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帝舜以孝悌治國 開中華倫理道德之先河 | 傳統文化 | 典故 | 大紀元

【史海】帝舜以孝悌治國 開中華倫理道德之先河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74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5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帝舜是上古五帝之一,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帝舜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化的道德始祖,他所倡導的倫理道德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雖歷經5千年滄桑,仍然閃耀著光彩。正如《史記》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也正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孝感動天 德行服眾

舜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了,雙目失明的父親瞽瞍(gǔ sǒu)又娶了妻子,生下弟弟象。舜的父親是個頑固不講理的人,加上後母個性粗暴凶狠,弟弟蠻橫無理,後母和象因為得到瞽瞍的寵愛,三個人都討厭前妻生下的舜,經常想殺死他。

有一次瞽瞍叫舜修理米倉,等舜爬上倉頂,瞽瞍就放火燒米倉,舜拿著兩個斗笠像小鳥一樣降落下來,沒能害死他。後來瞽瞍又叫舜去挖井,當舜深入井中時,瞽瞍和象合力用土填井,沒想到舜很聰明,挖井時就預先從旁邊挖了通道,逃了出來。象本以為這次萬無一失了,就霸佔了舜的家產,看到舜回家來,大家嚇了一大跳。但寬宏大量的舜還是以德報怨,日後依然孝敬父母,愛護弟弟。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舜二十歲就以孝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訪求賢才,四方群臣都推薦舜,堯帝因此把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並讓九個兒子和舜相處,以觀察舜的品德。因為舜以德服人,娥皇、女英受到舜的德行感化,也不敢因身分尊貴就態度驕慢,待人都非常謙遜恭敬。堯帝的九個兒子在舜的耳濡目染下,也變得更加仁厚謹慎。

舜待人謙和,做事勤勤懇懇,到處受人歡迎擁護,在歷山耕地,舜耕田把好地讓人,歷山居民都受他的感召互相也不爭了,都能互相推讓地界;在雷澤捕魚,舜把魚多的地方讓給別人,在他的帶動下雷澤的人都能推讓便於捕魚的位置,雷澤居民都願讓房屋給他居住;在河濱燒陶器,制陶質量好,還常常講道理解決人們的爭執糾紛,陶業居民都與他合作,因此河濱出品的陶器都不粗疵而特別精細;人們都願意同他在一起,凡是他住過的地方,都受他的感召,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為一個村落,二年就成為一個小城鎮,三年就變成大都市了。

堯見舜居家和處世一切表現確是一位有才幹的賢者,深為器重;因此舜五十歲時,即讓他代行天子的職權,辦理國事,果然天下大治,四方擁護;到六十一歲那年正式繼承堯而為天子。即位後,戴著天子旌旗回鄉省親,對父母恭敬孝順,小心謹慎的情況,還是如同昔日為人子時一樣;瞽瞍和象都被感化了。封弟弟象為諸侯。舜在位有三十九年之久,享年一百一十歲。

以孝悌治國 推行五典

舜不僅是「子孝」的化身也是「兄友」的典範。(維基百科)

帝舜以孝、悌作為其治國的根本國策。因為那時百姓識淺,以為「孝」字是專對父母而言,對於常人應該如何,他就不知道了。所以帝舜就在「孝」字下加上一個「悌」,使百姓知道,對於父母固然要孝,即使對於常人中年紀比我長的,亦要恭敬。那麼不但家庭安寧,就是社會上亦不會紛擾。

帝舜為敷布教化而設定五典,也叫五教、或五品,即:君臣從義、父慈子孝、夫和妻柔、兄友弟恭、朋友守信,著百官執行。舜以身教推行「五典」。

舜不僅是「子孝」的化身也是「兄友」的典範。舜對迫害他的同父異母之弟象寬容大度,不記仇恨,還加以封賞。如《漢書.武王子昌邑哀王傳》云:「舜封象於有鼻,死不為置後。」

舜也是「夫妻和」的榜樣。帝舜在處理夫妻關係時,注重互敬互愛,面對舜生父瞽瞍、後母和弟象的迫害,舜的兩位妻子娥皇、女英不僅積極幫助舜脫離險境,避凶趨吉,而且還沒有任何怨言,堅持跟舜一起恭敬地侍奉老人。晚年帝舜南巡崩,二妃千里尋夫,淚灑斑竹,追隨夫君而薨,葬於君山,可歌可泣,為後人所稱道。

舜執政期間,不僅他自己真誠地履行這五種倫理道德規範,而且把這五種倫理道德規範和國家治理結合起來。如在《尚書.舜典》中他對大臣契說:「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舜教導契要恭敬地傳授這五種倫理道德,從而改變百官不親睦,父母兄弟兒女之間關係不順和的現狀。

知人善用 揚善抑惡

從前,一支華夏人的祖先高陽氏一族,有八個有才能的兒子,被稱為「八愷」;黃帝的後裔高辛氏一族,也有八個才子,被稱為「八元」。先前的帝王任用這十六個人輔政,百姓與社會受益很大。這些人的後代,繼承了先人的美德。

帝堯在位時期,沒有來得及舉用這些賢者的後代。等到虞舜代行天子的政事以後,重新舉用八愷的後代,讓他們主持有關土地方面的事務,這些賢才把任務都圓滿完成了。虞舜又重用八元的後代,讓他們到四方宣揚倫理道德,教化萬民。結果,父親們都變得非常仁義,母親們都變得非常慈愛,兄長們都變得非常友善,弟弟們都變得非常恭謹,兒子們也都變得非常孝順,家庭融洽,社會祥和。

