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費小燁)距離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只有不足一個月,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發表網誌指出,為應對疫情而連續幾年無可避免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令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大幅下降至8,000億元水平,相當於約12個月的政府開支,遠低於3年前逾20個月開支的水平。隨着社會步入後疫情階段,陳茂波指今年的經濟肯定比去年好,有需要調整財政策略,但在經濟復甦之初亦未必適宜一刀切取消所有紓緩措施。他預告,下年度的財政政策將由「相當寬鬆」的擴張性取態過渡至「中間偏鬆」,既要聚焦扶持弱勢、更要增強經濟動能,但同時也要着力管控公共開支,包括或要調整一些推出已有多年的紓緩措施,市民亦可能須分擔額外稅負,但承諾會盡可能緩減對弱勢社群的影響。

◆陳茂波(中)在電台節目中,與近百位市民就預算案交流意見。

陳茂波表示,預算案的公眾諮詢工作仍在進行中,他日前便與近百名市民就預算案交流意見,市民關心的議題主要涵蓋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經濟復甦的進程,以及社會民生的切身需要三方面。

他解釋,過去幾年的經濟受疫情困擾,來自各項稅款及政府收費的財政收入都有減少,3年來的防疫抗疫及支援措施涉及財政支出共逾6,000億元,該兩項因素令2020/21年度出現歷來最高、多達逾2,000億元財政赤字,2022/23年度赤字預計也將達逾1,000億元。

他認為,在對抗疫情及經濟下行之際,特區政府堅定及果斷地採取了擴張性財政政策,透過逆周期措施增強對市民及中小企的支援,穩住了社會和市場信心,並獲得市場及評級機構的認同。

他指出,過去3年面對經濟及市道受壓,特區政府在非常時期採取非常措施,穩住民生。然而,隨着經濟回穩、財政措施必須作出相應調整,這是負責任的做法,亦符合基本法第107條所提出的原則。

港需充足財力抵禦風險

他表示,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是香港社會和經濟穩定繁榮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香港作為細小、全開放型的經濟體,需要有充足的財政實力,才能抵禦外圍變化所帶來的風險。許多外國實例也顯示,不可持續的公共財政狀況,將影響當地經濟和金融系統的穩定,而這亦關乎到市民的穩定生活。」他指關鍵是如何讓政策收緊的力度與經濟現況相符合,以及如何讓市民、中小企及社會更容易承受有關的調整。

儘管今年經濟將較去年改善,但陳茂波指仍須密切觀察疫後經濟恢復的速度與力度,特別是經濟復甦之初,市場信心比較薄弱,如在此時大幅收緊財政開支,可能不利於鞏固復甦勢頭,加上不同階層打工仔的收入恢復也許有滯後,故未必適宜一刀切取消所有紓緩措施。

他預告,下年度的財政政策將由「相當寬鬆」的擴張性取態過渡至「中間偏鬆」,但若純粹減少開支,無助於增加未來的收入,因此必須務求在維持財政可持續性的同時,造就經濟蓬勃發展,且不斷增強發展動能,才有財力回應各項社會民生的訴求。

讓創科推動新興產業

陳茂波強調,特區政府的策略是「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的更好結合,包括讓創科應用協助傳統產業升級轉型、讓創新科技推動新興產業茁壯成長,這也是確保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發展的鑰匙。

他表示,預算案的另一條主要思路是讓經濟更蓬勃多元的發展、產業更豐富,經濟結構不至於過分集中,從而造就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

展望未來,他指隨着經濟全面復甦和重拾動能,公共財政狀況希望能有所改善,香港必須將經濟發展得更好更強,「將蛋糕做大、也把蛋糕分好」,特區政府亦會主動出擊,加強對外宣傳香港的新定位、新發展,說好香港故事。

社協倡向基層派萬元「生活津」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特區政府正就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諮詢公眾,社區組織協會昨日發表的調查表示,近98%受訪基層市民認為,政府應向生活在貧窮線下及正領取各項現金津貼的基層人士,發放基層津貼。逾90%受訪者亦指出,之前發放的消費券不能用於繳付租金及水電費等必須開支,建議政府向基層人士提供的資助應改為以現金方式發放。社協並建議政府斥資約604億元推行短期紓困措施,包括向基層市民派發1萬元「基層生活津貼」,以及設立短期失業及就業不足援助金。

