流动,促进军国体制的扩展。


府兵制的完善标志着关陇军国体制的成型,然而在关陇政权之中依然存在着政治上的变动。宇文泰虽为关陇集团的领袖,但是其地位并不稳固,其掌权本身便有偶然性,其他柱国此时仍与之【等夷】,类似于关陇集团的盟主,而不具备明确的上下级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宇文泰为了稳固其势力,必然会加强提拔自己的亲信,而其中最为显著的例子便是宇文护和于谨。


在平蜀、伐江陵两次大战役中,于谨和尉迟迥的地位得到提升,这可以说是宇文泰侧重加强嫡系权威以压制其他柱国的主动策划。然而宇文泰的突然病重又使得政局重新开始动荡,宇文泰遗命其从子宇文护辅政,然而其时宇文护仅为大将军,包括独孤信在内的多位柱国大将军并不满于这一安排,【群公各图执政】,正是宇文泰嫡系于谨力排众议才确保了宇文护的执政地位,然而这一权力变动还是引发了关陇集团内部的政治动荡,曾经拥立宇文泰的赵贵和独孤信谋图政变,事败被诛,进一步削弱了北镇武人的势力。


宇文护执政后迅速实现了魏周嬗代,然而关于宇文护和皇权之间的争斗却愈演愈烈,宇文护甚至废杀了两位皇帝,最终周武帝诛杀了宇文护,重新恢复了皇权的绝对权威,也就是在周武帝时期,府兵制进一步扩展,【改军士为侍官, 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府兵制就此彻底深入到基层社会之中,便在此时一举吞并了腐败的北齐政权。


自宇文泰执政开始,宇文氏的权力便是不断加强的,虽有宇文护的专权,但是到了周武帝之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武宣之际,作为皇帝近臣的内史、大御正权力进一步提高,皇权更加强化。然而宇文氏加强皇权的举动实则挑战了关陇集团的共同利益,尤其是作为关陇集团中坚力量的关陇豪族,他们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长期处于宇文氏嫡系和北镇武人之下,随着北镇元老的逐渐凋零,关陇豪族开始抬头。


政局的转变发生在宣帝的暴毙,此时作为皇权近臣的刘昉等人决心拥护杨坚辅政,这一政治变动再一次引发动荡,尉迟迥、司马消难、王谦掀起了三方之乱,覆盖了关东、巴蜀、江陵的大面积区域,甚至可以说除了关陇本地之外,北周全境都陷入了叛乱之中。杨坚此时积极团结内部力量,任用韦孝宽、高颎、李德林等人,最终平定了三方之乱,而这些杨坚嫡系和关陇豪族,也取代日渐凋零的北镇武人,成为关陇政权的核心。西魏政权中的改胡姓、改汉姓事件,与其说是民族矛盾的再起,不如说是政治核心转移的反映。


就关陇政权的发展而言,周隋革命具有比魏周革命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说周隋革命以及三方之乱的根本原因是宇文氏加强集权的举动侵害了关陇集团的利益,由此关陇集团放弃宇文氏,重新选择代理人的过程。周隋革命不仅仅是一家一姓之转变,更是政权核心从北镇武人到关陇豪族的转变,关陇政权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本土化,再次实现了政治整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经历了一百年的动荡和整合之后,关陇政权凭借其强大的动员力和凝聚力,终于迈向了历史的出口,杨素南征的黄龙战船,即将征服衰朽的六朝衣冠,在经历了三百年的杀戮与动荡之后,杨坚和他的关陇集团终于实现了苻坚和孝文帝的伟大理想,一个混一寰宇的伟大帝国即将诞生,一个恢弘壮丽的伟大时代即将到来!


