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失竊記》@圖博館|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7-02 09:12:00| 人氣3,208|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單車失竊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來失竊的單車不只兩種(另參本館:狄西嘉:名導演18 機車有兩種 單車vs 單車橫直撞 單車竊記 )

《單車失竊記》The Bicycle Thie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jsl_Co36mk

導演: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
演員:Lamberto Maggiorani、Enzo Staiola
得獎:1948年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
   1948 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
   194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義大利
  電影簡介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代表作,也是導演維托裏奧享譽最隆的一部電影。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羅馬,在百廢待興之際,男主角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便被人偷了他工作上必須的腳踏車,于是跟他的小孩子踏破鐵鞋到處找車,最後無可奈何地下手偷別人的車,卻被逮個正著。全片故事簡單,但拍得有笑有淚,將戰後羅馬的社會面貌鮮活地反映出來。非職業演員的兩父子演得十分生活化,好些場面令人感動得無話可說。
《偷自行車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 意大利影片。1948年生産。C.柴伐蒂尼根據同名小說改編,V.德?西卡導演。該片爲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它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意大利工人的悲涼遭遇,反映了當時意大利的社會狀況。影片情節簡練,筆觸細膩,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對當時及後世的電影藝術産生了深遠影響。影片的寫實手法不僅表現在實景拍攝上,如主人公破舊的服裝、簡陋的住房、羅馬髒亂的街道、匆匆往來的行人等,還表現在采用了直接敘述的方法,以丟失的自行車爲線索,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表現出社會的貧困、危機以及它們帶來的後果:失業、黑市、賣淫、人的自私等。並通過這些表象去揭示政治的 、經濟的甚至哲理的深層內容。1958年,在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上,評爲電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林明華著《單車失竊記》(聯經出版,1991)

  一位思緒細密、感覺敏銳的失業青年,好不容易謀得為幼稚園開車的職業,卻因為單車失竊而顯露出陷於瘋狂混亂的狀態。作者通過他的經歷,展示現代人生的赤裸本貌。
  「單車失竊記」原來是一部寫實電影鉅作,在本書蛻變為現代世界小人物的狂想曲,其中電影與小說之間所維持的對言頡頑的關係,以及移置、改寫、與意義的擴散,尤其耐人尋味。
 
《十七歲的單車》 Beijing Bicycle (200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G2F3Ij9Jg4

導演:王小帥
演員:崔林 李濱 周迅 高圓圓
獲獎情況:
  獲2001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銀柏林熊-評審團大獎。
  獲2001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新天才獎-男演員 崔林。
  獲2001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新天才獎-男演員 李濱。
  第三十八屆臺北金馬影展11項提名。
劇情介紹:
  入圍2001年第51屆柏林影展競賽,青年導演王小帥執導的“十七歲的單車”被認爲是影展中的一匹黑馬,雖未獲得正式競賽獎項,但一座評審團大獎卻透露出大家對它的喜愛。
  《十七歲的單車》故事敘述一個從外地到北京討生活的年輕人,好不容易找了一個快遞工作,但他沒有單車,只好由快遞公司提供,每個月扣錢;等到最後一個月扣錢全部結束,單車正式成爲己有的那一天,單車被偷了。
年輕人遍尋不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了單車,這輛單車被另一個年輕人從二手市場買得,快遞小子決定用最原始的辦法解決問題,將自己的單車偷回來;但另一個年輕人不甘心自己買的二手單車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討回單車,最後的結局更是令觀衆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簡評:
電影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但劇情發展引人入勝,賽前在柏林放映時,觀衆笑聲連連,反應相當不錯。有許多人會將意大利狄西嘉的新寫實經典《單車失竊記》,與《十七歲的單車》做比較,導演王小帥則表示,兩部電影同樣關注小人物在大社會中的命運,爲了生存用盡全力奮鬥,對當時的意大利或現在的中國都有其意義。
主演:
  主演《十七歲的單車》的大陸青年演員李濱、崔林和高圓圓,年齡都不過從18歲到22歲。高圓圓人如其名,大眼睛、圓圓臉,微笑甜,活生生就像個洋娃娃,她現在已經是大陸的廣告天後,目前就讀于中國工運學院經濟學系三年級,22歲,在拍電影前,已經有不少廣告作品。她希望以後在攝影和廣告方面發展,至於拍電影,一年一部就好,她要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長得帥帥、有點日劇男主角味道的崔林是日裔,他的祖父母戰後在中國東北住了下來,父親娶了中國女子。從東北來的他,在片中飾演快遞小子,而在真實的生活中,他是武術系的學生,對於電影十分有興趣;聽說他還有個舅公在臺灣,目前正想辦法尋人中;他希望以後仍能繼續從事電影工作,如果臺灣有人找他拍戲,崔林十分願意到臺灣。
李濱長得個頭較小,但戲味十足,十分隨和但有自己看法,他表示自己沒有崇拜的偶像,也無所謂自己是否成爲偶像,所以只要大家喜歡他的電影作品就心滿意足了。
精彩影評:
  影片的中心都圍繞著一輛單車發展,而單車似乎也是一種隱喻,指的也許是對個人來說非常珍貴卻很容易被別人奪走的東西,比如自由,人權,當一個人最珍視的自由被這個社會無情地奪走,而脆弱的個體在強大的國家機器面前又無能爲力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象這種悲哀,所有我們當初以爲美好的東西,或者是初戀或者是愛情,或者我們爲之付出的一切,都象美麗的肥皂泡一樣破碎了,得到的都只是永遠的欺騙和壓榨。當我們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而變得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就會被這個社會無情地抛棄,因爲我們是“沒有利用價值”的人,我們是社會變革中天經地義的犧牲品。這個時候已經沒有選擇的余地了。影片的結尾,主角拿起磚頭擲向強者,最後被強者追殺,即使無關的人也難以幸免,心愛的單車被砸爛。似乎預示著:在這個森嚴的充滿暴力的等級社會中,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也沒有人能逃脫地出去--要麽同心協力,拿起武器,要麽就只有死路一條。
http://baike.baidu.com/view/331836.html?tp=3_00

《十七歲的單車》藉由背景殊異的兩名少年對單車的爭奪,暗喻資本主義風潮下的北京社會。
自鄉下來到北京從事快遞工作的少年阿貴,辛勤地工作,單純地盼望可以獲得單車(物質的報酬)。沒想到在一次快遞任務中,阿貴進入一家三溫暖,陰錯陽差地被剝去全身衣物,洗了一個澡,最後被櫃檯小姐要求付帳——「你洗了澡就得給錢。」
不熟悉資本主義運作邏輯的鄉下少年,被迫全身赤裸地面對資本主義的產物——阿貴企圖用習慣的、傳統的事理辯白,卻無法抵抗簡單有力的市場機制——「錢」。
其後,阿貴的生財工具——單車被竊,賣入二手市場,被唸職校的少年小堅買去。阿貴誤以為小堅就是偷車的人,兩名少年於是展開一場單車的爭奪。
小堅的家庭是城市裡的中下階層,生父與後母加上一個無血緣的妹妹,組成一個疏離的家庭。缺乏家庭溫暖的小堅,追求的是同儕的認同和單車少女的初戀,他偷走父親的私房錢買了阿貴被竊的單車,和死黨們玩電動,花錢如流水。
在這群成長在北京城的少年心中,錢是實現願望的唯一工具,從「市場」買來的單車,就是自己的,管它是否竊自眼前這個一貧如洗的少年。
阿貴再度面對嶄新卻強勁的資本主義/市場法則,他只能死命擁抱著自己的生財工具不放,城市少年們和他耗了一天,只好想出一個「共產」的法子——小堅和阿貴輪流使用這部單車。
電影的最後,小堅用磚頭敲了情敵一記。因為單車的連累,阿貴和小堅被更洋派、更富裕(且看他們身上穿著的 T 恤)的一群青少年圍毆成傷。
總之,《十七歲的單車》簡直是對號入座地將資本主義入侵的北京社會窘況(該用「入侵」這個字眼嗎),具現在兩名少年的遭遇。
電影的結尾,阿貴扛著破爛的單車走在北京的街頭,我們知道他會繼續奮鬥下去,在一個市場即正義的「公平」社會。
http://blog.roodo.com/fuhoren/archives/2763605.html