過去,黃帝部落的一支後裔――帝鴻氏有個不成材的兒子,他性格暴戾,兇殘無比,還總是想掩蓋自己的罪行。因此,當時天下人稱他為「渾沌」。居住在東夷部落的少吳氏,也有個兒子,毫無仁義,專幹害人的事情,他毀敗信義,憎恨忠直,說話時滿嘴都是惡毒的語言,天下人稱他為「窮奇」。顓頊氏也出了一個不成材的兒子,他冥頑不靈、分不清楚話語的好壞,所以,天下人稱他為「禱杌」。這三個人的家族世代如此,危害百姓,百姓對他們感到非常憂慮害怕。

帝堯在位時,沒有能夠除去他們。後來,黃帝部落另一支後裔縉雲氏,也出了一個敗家子,他貪戀酒食、喜歡財物,所以天下人稱他為「饕餮」。人們很厭惡饕餮一族,並將他與以上的三家凶族,相提並論。虞舜繼位以後,順應民心,將這四個兇惡的家族,分別流放到四方邊遠地帶,對他們施行教化,並且利用他們來抗禦更加兇殘的惡人,他們為了保衛自已的家族,也願意守土衛疆。從此以後,天下太平,再也沒有兇惡的人了。

偃兵修教 以德感化異族

舜攝天子位後,面對南方「三苗」民族的多次搗亂和侵犯,大禹帶兵討伐,但「三苗」民族一直不服。後來「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尚書.大禹謨》)。意思是:帝舜便大施文教,又在兩階之間拿著干盾和羽翳跳著文舞。經過七十天,苗民不討自來了。因為他深知,如果想讓三苗真正的心悅誠服,只能以德感化,使他們「棄惡從善」,而不能靠武力征服。虞舜偃兵修教和推德懷遠的政策,使得三苗不僅不再來侵犯,而且「移風易俗」。由此可見,武力征伐不能服眾,行德喻教方可化民,出現了「九族親睦」、「合和萬邦」的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的局面。

關於帝舜以德感化苗民,民間流傳著一個傳說。《湖南省志•地理志》引《嘉慶一統志》說:「韶山,相傳舜南巡時,奏韶樂於此,因名。」據說韶山之所以得此名,源於帝舜南巡時用韶樂使當地苗民歸順。傳說帝舜親自創製了韶樂,這韶樂是天籟之音,美妙絕倫,蕭韶九成,蕩氣迴腸。

上古時期,湘鄉一帶是三苗居住地。傳說舜南巡到湘鄉的一個山沖,登上一個山峰時,忽聽鼓角齊鳴,作亂中的苗民手執弓矛將帝舜一干人團團圍住,形勢危急。這時帝舜命人奏起了韶樂,一時間百鳥合鳴,鳳凰來儀。苗民被妙不可言的韶樂融化了,他們丟下手裡的武器伴著音樂節奏情不自盡的跳起舞來。於是,一場干戈化為玉帛。從此,帝舜演奏韶樂的山峰就叫了「韶山」。因而唐代韓愈詩云:「暫欲系船韶石下,上賓虞舜整冠裾。」

幾千年來,帝舜推行的倫理道德,經由孔子儒家文化傳承下來,教化了一代代的中國人。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男左女右,好像約定俗成地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種習俗是怎麼產生的呢?
  • 為甚麼把說大話叫做「吹牛」呢?為甚麼管自己的兒子叫「犬子」呢? 國人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的人叫做「二百五」,這又是為甚麼呢?一起來看看這些俗語是怎麼來的吧。
  •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冥冥中自有安排,一件事情是福是禍,往往不是表象可以判定的,凡事順其自然,遇到順心的事不要太得意,遇到沮喪挫折的時候也不要太灰心喪志,淡然處之才是大智慧。
  •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滋養慰籍著朝朝代代。中國文化教人安天知命,順應自然,重德行善。「仁,義,禮,智,信」是人們一直尊崇的傳統美德。寬容,禮讓,以德報怨,更是令人敬仰的謙謙君子,歷朝歷代都有許多因寬容而為世人所敬重者,史書上的記載數不勝數。
  •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滋養慰藉著朝朝代代。從「盤古開天地」、「倉頡造字」的半神文化;到「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到「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到「善惡因果」、「輪迴轉世」的佛家思想,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貫穿中華五千年長河。中國文化教人安天知命,順應自然,重德行善。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各種典籍、史書、文學、舞台表演、說書等形式,流傳至今。老少婦孺,耳濡目染,仁義禮智信的做人理念扎根在人們的心中。
  • 成語「五花八門」比喻事物種類繁多,變化莫測,令人眼花繚亂。它原指軍事陣法,後來引申到各行各業。而「五花八門」有指13個不同行業。
  • 韓信(公元前230年-前196年),是西漢開國名將。他由受胯下之辱到被拜為大將軍、率領漢軍暗渡陳倉、收復關中、拿下魏國、代國、趙國、燕國、齊國,最後滅楚興漢。他身兼「王侯將相」之才,被楚漢人評價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韓信在中國歷史上以其卓絕的用兵才能著稱,後世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也被稱為「兵仙」、「戰神」。
  • 母親節,這個起源於西方的節日最早出現在古希臘,雖然經歷了千年,到近代有些許變化,且各國時間不盡相同,但這個感恩母親的節日至今經久不衰。其中體現出人類本性中的善,對母愛的謳歌,對年長者的尊敬。這和中華神傳文化中的孝是相通的。中華五千年出現的偉大母親更是數不勝數。
  • 軒轅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和帝舜,史稱「五帝」。而在三皇五帝統治的歷史中,堯帝統治時期可以說是最好的時期。無論是孔子的評價,還是史籍的記載,都對堯帝的統治推崇備至。《史記》中形容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 人們常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兩個事物是一樣的,那是因為古時候使用的秤是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古代的桿秤用木頭製成,桿上有16顆秤星,一顆星代表一兩。桿秤看似簡單,但裡面卻有許多學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