=====================分割线====================

完整北朝政治史梳理请参见:怎样理清魏晋南北朝那段的历史? - 何越曦的回答


参考资料:


出版专著: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

王怡辰:《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专题论文:

李明刚:《关陇集团形成过程研究》

钟盛:《关陇本地豪族与西魏北周政治》

熊伟:《府兵制政治过程论》

张欣:《皇权政治视野下的关陇集团研究》

西魏北周的关陇集团之所以能够战胜东魏北齐的高齐政权,算得上是国史中此消彼长的典型案例了,如题主所言,孝武帝仓皇出奔关中时的东西魏中,东魏系确实是占有绝大的军事、政治、经济优势,西魏系也确实是被逼迫于当年北魏版图的残破一隅:关中,然而外有三国风云变幻、内有周齐派系流变,以至于从公元6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仅仅一个多世代时间,东西双方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在是可叹。下面,寒某且从如下几个角度切入,为大家解释一下周齐之际的消长。

背景:尔朱集团败亡于高欢集团后,高欢居晋阳以控(当时天下第一劲旅)六镇集团,加上河北坞堡势力的支持,极大地威胁着北魏孝武帝的洛阳政权。孝武帝在尔朱旧将斛斯椿的支持下,编练洛阳禁军,并对【西】关中贺拔岳、【南】荆州贺拔胜、【东】山东樊子鸽大加招揽培植,不到两年(532-534),便威胁到了高欢北镇与河北坞堡联盟的利益。高欢当机立断,拥六州北镇兵及河北坞堡兵迅速南下,于河桥攻破新编禁军,孝武帝的外围来不及反应,魏帝势力便仓皇西奔,投靠继承贺拔岳集团的宇文泰(贺拔岳亡于受高欢唆使的侯莫陈悦,宇文泰趁机平侯莫陈悦势力,掌握关陇领导权)。而后高欢迎立元善见,是为东魏孝静帝。西魏经历了“傲娇的”孝武帝被杀事件后,迎立元宝炬,是为西魏文帝。

一、周齐政权的国际形势变化

535年前后的东西魏,正处于北有柔然、南有大梁、西有吐谷浑的国际局势之中。

柔然:自从辅助尔朱荣平定六镇之乱后,柔然与继承尔朱荣兵团主干力量的高欢交好,屡屡从河套南下攻略西魏(宇文泰作为贺拔岳的亲信,被安置在夏州防范柔然,足见柔然之于关中的威胁)。

吐谷浑: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与远方的柔然、东魏、南梁交好,与近在河西、关陇的西魏相攻,并且借道益梁二州与南梁沟通。

南梁:南梁趁着北魏因汉化后、北镇镇民政治地位处置不当、引发六镇之乱,而坐享国力强盛的时机,虽并没有怎么北伐谋利,但南北对峙的局势犹存,对东西两魏也是借力打力。

东西魏:东魏以其强大的军事(北镇)经济(河北)实力与西魏在洛阳、河东(运城)、晋州(临汾)一线展开持续鏖战,以至于宇文泰都不得不把自己的霸府设在了关中平原的东端同州(今关中东府大荔)。可以说,在整个高欢与宇文泰的时代,东魏对西魏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然而,历史的面目总是多变的。就在6世纪50年代,东西两魏发生霸府篡魏事件的同时:

北方的柔然逼反奴役部落,使得锻工部落突厥迅速取代柔然成为草原王者,突厥新兴,北齐过强,突厥一般采取联周制齐的策略。

南方的南梁因侯景之乱陷入内乱,代之而起的南陈失去了川蜀、襄汉、江北一线,国势大衰,也因北齐过强而一般采取联周制齐的策略。

西方的吐谷浑因西魏取益梁而断绝了与南梁的沟通渠道,孤立无援,无法再对西魏北周形成有效威胁。

6世纪中叶的国际局势大变,使得北周渐渐取得极为有利的国际形势,摆脱了四面强敌的不利局面。




二、周齐政权的内部派系特色

西魏立国派系面貌:西魏立国,军政结构上有尔朱天光入关中讨万俟丑奴叛军时带来的北镇兵团(贺拔岳、侯莫陈悦、于谨、赵贵、宇文泰、独孤信、李虎等)、宇文泰所招揽的关陇河东河南汉人世家坞堡势力(李弼、李穆、苏亮、苏绰、河东柳裴薛家等)、随魏帝入关中的洛阳胡汉官僚势力(斛斯椿、元欣等)。因西魏立国西北一隅,唯一的郡姓望族聚居地区与农业经济腹地:关陇,处于四面环伺的无缓冲局面,这就迫使西魏政权放下彼此矛盾(胡汉族群冲突、北镇系与洛阳系的冲突、土著望族与客居军阀的冲突),以魏帝实力的正统名号为号召(西魏晚于东魏被篡,实有赖于此)、以北镇军人的军事实力为劲旅、以关陇河东河南汉人坞堡势力为辅政,凝结在尊奉正统(魏帝)、反抗高欢(北镇贺拔岳之仇、河东河南西奔汉人亲人被杀之仇)、保卫乡里(关陇、河东汉人坞堡)的一致利益旗帜之下,实现了政权内部派系的分工和谐与利益一致。

西魏北周派系消长流变:随着宇文泰时期西魏夺取汉中、川蜀、襄汉的功勋威望日隆,宇文氏霸府的威权逐步达到可以取傀儡元魏而代之的地步,加之北镇军人在6世纪头30余年对北魏皇室表现出的不满、反抗与杀戮,宇文觉得以在宇文泰死后,经宇文护(周室)、于谨(北镇)的联合支持而较为稳定地取代元魏,虽经赵贵、独孤信的反叛,而无法撼动周室的地位,可见魏帝势力在国际局势大变之后的被舍弃与消亡。宇文觉、宇文毓以及宇文邕三朝,政权牢牢掌握在宇文护的霸府,政权特色也继承了宇文泰时期的“北镇势力居高位掌兵权、汉人世家势力居中低位掌行政”的特色,除过周天王与宇文护的宗室内斗,并无如北齐一般的不同利益集团的高烈度斗争。即便后来隋朝代周,也只是汉人世家势力对北镇势力的捡漏式取代(宇文赟暴崩、佛教信徒不满、齐梁新附官员不满),但这种上位与下位利益的矛盾并未在周灭齐前爆发。

东魏立国派系面貌:高欢集团,起自高欢守晋州时期形成的晋州北镇元从,初成于信都建义前后联合的河北汉人坞堡势力,而后通过击败尔朱兆、入主洛阳城,吸收了北镇尔朱集团与洛阳胡汉官僚系统,最后自身霸府晋阳,亲信控制邺城,形成东魏北齐的二元军政结构。台湾历史学家王怡辰先生总结过一段话,认为“高欢是唯一一个出身北镇怀朔、曾任尔朱亲贵将领、在晋阳奠下基础、自称渤海高氏后裔创业河北、拥立孝武孝静二魏帝的人”,其身份、阅历与智慧使得他能够在北镇勋贵A、尔朱残部B、洛阳胡汉士族C、河北坞堡D四大势力之间,调和源自北魏孝文帝汉化带来的北镇军方(AB)与洛阳官僚矛盾(C)、五胡乱华以来的胡(ABC)汉(CD)族群矛盾、政权建立过程中成(AD)败(BC)双方的矛盾,最终形成集华北之精华而建立的高氏二元军(晋)政(邺)结构的新政权。

东魏北齐派系消长流变

①晋阳军方与邺城官僚:高欢死后,长期在邺城监视东魏政权的高澄高洋,因高欢一直掌握晋阳军权,而并没有任何军方人脉根基,军方领袖已然变为高欢原配楼昭君,高澄高洋的统治班底尽是邺城官僚系统,加之北齐政权一如其他十六国北朝政权保留着母系权力的胡风,使得楼昭君始终担心孙儿称帝后自身地位被儿媳取代,遂屡屡与不满于邺城官方的晋阳军方联合,运用自身威望,在高洋、高演每次想传位给儿子时,发动政变,这就使得晋阳军方成为邺城头顶的一把掌握不了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每每在皇位继承之时兴起内耗。