《單車失竊記》The Bicycle Thief

  影評
  《偷自行車的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開山之作,導演維托西奧-德-西卡,1947年出品,中國于1954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配音複制,片頭打著“進步電影”的標簽,說是控訴了什麽。本片還開了電影史上首次全部使用非專業演員的先河。榮獲第二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金球獎特別獎。
  之所以拿這部老電影來“娛樂”,是因爲自行車(以下有時簡稱爲“車”)今天在中國還是最廣大的人民群衆的根本交通工具,自行車與我們的喜怒哀樂還發生著撕不開的關系:看啦,《偷自行車的人》所薈萃的影像我們還是多麽眼熟啊。
  戰後,意大利經濟一片蕭條,羅馬城裏有大批失業的貧困者。五尺男兒安東尼奧終于通過職介所找到了一份沿街刷廣告的工作,這份工作必須有一輛自行車,而他的自行車已送進當鋪。在他的老婆又當了許多條床單等東西後,我們看見安東尼奧將那輛新贖出來的自行車扛在肩上走進了那家廣告公司。街市景物流動,安東尼奧的路重新與未來相通了,但是工作開始不到1個小時,一個小偷就將他的車偷跑了。
  “一個窮人他的車被偷了,他就不得不到處去找。”安東尼奧說著這句話,馬上付出了實際行動。車等于工作。工作等于命。因此車等于命。
  隨著安東尼奧找車的過程,我們看見了二手車市上與各種自行車配件爲伍的小販,在驟雨中騎車奔跑的群衆,教堂裏爲了那碗免費菜湯才去聽彌撒的“教徒”……都是一些富于貧窮趣味的事物,莫不與我們悠遠而溫馨的回憶有關,或切近正在體驗著的現實,但通過影像看見,也有 安東尼奧抓住了偷他車的小偷,但沒有證據,反遭羞辱。影片的高潮部分到了。一大片自行車停在那裏(好像我們在老國營企業大門外看見的那種景像)。一輛自行車停在一面牆下。安東尼奧焦慮地徘徊著,又絕望地坐在路邊。一輛輛自行車車輪從他臉前飛馳而過,那閃閃發光的幅條刺著他的眼睛。洪大的人流不知從哪裏湧出來,湧向停車場,無不以蕭灑自如的動作推了自己的車就走。而安東尼奧孤獨地坐著!
  牆邊那輛自行車還安全地停在那裏,安東尼奧走過去也推上就走。安東尼奧騎車飛馳,而又被人追上,可憐的安東尼奧也成了小偷。看到這裏,小哥的心揪緊了。一個有尊嚴的大男人偷了一輛自行車,是一個讓人揪心的過程,尤其是他又被當場抓獲,而且又是當著他8歲的兒子的面!
  自始至終,安東尼奧的兒子都隨他一起找車,兒子牢記著車杠上的一個記號。兒子聽父親的話先坐公交車回家,忽然發現一夥人正扭送著父親向某個地方走去,他撕心裂肺地叫著:“爸爸!爸爸!”他從地上撿起父親的帽子,拍拍那夥人踩上去的土。
  當安東尼奧的自行車丟了,小哥聽到了洪大悲愴的配樂;當安東尼奧也決定偷車,我們又聽到了洪大緊張的配樂,就像其他影片中描寫一個英雄正要去完成一個壯舉時放送在我們耳中的樂音一樣。
   新現實主義代表作品
1949年獲得奧斯卡特別榮譽獎,曆年來在大大小小的評選中都能入圍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在任何意義上都可以說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一部簡單但有力量的作品。影片上映至今已有近60年曆史,導演維托裏奧?德?西卡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演好一個角色——那就是他自己。劇本最先是由意大利首席編劇塞薩?柴伐蒂尼創作出來,他聯合了多位從1940年代至1970年代活躍于影壇的重要歐洲導演。在柴伐蒂尼的日記中,記載了他和德?西卡是如何爲了這部電影而參觀了一家妓院以及後來看面相女人的房間,這個女巫後來也成爲影片中的一個角色。我們從這些記載中認識到,德?西卡以及編劇,完全的低成本制作,所有場景在羅馬街頭實地拍攝,以平民化的劇情推進,既不說教,也不升華,最徹底地接近那些戰後的特殊時期,即意大利經濟癱瘓、陷入困境的大時代背景,從中獲得創作靈感。
   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
  《偷自行車的人》故事很容易就能複述出來,劇本最初源于一則兩行文字的新聞:一個失業工人和他的孩子,爲了尋找他們丟失的自行車在羅馬街頭奔波24小時,結果一無所獲。而在這部電影當中所要講述的其實也就這麽簡單。
  裏奇是一個整日在等到工作的男人,這一天,他得到了一份工作,條件是必須要有一輛自行車。實際上裏奇沒有車。爲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妻子瑪麗亞便把家裏所有的床單拿出去典當。有了自行車之後,裏奇從事的工作就是到處張貼海報,在電影院的廣告欄裏粘貼了巨大的麗塔?海華斯的電影海報,這就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一個是好萊塢光鮮亮麗的世界,一個是新現實主義的日常生活。瑪麗亞于是去感謝預言裏奇能夠找到工作的巫婆。在外面等候她的裏奇,把自行車放在門口也上樓去看。此時德?西卡和我們開了一個玩笑,大家都以爲當裏奇回來的時候自行車已經被盜,但是它仍然還在。
隨後,毫無疑問,車還是被偷了,被另一個需要工作的男人。裏奇和他的兒子布魯諾四處尋找自行車。在大城市羅馬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連警察局也愛莫能助。終于裏奇決定放棄了,他對布魯諾說:“你必須活著同時忍受著痛苦。” 此時他已被絕望折磨得精疲力竭後,他問兒子:“想不想來點批薩?”于是他們烈士般地走進一家餐館,安東尼奧甚至給自己要了點酒。稍後不久,裏奇意外認出了偷車賊然後追蹤他進了一家妓院。一群非常醜陋的圍觀者。警察的到來也沒有起作用。終于在影片最著名的這段場景中結束,裏奇妄想爲自己偷一輛車,延續了偷車和貧窮的循環。
   非職業演員的經典演繹
  新現實主義,作爲一個電影學術語,可以有很多方面的意義,但是它通常指的是電影中工人階級的生活,設置在貧窮的文化背景之中,並且暗示這樣的信息如果財富能夠平分社會將更加合理。主演朗培爾拖?馬奇奧拉尼是一名非職業演員,扮演一位每天早晨都加入到求職大軍的行列中並且非常絕望的男人裏奇。根據德?西卡的介紹,在籌拍《偷自行車的人》的時候,有一位美國制片商願意提供數百萬美元的資金來贊助他,但提出的條件是必須啓用好萊塢當時大紫大紅的演員加裏?格蘭特來出演男主角。德?西卡沒有答應,他決定不用任何的職業演員。
  德?西卡在羅馬的就業市場中尋找到一位當時真正處于失業之中的工人來扮演他的安東尼奧,一個在街上看熱鬧的男孩來出演安東尼奧的兒子,他的妻子則由一位新聞記者來扮演。值得一提的是,煉鋼工人朗培爾拖?馬奇奧拉尼在影片中精彩演繹了這樣一個日後成爲永恒經典的角色之後,又回到了羅馬的就業市場中重新陷入失業的危機之中。有一位德?西卡的同行這麽評價他:“他是寧可要現實,不要浪漫;要世俗,不要閃閃發光;要普通人,不要偶像。”
  花絮
  ——影片中的所有演員都是業余演員,維托裏奧?德?西卡決定不采用職業演員。
  ——裏奇工作的時候,在牆上貼的一張海報,是麗塔?海華斯拍攝的電影《蕩婦吉爾達》(Gilda 1946)。
  ——維托裏奧?德?西卡表示,他是根據演員們走路的樣子來選擇他們的角色,包括布魯諾和安東尼奧,
  ——在電影的後半部分有一幕,是布魯諾在穿過大街的時候差不多向前跑了兩次,這並是不在預演排練之中的。因爲當時在現場拍攝的時候,正好同時有兩輛汽車經過。
  ——《偷自行車的人》面世之初,被多數人視爲一部馬克思主義式的寓言,加上編劇柴伐梯尼本人還是一名意大利共産主義者,更有甚者,左翼作家卡挪夫批評影片結尾的處理“雖然有卓別林式的高尚但是削弱了社會批判色彩”。
  ——在電影殺青之後,男主角朗培爾拖?馬奇奧拉尼(Lamberto Maggiorani)倒是真的開始爲尋找工作而發愁起來。
  ——前期的制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原來打算是讓加裏?格蘭特出演男主角,而維托裏奧?德?西卡則更加青睞于亨利?方達,當然了,這都是在他們決定采用全體業余演員之前的想法。
  ——《偷自行車的人》在第一次發行的時候産生極其巨大的影響,1952年當英國電影雜志《視與聽》第一次發起國際範圍內的電影人和影評家投票,該片被選爲曆年來最偉大的電影。投票每十年一次,在1962年《偷自行車的人》降到第六位,隨後就跌落出了榜單。影片在1999年重新發行之後,新一代的觀衆得以看到了一部如此簡單、直接和真實的作品,才發現“它是如此與衆不同”。
http://baike.baidu.com/view/83236.html?tp=4_01

