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烈火英雄》?

相关问题 从塘沽到沁源到凉山州一次又一次的火灾造成众多消防人员的牺牲。能不能呼吁社会能将其中的一部事故拍成电影?
关注者
3,392
被浏览
5,771,562

1,567 个回答

前几天看的片子,与影院内不时发出啜泣的观众反应不同的是,我在感触之余,直觉是“有点假”。作为一名影视爱好者,大抵泪点阈值被各种催泪片养得很高了,所以才本能的认为这又是一场“渲染”,真实的火灾未必如此。

在观影结束以后,我特意和消防员同学请教了一番,根据他的建议,翻了网上的报道和原著纪实报告,这才发现,除了少部分细节上的艺术化和加工以外,大部分的救灾场面都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或者惨烈之处,现实由甚。

先来说片中后段最为震撼的火场拧阀门,当指挥官在对讲机里冲着江立伟说出“一个阀门要转八千转”的时候,身旁的两个年轻人窃窃私语,我隐约听到他们说“这也太扯了”。

然而,在电影原型“大连716特大火灾事故”中,每个阀门要转的是八万次,两个主阀门加起来,是十六万次。并且在关闭过程中,不能中断,不能停止,否则前功尽弃。转了多久呢?整整八个小时。这还不是普通的八个小时,而是在一氧化碳、烟尘、热浪和高温下随着可能窒息状态下工作的八小时。

不过与影片两人进火场不同的是,江立伟的原型——大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某中队长,当时带着的是三名队员。消防勇士们为了加快转阀门的速度,摘掉手套,丢掉氧气罐,手掌被烫得皮开肉绽,这些细节,都在影片中江立伟的身上一一还原。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江淼在守护“爸爸最重要的东西”时,有个特写镜头,镜头下,是江立伟的四次三等功勋章。而现实中,这名中队长入伍16年,参加灭火救援2900余次,解救被困群众900余人,也立下了四次个人三等功。

黄晓明饰演的江立伟最大的心愿,是每天接送孩子上学,而中队长则因忙于消防工作,无暇陪伴重症监护室的孩子和患乳腺炎的妻子,甚至在儿子上幼儿园时,只去接过他一次,幼儿园的老师都不知道他是孩子的爸爸。这些对消防英雄的银幕投影,都极具真实写照。

徐小斌的人物形象也是有原型的,原型为大连消防支队战勤保障大队的某位班长。为保护烈士隐私,在此我不公其名讳。现实中716火灾的局势是——原油不断泄漏至海面,浮艇泵在抽进海水中,大量油污和海草会被吸附在过滤罩上,一旦过滤罩堵塞,抽水量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班长的任务是清理浮艇泵,保证持续不间断的供水,为前线提供救灾弹药。

班长每个小时都要跳到海水里去清理过滤罩的杂物,而浮艇泵所在海域的油污厚度近30厘米,宽度近15米,工作强度之大,比起前线也不逊色。从7月16日晚20时到7月20日8时30分,他整整工作了三日三夜,休息时间几乎是没有的,只能见缝插针眯上几分钟。

在20日上午,为了供水的持续,班长在海面8-9级大风的情况下坚持入海,本身海面上有油污,浮上来换气已经很困难,而后,海面突变,一个巨浪将他吞没。

电影中将徐小斌的牺牲进行了艺术化加工——被水网缠住了脚无法脱身。这也让部分观众吐槽,称为什么连军刀都没有?我倒觉得可以理解。因为事实上,像716这种特大型火灾,消防员也很少遇见,本身就缺少相关经验,在危急情况下救援,消防员意识不到带把军刀也情有可原。这种戏剧化的处理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同时相对于真实情况,也更加直观。

影片中的徐小斌,在和未婚妻婚纱拍摄未完之际匆忙离开救援,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觉得未免戏剧,可现实却比故事更令人遗憾。

生活里的这位班长,牺牲那天是他与爱人约定拍摄婚纱照的日子。他1985年生人,在2008年,便参与汶川救灾,牺牲时也不过25岁。

班长遗照

片中的马卫国带领小队负责的防守生死线,他们用消防车堵火,手拉着手,坚决不后退一步。而在原事件中,负责防守生死线小队的战士们,同样也是这样死守,他们坚持了足足九个小时,惨烈程度,比电影中有过之而无不极。为了让视觉效果更加真实,拍摄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火焰都是真火,导演透露,有一场杜江救火的戏,拍摄时在他的身边点了一圈360度的真实火焰,结果造成了中间的杜江缺氧,险些出现意外,我相信这种敬业,也是剧组对消防英雄的一种敬意。