②河北坞堡、北镇军方、邺城禁军:作为建国元从的这两大派系,从信都建义到迁都邺城,北镇与河北的关系更像是联盟伙伴,而非君臣主从,这就使得高欢屡屡在其掌权时通过各种手段开始削弱河北坞堡势力(如高乾、高慎、高昂的被借刀杀人及逼反)。然而,高欢死后,高澄高洋为了对抗不受掌握的晋阳军方,又反过来不得不倚重邺城禁军(孝武帝编练的那支)与河北坞堡的军事力量,自此形成了以邺城官方、京畿禁军、河北坞堡、胡汉士族为班底的高澄高洋统治集团(以杨愔、高元海为首)。从此,对周、对突厥、对山胡作战用晋阳,对梁陈作战用两淮,邺城守备用禁军,北齐的三大军区自此形成。日后各派系间的政治斗争常常利用三军嫌隙,以至于军政互扰,徒耗国力。

周齐不同的派系形势对皇权集中的影响:

北周关陇集团在西魏时期便因外在形势所迫,完成派系合作,虽有宇文护的专权,但政权牢牢掌握在周宗室与亲信手中,为宇文邕除宇文护后整军经武提供了皇权集中的基础。而北齐各派系的分化对立则使得北齐直到高湛时期才通过陆令萱、和士开等人的内廷势力实现贪腐严重的皇权集中,直到亡国还存在提防公室夺权的帝王心理,其皇权集中不充分之处可见一斑。

综上,西魏北周迫于形势逐步实现的皇权集中,在程度上、时间上、体制上全面远超东魏北齐因派系内耗而拖沓了的皇权集中,实乃周齐局势互易的一大政治因素

三、周齐的版图与地势

如其他答主所论,西魏趁候景之乱攻取川蜀襄汉,使得后继的北周足以对北齐南陈双双形成地势上的压制态势。加之川蜀襄汉的经济作用,更是为北周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兵马钱粮。

除过上述其他答主提及的因素,寒某还想重点强调的一点是:河东(运城)地区柳裴薛三大家族坞堡对西魏北周政权的支持之作用:

①河东地的存在,使北周得以在早期困顿之时,以河东地配合豫西三川地区扼守东大门,以地利犄角防止北齐攻入(高欢最后一战,不克此处,以至于含恨病笃,河东豫西门户之功也)。

②北周中期(宇文护时期),河东地的力挺北周,使得北周得以与突厥在联军时,在晋阳军方的南边牵制齐军,进而使北齐晋阳军这一当时天下第一劲旅成为困兽。

③北周后期,武帝克晋州、入晋阳,虽有北齐内斗的有利时机,但河东的存在使得北周足以借此桥头堡快速攻入晋阳,大大提升了北周灭齐的速度,使得陈朝吴明彻无法迅速安抚淮南进取淮北,为日后北周灭齐后破灭陈宣帝北伐战略,创造条件。

综上,从两魏南梁的后三国时代前期到周齐陈的后三国时代中后期,国际局势、内部派系、版图地势的变化,加之高齐皇室的内耗、贪腐、乱伦与宇文周先尊魏统、后尊周制形成鲜明对比,此消彼长,成败易势,周灭齐便成为了元魏末年风云流变的戏剧性结局。

参考书目:

  1.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豆瓣) 陈寅恪
  2. 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 (豆瓣) 王怡辰
  3. 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 (豆瓣) 吕春盛
  4. 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 (豆瓣) 吕春盛
  5.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 (豆瓣) 宋杰

北朝历史答案联动

  1. 北魏孝文帝力行汉化,而忽略了对代北六镇的安抚,是不是可以说,他对北魏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寒鲲的回答
  2. 如果以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为目的,山西境内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去处? - 寒鲲的回答
  3. 北周以残破狭小的关中为何能战胜坐拥天下精华的北齐? - 寒鲲的回答
  4. 宇文泰为什么不称帝? - 寒鲲的回答
  5. 为什么北齐的汉族和鲜卑政策看似是完全矛盾的? - 寒鲲的回答
  6. 想了解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西魏和北齐北周这段历史有什么好书? - 寒鲲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