黃英雄:單車失竊記

   劇情簡介
  在不景氣的年代,安東尼已經失業很久了。這一天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終於找到一份新差事──貼電影海報。
  安東尼的妻子瑪麗亞以及兒子布魯諾都替安東尼高興不已,畢竟有了工作,雖然微薄,但起碼可以讓家庭有了溫飽。三人心中暗暗默禱這會是個好的開始。
  然而這份工作的附屬條件是必須自備腳踏車,以便四處張貼海報。於是瑪麗亞把珍藏多年的毯子送進了當舖,贖回了早已典當的腳踏車。
  第二天安東尼騎著腳踏車送兒子上工後獨自去貼海報。貼海報看似簡單,但從無經驗的安東尼貼得手忙腳亂;貼好了海報,卻發現腳踏車被人偷走了。安東尼從後拚命追趕竊賊,但最後仍被逃脫,只好沮喪地向警方報案;但因為類似的案件實在太多,警方只是虛應以對。
  安東尼不知道該如何向妻子交代,他找朋友商量。朋友建議他去舊車市場看看或許會有發現。第二天父子倆真的去找,但仍然沒有下落。此時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父子倆躲到騎樓下,正好看見偷車的年輕人騎車經過,安東尼立刻快步追趕,竊賊加速離去,安東尼拚足勁,但還是讓竊賊逃掉了。
  安東尼的情緒懊惱不已,不知不覺間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竟發洩在兒子身上,為了小細故將布魯諾打了一頓,並留下驚恐的布魯諾站在馬路上。
  安東尼逕自往前走,卻在此時聽到有人高喊「有人投河」,安東尼大駭,他第一個反應就是布魯諾跳河了,他奮不顧身地撥開人群,才發現不是兒子。安東尼鬆了一口氣,也對兒子愧疚不安起來。一轉頭正巧看到兒子怯怯地走來,安東尼為了表示對兒子的虧欠,花了身上的所有,帶他上了餐館吃了一頓。
  安東尼也找了女相士問蔔,但依然沒有腳踏車的下落。突然安東尼又看見了偷車人騎車經過,安東尼豈肯放棄,急急追趕。竊賊逃入一家娼館,安東尼被一群保鏢圍住,幸好布魯諾去報警,但因沒有證據只得悻悻離去。
  父子倆沮喪地經過足球場,看見場外成千上萬的腳踏車,安東尼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他叫布魯諾先回家,自己偷了一輛腳踏車騎了就跑,但立刻就被人發現了。路人將他抓住,布魯諾聞聲趕來,他號啕大哭緊緊抱著父親的腿不放,這悲慘的一幕打動了車主以及路人,才使得安東尼免去一場牢獄之災,群眾離去後,留下身心俱創的父子佇立在街頭唏噓不已。
   賞析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五年是義大利寫實主義大行其道的年代。不只在日後奠定了影史上重要的地位,也影響了各國的電影創作觀念。
  狄西嘉是義大利寫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他擅長表現社會的貧困以及陰暗面。單車失竊記可說是他的代表作,在一九四八年獲得英國電影學院最高榮譽以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從一部腳踏車作為橫向的劇情延展,幾次的轉折,帶給劇中人希望、沮喪甚至落空。這種手法很技巧地顯現本劇縱向的心理矛盾與掙紮,進而透析了人性的卑劣以及誘惑。
  一部腳踏車對有錢人而言不算什麼,但對於失業兩年的安東尼而言卻是生活的全部。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足以讓一個家庭卑微地活下去,但竊賊卻無情地給予安東尼一次殘酷的考驗。
  從某個角度而言,這是一次生命的歷鍊,但如果是,上帝為何獨厚安東尼?每個人似乎都有丟掉東西或被竊的經驗,那種沮喪與不甘願卻都不像安東尼的雪上加霜。他像無頭蒼蠅四處尋找,卻猶似海底撈針。但除了找,似乎又無其他方法。警方的敷衍使得觀眾有種熟悉的感覺,心中不免更加為安東尼抱屈。
  父子親情也是本片極力表現的情節。這些不是職業演員的成績實在令人激賞。父親與兒子遭遇相同的衝擊,但父子的觀察雖有不同,卻總是在緊要關頭相互依附扶持,最起碼兒子站在父親身旁就有一種無聲的力量。
  但父親在一次次的失望打擊後,逐漸動搖了對人性的期待與認知,隱藏在內心的怨恨終於爆發了,而遭受其難的反而是站在他身邊的兒子。
  這一點是值得一再討論的,安東尼不是聖人,他是個低階層的窮人,但人性是沒有稱謂區分的。只要是人,必有潛藏心中底端的本性;這往往會突顯個人的性格表現。但無論如何,我們始終相信它的起始點是以孟子的「性善說」為基調。在善的對應中,其實往往有惡的一面相隨。安東尼在近乎絕望的衝擊中,遷怒到兒子身上。但因為觀眾已受前面劇情影響,所以大體上均能體會安東尼的過度反應,而布魯諾也只能委屈地落淚了。
  安東尼的過度反應,其實就人生的態度而言,反而是一種健康現象。換個說法是,如果安東尼沒有發脾氣,他永遠不會從愧疚中知道自己是多麼愛著兒子與家人;也就無法在追逐之中看清事情的真相。
  安東尼的贖罪方式是用身上的所有帶兒子上餐館吃一餐。這對兒子而言是何等貴重的禮物,在失落的歷程中,最起碼在此刻父子倆都因「美食虛榮」而得到暫時的喘息。
  尋找的意義是人生追逐的本色,而這種現象雖因人因事因物而有所不同,然其本質是一樣的。寫實主義的電影也許不想摻雜太多象徵與符號,但人性本質的產生與在生活中的反應,其實是無法脫離這個議題的。
  安東尼想要尋回的是一部腳踏車;也許有人要尋回的是埋藏失落的寶藏;更有人想要找回遺失的愛情,只是每個人的迫切性不一樣罷了。「單」劇最成功之處在於顯示安東尼的追尋急迫性;以及被社會大體制壓迫的悲慘不堪。其實失業兩年的他並不因此而抱怨,他樂天知命地活著,那是歷經戰爭之後的堅韌與毅力,然而戰爭未將他打敗,安東尼卻敗在一輛腳踏車上。
  情節的安排是柔暢的,除了追索,也安排了安東尼的無助,譬如尋求友人的建議;甚至找女相士蔔卦,在無助茫然下,猶如溺水之人只要有一小塊木頭,他都會毫不考慮地攀附。這雖是人性當中的弱點,但對未知的事留下存疑這才是行動的能量,也增加了激勵的動力。
  「引誘」是最後的一場大戰,也是本劇的主題。就安東尼而言,別人偷我一輛,我再偷一輛,這從數學的觀點是「零和」遊戲,既然是零,當然是沒有犯罪。然而生命卻不是零和遊戲,而是一種進階的歷鍊。
  安東尼可貴之處在於他的善良,若非如此,也就不會有前面的追尋所受的委屈。但一再遭受無情的打擊與失望,尤其在面對成千上萬的誘惑時,安東尼心中矛盾掙紮。在決定之前,他猶豫許久,但最終是惡戰勝了善。然而安東尼卻不讓兒子受累;也可能是不願兒子見到自己的偷竊犯行,他支開了兒子。只為了延續日後的工作與生計,安東尼決定扛下這罪惡的擔子。
  安東尼雖然在兒子的哭泣聲中被寬恕了,但導演卻沒有給予光明的希望。這樣的編排才是這部片子偉大之處,全劇敘述了一位平凡的失業工人;但因為它的平凡,反而在人性衝擊下顯現影片故事的不平凡。本劇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它給觀眾的不只是寫實的故事,人性的挖掘與剖析才是值得一再玩味之處。
http://blog.yam.com/hero_h/article/5982148