黄晓明在面对媒体采访时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作为演员的我们,还活着,但是其实生活中很多真实的消防员牺牲了。”

这话听的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影片结束以后,我特意去查了一下消防员烈士的补偿金,看着还算可观,在吃饭的时候和朋友说,“还好,至少他们的家人生活国家会照顾,能有足够的保障。”朋友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那些年轻的消防员牺牲了,他们的父母就老无所依,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巢老人了。”

我细细想来,确实如此。对于牺牲的烈士家属来说,孩子已不在人世,有再多的补偿金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唯有给予这些无名英雄,无限的缅怀与敬意。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问题当然不是没有。譬如,江立伟从莫名其妙的犯错,到故事最后的自我救赎;郑志出场时说还有三个月就要退伍,我即预料到他会牺牲;英雄的妻子同样不让须眉,在逃亡路上解救产妇;这些套路,多少显得有些老派。但整体而言,故事的叙事节奏还算流畅,多条线之间的切换和转场也不显突兀,以及马卫国父亲和马卫国互相敬礼,马卫国给郑志头盔前摆放鸡腿这几场戏,在感情的处理上尚能做到张弛有度。

最重要的是,这部片子确实做到了真实地还原716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也让更多的观众深刻地认识到了消防员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它并不是一部关乎个人英雄主义的赞歌,而是对一个纪律严明的集体,对一个个平凡无奇的丈夫/父亲/孩子的真实还原。

他们首先是自己小家庭中的一员,其次是孤独的斗士,最后才成为了英雄。我想,如果看完这部电影,观众能够知晓珍惜眼前人,重视安全,防患于未然,再给消防官兵多一份尊敬与感恩,这部电影即有它的意义。

最后的最后,愿每一位消防英雄都能活着归来。如果可以,我更希望他们是能陪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守护妻儿身旁的丈夫和父亲,而不是被人们缅怀的英烈。

英雄诚然千古,但愿英雄平安。



.

作为一名基层消防中队干部,看完此片只能说一句你真的是当今国内消防救援队伍宣传最真实的写照了。

下午带队去电影院,二十多个铁铮铮的汉子无一不红湿眼眶,看着他们强忍着泪的表情,不想让旁边的群众看见电影的“主人公”们也有着脆弱心软的一面,心里一阵感慨欣慰。

先说说电影本身,以行业为主题的电影,其真实性往往决定电影6成以上的好评程度,尤其在内行人看来。本片的真实程度可以说是非常高了,从三个方面来说:
1、灭火战斗程序规则的真实性
在电影中,两场火灾的扑救都表现出灭火战斗的规则或程序。
第一场是火锅店起火,起火面积、物质、危险性以及人员被困情况等决定只需一个中队单独处置即可,之后视灾情发展状况考虑调集增援力量;
第二场也就是大连7·16了,在这种大到一个中队一个大队处理不了的灾情,是需要支队首长和党委政府领导到场成立现场指挥中心,下设各个任务组分别开展不同的处置工作,比如在电影中,支队长在指挥中心(也就是那个帐篷)里决策,下面有杨紫为主导的技术专家组、特勤马队长以及其他带红色头盔的中队指挥员主导的拦截火势蔓延至化学罐区的灭火作战组,以及江立伟队长带着中队人员掩护和关阀断料的技术处置组,三期士官徐小斌带领的远程供水系统供水组等等。随着火势发展,市委书记亲临指挥部坐镇并决策(政府领导到场的主要作用是调集水电、交通、公安、武警、市政、环保等部门协同作战),还有那个港口的老总,代表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和熟悉情况人员都一起进行分析决策。当火势发展达到以一个支队的兵力无法抗衡时,应逐级报告总队,中央以请求跨区域多方参战力量增援。这些都是在灭火作战程序规则方面符合国家消防救援队伍实情的。

2、火灾发展规律的真实性
电影里主要体现了几个方面,在火锅店的轰燃;油罐区的油罐受到高温炙烤导致超压罐顶发生爆炸;地下管道喷出的火焰回流;以泡沫消灭和筑堤阻截的方式对付流淌火等等。