社協於本月成功訪問了946名基層市民對預算案的意見,結果顯示97.9%受訪者認為,因應疫情影響及未來的通脹,政府應向生活在貧窮線下及正領取各項現金津貼的基層人士,發放基層生活津貼。

盼發放現金 可繳水電費

社協副主任施麗珊表示,逾90%受訪者都期望政府以現金方式發放津貼,可以用作繳交租金、水電費等日常開支。她強調,對許多基層市民而言,有錢交租及水電費十分重要,不然會隨時「瞓街」,「吃方面他們反而可領取免費食物,或少吃一些。」

她說,以現金方式發放的另一個好處是方便他們靈活運用,「有些小店物品價格比較便宜,但沒有設置八達通,就很難用到(電子消費券),他們很多時候都要到大型超市購買生活物資,但格價可能會較高。」

社協認為,新一份預算案應更有效做到「精準扶貧」。施麗珊建議政府向每名生活在貧窮線下及正領取各項社會福利的基層人士派發1萬元「基層生活津貼」、設立短期失業及就業不足援助金、為公屋租戶提供租金寬免,以及調整在職家庭津貼金額並放寬申請條件等。按社協建議,該些短期紓困措施涉及的政府財政資源影響約604億元。

在長期政策方面,社協建議將2023至24年度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水平訂為不少於25%、引進負稅率制度、上調利得稅率並設金融相關稅項、為特定行業開徵「暴利稅」、創造多元經濟及就業機會,以及大力發展土地以應付房屋需求。

鄧家彪:可派電子民生消費券

另外,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昨日出席一個公開活動時表示,香港正從疫情恢復過來,但通脹持續,基層市民仍未分享到經濟復常帶來之成果,希望政府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能夠繼續派發電子民生消費券。他同時提出,建議放寬消費券用途,即可用於繳交水電費用及房租等公共事業上,以更大程度上紓緩基層市民經濟壓力。

【基層心聲】劏房戶:靠借錢度日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邱女士一家三口居於屯門一間劏房內,狹小得只放得下一張碌架床的劏房月租需近4,000元。邱女士表示,丈夫是油漆散工,每月收入約八九千元,惟之前曾兩次受傷令收入大減,加上今年農曆新年後鮮有人裝修,更形同失業,而12歲的兒子為小六學生,需要錢補習。

◆邱女士(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弦 攝)

為應付生活及一系列開支,他們惟有借錢度日,邱女士更形容這幾年連兒子的「利是錢」都用完,她希望政府派多些現金資助幫助他們這些貧窮家庭。

長者:住院費都付不起

71歲的劉先生靠每月領取的逾3,000元「生果金」度日,但繳付完逾2,000元床位租金後,只剩下不足1,000元應付生活開支。雪上加霜的是,劉先生去年年中因吐血入公立醫院檢查及接受治療,幾天住院費合共逾800元至今都沒能力支付。

劉先生認為,若政府向基層人士發放資助,希望能派發現金,「至少可幫到我交租,自己也有多點錢可以用,現時我每個月都要向人借錢。」

◆劉先生(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弦 攝)

照顧者盼有求助熱線

68歲的莫女士亦患有「三高」及胃病,但仍要貼心照顧76歲患有心臟病的丈夫。她指以老護老並不容易,若丈夫突然發病會非常擔憂,兩人每月的長者生活津貼金加起來近8,000元,但丈夫自費買藥已用去約兩三千元,所住公屋租金約4,000元,每月的生活開支都要靠女兒補貼。莫女士期盼政府派發照顧者津貼及降低申請門檻,並設置24小時照顧者緊急求助熱線,讓照顧者倫常慘劇不再發生。

◆莫女士(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弦 攝)

大學生冀派現金交學費

現時就讀香港恒生大學的二年級生張同學,一家五口居於深水埗一個公屋單位,他每年的學費扣除津貼後仍需約4.3萬元,他不時會外出做兼職賺錢幫補家庭,紓緩經濟壓力。

◆張同學(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弦 攝)

為了減少開支,張同學盡量避免外出,例如與朋友聚餐產生費用。亦因家庭經濟不景,他沒有選擇報讀音樂專業,深入鑽研自己喜歡的樂器中阮,而是選擇了就業前景樂觀的商科專業,他期望政府的資助可以現金形式發放,認為此舉可幫助正就讀大學的基層青年交學費,「不少學生往往須兼顧學業與家庭經濟,負擔房租等家庭開支。而除了大學生,中學生亦可以用於繳付興趣班或DSE補習班的費用。」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