撫不平的遺憾---《單車失竊記》

「養生送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兩千年前提出了這句話,作為一個理想社會應有的基礎條件。「養生」,是讓人好好的活。「送死」,是在壽限中讓生者與死者同感安心。生與死,不過是物種必然的過程。但「養」與「送」,卻是人所獨有、屬於人性的渴望,也是一個社會應當負起的責任。這樣的觀念在現代仍有十足份量。
  戰後的義大利經濟蕭條,一個失業已久的父親突然獲得工作。他用家中僅有的床單換了單車,滿心期待新生活的開始,沒想到第二天車就被偷。失去單車,等於失去工作,生計的威脅迫在眼前。這位父親完全被困住了。他去報案,警察幫不上忙。去神壇問蔔,得了一個支支吾吾的答案。想靠自己,卻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
  導演以樸實的寫實手法,呈現了義大利當時的社會窘狀,也描寫了人在慌亂中情緒的轉折。像劇中有一段講到這父親尋賊不果,心煩之際,便遷怒了始終陪在身邊的兒子。兒子負氣沿河邊跑掉。不久,父親聽到有人落水的喊叫,嚇得以為是自己兒子。驚魂未定的父親這才警醒,單車固然重要,但兒子卻是更親愛、更不能失去的部份。於是他索性帶著疲累的兒子上餐廳,學有錢人家好好吃上一頓,讓兒子高興。這些心理戲的部份相當細膩。此外,像他決定下手行竊前的那一番敢不敢、要不要的猶豫,也很讓人心酸。
  最後,他是落了失風被捕的下場。孩子在人群中見父親被打被罵,拚了命地擠上前阻止。遭竊的車主於心不忍,也不願意再追究。最後一幕,便是又羞愧、又迷惘、彷彿虛脫了的父親,牽著兒子的手步入茫茫人海中。
  這樣一個小故事,道盡了為生活所逼的委屈。導演把問題丟給觀眾,單車終究是丟了,生活也全無著落,往後怎麼辦?父親在旁人奚落中帶著孩子離開,失魂落魄的被街上的人群推著走。他在想什麼?車?工作?回家怎麼對妻子說?借錢?去搶?別人偷的成,為什麼我偷不成?為什麼我也會去幹偷竊這種勾當?我沒錢、低人一等,為什麼也拖累孩子和我一樣?為什麼連一個作父親的小小尊嚴,在兒子面前都保不住?為什麼社會這麼不公平?
  然而,這樣的結局算是好的。如果他被送進監牢,可能還會拖垮整個家庭。就像臺灣這幾年的經濟走下坡,富者益富,貧者益貧,許多駭人聽聞的新聞也一一上演。諸如舉家燒炭自殺,或是飢寒起盜心、起殺心之事層出不窮,許多都是在這種生活壓力下,逼得人熬不過、覺得不值、覺得死了比活著好過。
貧窮,不斷複印著人世的悲慘,像病毒般的在各個時空、各個國家中散佈。這遠非一個人、一個家庭所能對抗。個體也許靠著省喫儉用度過困境,但打破貧窮的困境只能仰仗群體。
  人在「養生」與「送死」之間沒有遺憾時,內心才能平和。因為養生與送死的無憾,代表了生之尊嚴。這是發展善的起點,也是發展一個理想社會的起點。但若整個社會遲遲拿不出辦法,只能任人在強淩弱、眾暴寡的物種生存法則中競爭,那弱者唯一能得到的,只有遺憾。
  遺憾再往前一步,就是恨。
http://blog.chinatimes.com/onlooker/archive/2007/11/27/220595.html