3、情感的真实性
作为消防员,看到自己可能遇到的生离死别景象而流露出的情感可不止是外行人三言两语就能表达出来的,本片以二年兵、三期士官、中队主官三个角色代表三种身份的消防指战员在那场重大灾难中的牺牲,以及兄弟战友、情侣夫妻、孩子父母这些消防员“扮演”的活生生的角色情感来表达出这个行业里最不易的部分。
还是新兵蛋子的郑志牺牲将头盔扔出火海对马队长说“交给我妈!”;
马队长带领特勤中队在水和泡沫等灭火剂耗尽的情况下仍死守化学罐区防线,给每个兄弟们录制可能是生命尽头的一段“临别赠言”;
着避火服执行手动转动8000转关阀任务的江队长送走战友并坚守至生命最后一刻;
刚结婚的徐小斌为检修远程供水系统的吸水模块最后牺牲在水中,身为指挥部技术人员的妻子得知消息后的苦痛,和首长的那一句“快去啊!”;
战斗结束后马队长将咬过一口的鸡腿往郑志头盔旁的一放和想哭却要强忍住的剧痛;
回到家中发现满是烟头的烟灰缸,父亲穿上挂满军功章的军装向自己敬礼后再也藏不住的泪水等。
这些画面场景,撬开了我多年紧闭的泪水阀门。

烈火英雄,致敬2010年大连7·16火灾中顽强拼搏的英烈们。
支队长对港口老总说:“你太不懂消防员了!”在这场灾难中,消防员就是隔着大火与百姓的唯一防线!虽模拟出20颗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是夸张,但消防员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战斗精神却是这份神圣职业的真实写照。

归队后,中队全体指战员对观影感想进行了交流分享,中队长说:英雄,是孤独的。为什么我们是逆行者,因为我们退无可退!我们能退去哪?像电影里的惊慌群众一样,逃离这座可能遭殃的城市?怎么才算英雄?电影开始时马卫国与江立伟在特勤中队搭班子,抱怨每次都是江抛头露面,马在后面擦屁股,江调走后,马成为特勤中队队长,这时他爸对他的态度,那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和眼神,而在这场大火扑灭以后,翻出多年未上身的军装对儿子敬礼(注意到父亲的军功章里边有一个八一勋章,懂的人知道这个分量有多重),这一个举手礼,是给拥有全新面貌的儿子;给在这场大火中牺牲的英雄们;给活下来的在火场中英勇顽强、奋力拼搏的指战员们;甚至是给那些未抛头露面,默默奋战在前线和后方的参战人员。
他们,都是英雄。

对于我队的大多消防员来说,虽没有亲身经历过如此大型的火灾,却体会过这座城市属于我们的辖区范围内的各种同样严重的危险,电影给了我们7·16身临其境之感,也让在场的各位脱下橄榄绿换上火焰蓝的青年们回想起了处置过的一场场重大事故灾害:离汽车站百米旁加油站火灾,液化石油气罐车侧翻泄露,天然气管道发生高度五米井喷,危化品仓库火灾,大面积多层商铺群火灾等...

每年都有牺牲的消防员,他们有的是刚结婚的丈夫;有的是新生孩子的爸爸;也有的是刚成年不久,稚气都未完全褪去的乐观开朗大男孩。从新闻中看到这些消息,与将其转化成画面直接印入脑中的震撼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观看《烈火英雄》也是一场精神的洗礼。

大家都聊了聊观后感,最多的感慨还是梗塞着吐出珍惜眼前人,注意自身安全。我想,这部电影的效果已经达到了,消防二字的荣光,已经照射在了每一名队员心中,危机关头,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一定是这群可能不怎么善于表达,没有过多心眼,平时也会顽皮捣蛋的最可爱的人。

有人会因为这部电影存在各种逻辑漏洞而献出自己的差评,比如这个谁本可以不死的,正常人都知道应该怎么怎么做;题材又是当局主导歌颂某职业,所以根据剧情需要弄出外国人背锅;远程供水清理的只有两个人等等。对于处于这个行业里的我来说,我也看到了很多逻辑和设定问题,人总喜欢挑点毛病这谁都会也都能体谅,但如果说只看到了这些问题,那真的很遗憾你们看不到消防的职业精神所在,看不到最美而又最触动人心的生命意义所在。

在电影里有一个很简单而每次出现都震撼我心的动作——敬礼。生死关头,何须多言,情至深处,敬礼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