練習曲 Island Etude (2006 )
 
導演:陳懷恩
編劇: 陳懷恩
演員:黃健和/許效舜/吳念真/東明相
  影片短評
感覺像大鍋飯,食材好,味道糟 光有美景沒演技,國際評價也糟透了
看完後,好想騎單車環島。很有感覺的一部片,需要靜下來慢慢看。也好希望能騎單車上班,夢想啊
確實拍的不錯,但有點悶
出個重新剪輯無人物版的DVD吧! 我一定去買~
  劇情簡介
旅行,永遠是遇見真實故事最好的時刻。一個聽障男孩決定在大四畢業前,揹著吉他騎腳踏車旅行,一百分鐘的電影、七天六夜的旅程,銀幕上一路展開的風景,也隨著男孩所經歷的點滴故事,走進這片土地的深處,描繪出屬於福爾摩沙的影像地圖。《悲情城市》資深攝影師陳懷恩首度執導的真摯之作,壯闊且細膩的攝影,捕捉了真正屬於台灣的人文風景。
從第一天晚上說起,明相在太麻里的海邊紮營,練習彈吉他,雖然他是個聽障者,但依舊對聲音有著無比的興趣。
次日清晨,他沿著台11線走,遇到來東海岸拍攝MV的一群人,他們記錄下明相騎車的片段。而後,明相在北回歸線地標處休息時,認識一名要去花蓮看母親的單車騎士,當晚明相住在騎士母親家,他感受到這是個拆散的家庭,騎士母親有著淡淡的哀愁。
次日明相挑戰以艱困著名的蘇花公路,吃盡苦頭,在中途漢本車站,遇到一名匈牙利女孩,獨自旅行,女孩錯過了去花蓮的普通車,在明相的協助下,先北走再南下。也許因為語言不通,兩人用筆談,對於聽障者而言,反而輕鬆自在。
第四天的北海岸之旅,他看到衝浪者阿沅的憧憬,聽到關心社區改造者對社會的批判,閱讀到在地人阿圖,一步一腳印的童年時光。
當晚住在海邊的國小,感受到即將退休劉老師的照顧與鼓勵。想彈吉他給老師聽時,弦卻斷了。
第五天,他沿著西岸,由北往南走,這兒上演著社會的變遷,一群失業女工在無奈中的喘息,藉著抗爭租來的遊覽車,順便旅遊。同理噴畫的少年的心情,交換各自工具,噴畫、彈吉他,宣洩年輕的狂放。
順道去看看阿公阿嗎,用過往不同的方式回到老家,明相讀到過去家人的遭遇,那段因明相聽障,全家陷入苦悶的歷史。
而當下街坊鄰居談論最重要的話題,就是年度大事,白沙屯媽祖遶境。
次日清晨,祖孫二人騎著鐵馬,參加廟會盛事。
最後一天的旅程,不如想像中的順利,他的老捷安特,在荒蕪的飛沙,爆胎了。也許承蒙媽祖的庇蔭,適時出現一名也在騎車環島的中年男人,因著他的幫助,讓明相得以完成旅行。而兩人短暫的同行,也令男子憶起:與已故同窗相偕騎車的美好時光。
候鳥返家,台西落日,預告了旅行終將結束。
回到宿舍,收到MV拍攝小組,記錄明相的片段。修好吉他,彈著練習曲,回憶這七天的旅行。
第一天,他踩著南台灣沿岸美景到了台東,在太麻里,明相悄悄地發現,一位老人一生情感的紀錄。胡德夫海邊演唱“太平洋的風”,奏起這個故事旅行的開場。
  故事繼續…
大學就要畢業的明相騎上自行車,獨自一人展開七天六夜的單車環島旅程。逆時針的環島路線,東岸到西岸的逆風行,一路所遇見的人與景,交織相扣,譜出生命的和弦。他遇到了藉由影像製造夢想的工作者,專心一意的,想將太平洋的風捕捉入鏡;在花蓮海邊遇見來自立陶宛的年輕女孩,她說她的國家沒有山……;旅程中寂寞的時候,他在海邊彈著吉他,伴著月色和海潮聲,以大地為床,就地而眠;肚子餓的時候,和租遊覽車一邊抗議工廠倒閉一邊旅遊的工廠女工分享便當;疲累的時候,他停駐外公外婆家,一聲「阿公阿嬤」喚起許多人的童年往事和遺忘已久的血肉親情…。回到高雄,旅程結束,回憶卻正要開始。12段精彩的偶遇,是明相難以忘懷的生命滋味。停好一路相隨的單車,打開電腦,拿起吉他,明相輕輕地彈奏起屬於他的生命練習曲。
帶著大家去旅行,沿著台灣本島的海岸走一圈,呈現當下台灣,是導演努力的功課。幾乎每個喜愛騎車的人都喜歡騎循環路線,在台灣最長的循環路線就是沿海環島。電影開始於東海岸的日出出發,在台灣西岸的落日中結束旅行。以七天六夜的旅程舖陳延伸,開始和結束在同一個點:太麻里,迎接台灣第一道陽光的地方。這個逆時針的循環,像是時間的倒轉,回憶的圓圈,一如始終如一的人生,本來無一物。
故事開始於旅遊的第二天,這是個電影旅程的開始,太麻里日出的意義,除了在視覺上的魅力,令「開場」的意涵,簡單而有力。而主角旅遊的第一天,是電影中的尾聲,如此安排,除了希望傳達人生循環的感受,實際上,旅遊中的許多遭遇,或許當時的感受,不如事後記憶來的深刻,過程形成累積的作用,透過時間的行進而昇華。
試著說一個沒有暴力,沒有黑社會的故事,將抗日的史實、抗爭的現實、傳說的事件、傳統的更迭巧妙融入劇情。一如旅行過程中,因為環境、立場、關係的改變,一步步的發現與期待,隨著時間與空間同步推進,這也是造成影片張力的獨特創意。
導演陳懷恩的電影夢一如騎單車環島般,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而終於在他45歲之際,要將兩個年輕的夢想,一起完成。陳懷恩剛好趕上台灣新電影的第一波,從《兒子的大玩偶》開始和電影結緣,二十多年來,從場記、劇照、副導、攝影…等等,幾乎各種工作都做過了,另外也以攝影與國內外導演合作電影、短片及廣告拍攝,作品超過百部。
  導演的話:
曾經,我困惑電影還能帶給觀眾什麼?
「創造一種新的,可能的視覺敘事」這是電影《練習曲》嘗試的說故事方式。
不倚賴情節的鋪排,運用台灣沿海的自然景觀與特質,給故事發生應有的情境與氣氛,也賦予電影進行的節奏和張力;我重視電影特有的基本魅力:觀眾觀影時,當下的期待與驚奇。
旅行的渴望,一直是人類心靈深處不可或缺的遊戲;一段旅程帶給旅人的意義,就如同觀眾經歷一部電影的獲得。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itw31215501&channelid=CHD52
 
真實的?《練習曲》
 
「一部沒有劇情的電影能打動人,那麼它靠的究竟是什麼呢?」我一直這樣思索著…。
直到字幕整個跑完了,我才緩緩起身,帶著些微的滿足感步出戲院。隨著聽障少年的七天環島之旅,《練習曲》的確帶人領略了一股專屬於台灣的民俗風情,滄桑又帶點可愛,不完美中卻意外地純然。
當男主角說出第一句台詞時,怪腔模糊的語調引起了我不少驚奇。而正是在這個聽力受損設定下,我們必須更費力的去理解他所說的一切,要仔細的聽,要用心的聽。一如他必須更努力的去聽我們講話,去理解我們這些大多數人的作為。
這其實也代表著某種與世俗不同的觀點。因此,每當主角駐足於某些地點,他所看見的風景雖然不再是我們所熟悉的「都市」或「觀光景點」,而相遇的事件也並非是主流社會新聞的寵兒。但,在電影的大螢幕上,沿途出現的這一群群平民主角,譬如家庭失和的母子、地方與現代建築的爭議、拉布條抗議的女工們、枯萎的木麻黃…等等,縱然只是點到為止,沒有太多話語,但在安靜的凝視與傾聽中,彷彿給了觀眾更多的暗示和關心,更意外的開啟了一種被觀眾接受的可能。
不過若是把《練習曲》看作一部純粹的劇情片,其中不乏有許多片段相當「刻意」,更是把不同語言、口音、世代、族群、議題給硬拉進電影裡來,碎片式的萍水相逢無法堆砌起真正豐厚的內容;而假若《練習曲》作為一部紀錄片,那麼其追蹤主題的方式又只見廣淺而不見深。
對我而言,《練習曲》的半紀實風格近乎巧詐地使得影片介於劇情片與紀錄片中間的模糊地帶。撇去情節張力的堆疊,導演陳懷恩自信的將「影像」建立於觀眾們對於島嶼的集體記憶與共通情感之上。而「追尋」與「成長」這兩個公路電影的重要元素,在導演魔術般的敘事軸線,將「第一天」放在片末,這種旅程既是結束也是開始的隱喻,使得主角原本「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做了…」的衝動動機,竟展現著一種對人、對土地的熱情嚮往。
是呀,人生公路正要啟程,成長點滴才要在心中發芽。
近來有許多國片紛紛上市,產量也有增加的趨勢,其中不乏有電影做出通俗的嘗試,極力塑造明星魅力,或是力圖打動年輕族群…等等,但就普遍評價與票房而言,表現並不出色,沉緩的《練習曲》卻反而在大家力求商業、能拍出賺錢的電影裡殺出頭來,實在有點令人意外。
然而,像《練習曲》這樣一部攝取了大量現實作為素材,近乎紀錄片創作的電影,縱然能引起觀眾們的情感共鳴,也巧妙的免去了許多「電影創作」上的責難,但實際上仍透露了一種眾家電影創作的盲點,其所顯示出來的隱憂警訊,是影像創作者對於電影劇本的想像過於貧乏,或是故事根本無血無肉,以致於只要一出現相當「真實(的悸動)」的元素,觀眾就會被打動,就如同前幾年所謂紀錄片的熱潮一般。
究竟何時台灣電影才會出現「深刻」又「豐厚」的劇本呢?(特別我接續著看完《刺青》後),這是我看完《練習曲》後的小期待與小雜感。
http://blog.chinatimes.com/fansss/archive/2007/05/23/168848.html

主題:看完之後 終於了解為什麼德國人說台灣是豬圈了
 
1F
內容很平實 也很生活化,不過有些地方交待的太有人情味了點,現實生活上面 我想很難遇得到吧,台灣人被形容充滿熱情 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但相反的 不管你死活的台灣人也是很多,不然就不會發生一個女生快被人強暴了 也沒人鳥的類似事件了,總覺得編劇有些地方真的很矯情
另一點很心痛的就是台灣的基礎建設乏善可陳,也許平常大家出門開車看慣了的景色(大概是麻痺了嗎?..)一把這些東東放到電影上面來,真的就是感到渾身不太對勁,一個生活所得和經濟力都在亞洲蠻前面的國家,竟然呈現出這樣的軟硬體
真的無法形容.......就好像快鑽到地洞裡的那種感覺
片中整個海岸景觀,似乎只有吳念真出現那個片段比較有現代化國家的樣子
(新竹市待了那麼久 第一次覺得終於有東西拿出來見人了)其他.....真的是只有慘慘慘
3F
你感覺台灣有人情味~就會有~如果你不能給每個人ㄧ個釋懷的微笑~你的台灣就不會有人情味了,我只希望台灣越來越好~
4F
如果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台灣會是一塊非常美的土地,我不知道是因為版主平常就是冷漠的?還是我太熱情?我看過的、認識的台灣人,去過的、拜訪過的城市鄉鎮,再再的小事都告訴我台灣人有多熱情,這塊土地是多有人情味...
6F
因為它是一部表達臺灣人熱情的電影,如此而已,不否認你們所說的,臺灣有許多黑暗面有很多的不足,問題是...這部片表達的主軸是什麼,今天如果將討論區諸位所探討的黑暗面放進去,無法想像這對變成一部什麼樣的電影,電影終歸只是電影,它無法包含絕大部分的意念,它所能表達的只有編劇.導演.演員所要傳達給我們,只能說能不能接受的問題,至於現實面嘛...只能說如果要以這觀點去看點,對我而言太痛苦,因為電影本來就不算是真實的
7F
不過是一部電影而已嘛,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有沒有感動到你,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有很多非常美的地方,當然也有遭到人為破壞的,其他國家亦然,我相信德國還是有比豬圈更豬圈的地方.算了,這不是我想回應的目的,看完練習曲一段時間了,我一直在想,因為生活的壓力,曾幾何時,我已經漸漸失去了像影片主角追逐夢想的那種熱忱了,現在又有點蠢蠢欲動的感覺了,除了生活我還是有很多想去完成的夢想,以前因為某種原因藉口停頓了,現在我想再去尋找我新的夢.
8F
我遇到的德國人都說台灣很棒很方便想住在台灣,不知道是他們比較特別還是怎樣,不過我想世界上有其他國家比台灣還像豬圈,既然要住在這塊土地上
身體力行比抱怨更重要
9F
我遇到的歐洲人(德.法.奧.瑞)都說台灣很醜,無論鄉村或所謂的都市,都看不到一絲絲是國民所得比較高的國家,到處都是亂蓋的鐵皮屋,不然就是破破爛爛年久失修的瓦房,不知道是你(你)比較特別還是怎樣,我想世界上一定有其他國家比台灣還像豬圈,比方伊索比亞 東非 柬埔寨.....但台灣要跟這些國家比嗎???講出去給人笑吧,既然要住在這塊土地上,就要勇敢說出事實,了解台灣有多可憐,才有追求進步的動力為下一代作出負責任的建設,而不是因為台灣長期失去國際地位因而民族自尊心低落導致連說出真相的勇氣都不敢
10F
這部片的重點在於拍攝屬於台灣根底的東西,幹麼拍先進的一面,看起來像豬卷,那是主觀的見解,還有什麼台灣黑暗面...偏離主題太遠了吧
12F
話應該客觀一點,說台灣醜是一部分事實,因為鐵皮屋亂蓋的是真的,說台灣景色優美也是一部分事實,那是得天獨厚的原始寶島。台灣像大都會?對;台灣像落後國家豬圈?也對。基本上台灣的特色,就是一個接受度很高的小島,這是我們的特色,你在台灣看的到東方倫理、西方文化、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極度開發與開發中.....。一切採並行同置,你們看到的都是台灣的一部分。很多老一輩的藝術家感嘆台灣沒文化,但也不少新一代的藝術家很感恩台灣這麼多采多姿的刺激與交流,反成特有的另一面文化。
13F
說的很真,台灣都市的軟硬體並沒有多優,道路.格局.建築.標示.環境污染..
覺得跟東南亞一些比我們所得低的國家根本豪無兩樣,請不要在信意計劃區和新板特區待一輩子,有機會請走遍大大小的的台灣都市吧,這也就是為什麼歐美人會覺得台灣不值那個價的真正原因。鄉村來講也是一樣,相信台灣鄉村的原始風貌絕對是不輸國外的,但是台灣人心狠手辣的破壞,已經把這個財產消耗完了,所以片中在台灣西部,除了大量的濱海工業區之外,基本上是看不到什麼優質風景的。小弟前陣子也獨自去環島(非走濱海)有一次經過桃園縣跟新竹縣的交界路段時心情真的很難過,聽說那邊原本就是比較低度開發的地方,所以還可以看到不少小池塘和竹林,沒想到因為一個砂石廠和台鐵要遷建機廠,就把這些自然生態完全破壞了,池塘被水泥灌漿填平,蓋出來的建築物又醜陋到不行,說真的當下我就覺得台灣沒什麼希望了,常聽一些人說要愛台灣,但所謂的愛台灣,其實也只不過是把台灣當消耗品罷了,市上販賣的暢銷書,也常告訴台灣人民要學習愛爾蘭和芬蘭那樣的優質國家,但其實上 那根本只是自我的幻想罷了,實際上台灣人作不到...
14F
人情味、美醜都是人內心鏡向的反射,拿某個所謂先進國家的標準套一些所得數據,就在某些層面上希望看到等號,這樣的求好心切,其實並沒有真正去了解過這塊土地與人,看到一些片段,聽過幾個人的說法,然後就蓋棺論定的說好或不好,也許都太過主觀了,你自己去過德國嗎?你看過德國人的冷淡與不協調嗎,你知道先進的美國哈林區是什麼樣子嗎,每個地區都有好的一面與不好的一面,這中間還加上了歷史的因素,不要太苛責你自己所在的這片土地,她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用良善的心看她,她會讓你看到她的美麗
 15F
台灣我覺得美 有時我也覺得不美,靠山也靠海 不是很多國家都可以這樣,髒哪個國家不髒 人情味多少國家有人情味,雖然拍起來很普通,但是他的重點不是在於拍出特效,主要在於鄉村生活,一般民眾的生活,台灣人生活在這塊土地的情感,你覺得有多少國家可以向台灣嗎,或許德國真的比較好,但是德國有海嗎?能在海邊欣賞夕陽西下的美感嗎,在這片土地上雖然有很多人不認同,但是有多少人在努力為這塊土地付出,不求回報 只因我們喜愛這片土地 
16F
是啊,德國看不見海?!樓上自己地理能力實在太差,常識不足請不要故意說出來給大家笑好嗎??謝謝,給你個提示好了,德國北方與丹麥接壤,請問你覺得德國有沒有海岸線呢??
17F
我去過德國...搭公車等錯邊,公車司機在路的另一邊問我的目的地,我講完他一直招手要我過去坐他的車。那天下大雨,路上車很多,我過不了馬路,司機等久了,居然跑下車幫我指揮交通讓我過馬路...其實每個地方都有他的人情味,只是我覺得台灣的人情味真是慢慢消失了~至於環境問題,我想去過的人都知道,根本沒得比...
18F
練習曲劇中,一早起來望過去的金色海面V.S全球暖化特急事件!戲劇中,那位能騎腳踏車環島..真的是閒人才能做的,真羨慕,說真的我很佩服練習曲騎腳踏車的主角 !!但是現實中,現在台灣治安那麼差,真的能單獨旅行嗎 !!??還有,最近這幾天全世界都發生氣候變異的現象,台灣政府目前還在搞什麼吃包子事件,還再製造族群分爭,甚至還搞什麼..大赦...,為了不就是明年的選-總統要賺選票的手段,不好好做事,也不好好立法看看要怎麼跟隨國際各國-好好刪減co2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政策,每次都看新聞說把我們的血汗錢拿去做邦交,還說要爭取加入聯合國,屁啦,該做不做,搞三捻四,亂78糟,如果我們co2環保做的很好,國際就會知道了,...現在的治安,女性朋友要是真的騎腳踏車...我看練習曲...會變成 斷魂曲吧 一'一
20F
建議看完練習曲之後請看由高爾演講的不願面對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就知道台灣的真相,練習曲只是拍出好的一面,但我們要的不是這個,要的是台灣民眾來認清事實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27630

陳懷恩
 
簡歷: 1982年世新印攝科畢業,1983年正式開始電影製作工作,剛好趕上台灣新電影的第一波,從【兒子的大玩偶】開始和電影結緣,二十多年來,從場記、劇照、副導、攝影等等,幾乎各種工作都做過了,近年來,以攝影和國內外導演合作電影、短片及廣告拍攝,超過百部。 
  電影作品年表  出品年份 片名 影片參展及得獎紀錄
2005   經過      
2006   練習曲      
其他作品  1983【兒子大玩偶】場記
1985【青梅竹馬】助導、【童年往事】劇照
1986【戀戀風塵】音樂監督
1987【尼羅河的女兒】攝影
1989【悲情城市】攝影
1992【少年ㄝ安啦】助導
1993【戲夢人生】副導演
1995【好男好女】攝影、音樂監督
1996【南國再見,南國】攝影、【忠仔】美術指導
2002【扣扳機】攝影、【7-11之戀】攝影、【美麗時光】美術指導
2005【經過】攝影
2007【練習曲】編劇、導演、攝影  
http://www.taiwancinema.com/ct.asp?xItem=31280&ctNode=39
 
 讓你熱血到爆表的單車電影【鐵馬頑童】 2009/03/06

近來漫畫改編為真人版電影可說是一部接著一部,不管是日本還是好萊塢都吹起這樣的風潮,從去年夯到不行的變形金剛、二十世紀少年到今年甫下檔的重金搖滾雙面人,每一部都是改編超經典的原著漫畫產生的!在看過了科幻的、搞笑的漫畫改編電影後,讓我們換換胃口感受一下熱血到爆表的漫畫改編電影─「鐵馬頑童」吧!鐵馬頑童是改編自曾田正人先生原著之同名漫畫,這是一個以單車運動為主題的超熱血漫畫,至今販售已經超過350萬冊!
  改編製作的電影劇本熱血不減
全冊18本的鐵馬頑童,裡面有著許多令人熱血沸騰的情節以及精采的腳踏車競速畫面,這樣的長篇漫畫要濃縮到不到兩小時的電影裡面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也因此製作團隊花了一年的時間才規劃出完整的拍攝計畫,原作的主角阿輝是個率真無造作的男子,寡言又有點奇特、熱愛自行車,在斜坡前就會忘我的直衝,雖然是個非常有魅力的主角,反觀卻又簡單到令人難以理解。要在電影有限的時間內,好好展現出阿輝魅力的困難度,是製作腳本窒礙難行的最大原因。因此在不想改變主角特性,又想在原作的故事接受範圍內活化他,在這裡改變阿輝出場的狀況,設定以周圍角色們來查覺出阿輝的魅力為構圖,把在原作中登場的熱血又單純可愛的角色們一一呈現在電影劇本中。。
  有著臨場感的動態攝影
鐵馬頑童是由過去擔任過北野武、今村昌平等知名導演副導的大野伸介先生所執導,演員也啟用近來在日本頗受注目的年輕團體D-BOYS成員擔綱(遠藤雄彌、中村優一、鈴木裕樹),在拍攝的過程中,導演最堅持的就是─「要怎麼拍攝出自行車的速度感?」尤其當自行車賽在下坡路段時,最高時速可達到將近100km,要在蜿蜒的山路中乘車追趕拍攝,還是有著它的界限,在導演再三堅持絕不仰賴合成,硬是要呈現出實際的車賽奔馳感,因而用盡了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拍攝手法。完全地活用車子和自行車,在拍攝不到的場景,就把攝影機架設在自行車的手把或骨架上來拍,終於成功拍攝出富有臨場感的影像畫面。
  結合台灣首席潮牌PizzaCutFive 推出首款電影聯名車T
為了配合鐵馬頑童的上映,電影公司特別跟台灣首屈一指的潮流品牌─Pizza Cut Five結合,推出史無前例的電影聯名車T,這款車T融合了潮流的設計元素以及專業的自行車衣材質與剪裁所設計,衣服後擺設計較長騎車時以防後背露出,材質方面更是加強吸濕排汗功能,還沒上市就造成熱烈討論!
另外只要將鐵馬頑童票根寄回抽獎,即有機會獲得本款電影聯名車T,同時還有機會獲得鉅輪實業提供價值超過兩萬元的自行車以及其他多項好康商品!
http://blog.udn.com/dodobear/2716149

台長: 阿楨
人氣(3,208)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四百擊》
此分類上一篇:《擦鞋童》

阿楨
太原公共自行車 一年近五千萬人次租用【聯合報2013.08.11

記者/何蕙安攝影
台北民眾熟悉的YouBike (UBike)也在山西太原的街上趴趴走,但不論是規模與使用頻率都更為可觀。UBike上路四年,使用次數甫突破六百萬人次;而太原公共自行車推出還不到一年,已堂堂邁入四千七百萬人次。
四季分明、道路平坦,以單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太原民眾,以超乎想像的熱情支撐這個去年九月才上路的系統:每天約卅三萬人次租用,一台車日均周轉次數十一點七三次,最高紀錄曾達四十五次,等於隨時都有人租用。
太原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齊受訪時指出,根據初步統計,大約有百分之十的太原開車民眾改騎自行車,節能減排的效果卓越,連太原市委書記陳川平也每天騎車上班。
太原並非大陸唯一有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城市,包括浙江杭州、江蘇蘇州、湖南株州、上海閔行與北京宣武都早走一步,不過太原後發先至,其規模目前僅次於杭州,但其單日周轉次數已是杭州的一倍,某方面來說已位列全大陸之最。
「『方便』,是我們最大的考量。」技術背景出身的周齊指出,太原目前共有九百六十七個自行車點,二萬輛自行車,每個自行車點距離不超過五百公尺,基本上走幾步路就可看到一個站。
更重要的是,太原公共自行車租用一小時內免費,比台北UBike的半小時還要多一倍。逾一小時後採累進費率,每小時加收人民幣一元,最多每小時人民幣三元,等於騎上三小時還不到新台幣十五元,價格上也頗具誘因。
「我們這真的是公益性質了。」周齊說,該系統去年投入人民幣一點六億元(約新台幣七點八億元),至今虧損人民幣三千多萬元,主要是免費租用率達百分之九十九,基本上沒有收入。
平心而論,拿太原與台北的公共自行車使用率相比並不全然公允,儘管兩城市面積、人口相當,但投入程度有別。
此外,太原沒有地鐵系統,今年才要開建,或許也是民眾更主動選擇公共自行車的原因之一。
2013-08-11 12:12:28
版主回應
單車城市的惡夢 2013-08-11 工商時報 【陳穎芃】

 住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20幾歲金屬工人舒弗(Erwin Schoof)是個單車族,但每天騎車上班經歷的交通混戰絕不比開車族輕鬆。
 每天早上6點半他得和大批單車族一起擠上渡輪跨越阿姆斯特丹港,下了渡輪再殺入鬧區車陣,平安抵達火車站後還得在有限的單車停車格搶到一絲縫隙,到此才算結束上半天的通勤挑戰。
 他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示:「下午情況更可怕。」阿姆斯特丹火車站前負責管理單車停車格的員工海寧珍(Willem van Heijningen)表示:「這雖不是戰區,但也差不多了。」
 通勤時間 一場混戰
 數以萬計的單車穿梭在運河與街道之間,早已成了阿姆斯特丹的都市映像,就像運河遊船之於威尼斯一樣出名。然而,阿姆斯特丹單車之氾濫遠超過其他城市的單車休閒景象。這裡不僅各行各業上班族都愛騎車通勤,就連家長接送小孩上下學也靠單車,但在單車車流量不斷攀升的情況下,原本的樂活人生不再愜意。
 阿姆斯特丹人口約80萬人,但政府估計單車數量高達88萬台,相當於汽車數量的4倍。過去20年阿姆斯特丹單車人口增加40%,以致現在市內交通流量有32%來自單車,反觀汽車只佔22%。
 單車之盛行讓阿姆斯特丹多次獲選全球第一單車友善城市,但龐大的車流量逐漸對市民生活造成不便,也開始影響市容。
 當地居民幾乎每人都有不只1台單車且時常到處亂停。23歲經濟系學生克蘭(Timo Klein)表示:「我有3台單車。這樣一來就算1台壞了,我也不用搭大眾運輸。」
 尋找車位 一大挑戰
 由於阿姆斯特丹街道狹窄容易塞車,因此騎車鑽小巷會比搭公車更快到達目的地。但許多單車族為求方便或找不到停車格,隨手將車鏈在路邊欄杆或路燈上,造成百貨公司及車站四周被亂停的單車淹沒。海寧珍表示,拖吊人員每天要鋸開100多台違規停車的鎖鍊。
 22歲的斯密特(Xem Smit)負責管理阿姆斯特丹市中心一處公有單車停車場。該停車場劃定140個停車格,但因供不應求,斯密特每天只好盡可能多塞幾台車進來。他表示:「最高紀錄是152台。」
 阿姆斯特丹運輸交通部長柯恩(Thomas Koorn)也坦言「停車問題相當嚴重」,因此未來20年市政府將投資1.35億美元改善單車基礎建設,其中包括在市區熱門點增設3.8萬個停車架。
 明年即將慶祝125周年紀念的阿姆斯特丹火車站,也將在2020年前投資2,700萬美元興建地下停車場,預計完工後單車停車位將從目前的1萬個增至1.7萬個。
 儘管交通阻塞且停車位嚴重不足,柯恩還是認為「單車不會製造危機,因此市政府希望繼續保有這項特色」。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在今年4月改裝重新開幕
2013-08-11 12:26:46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08:51:1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