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释一下,“当雨伞和缝纫机在解剖台上相遇”这句话向我们传递了什么?

关注者
36
被浏览
17,292

4 个回答

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越看这句话越觉得有不同..google了一下,觉得有段话写得让我有些启发,希望也能帮到你(来源

列维-斯特劳斯:最后的思想巨人静悄悄走了

在1940年以前,列维-斯特劳斯只是一个纯粹的人类学家。1940年,他在马奇诺防线驻防,阅读了汉学家格拉内的《古代中国的婚姻范畴和近亲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宗法制度启发了这位未来思想家的“结构”思想。第二年,他到美国教书,与来自前苏联的结构语言学家雅克布森一拍即合,并在他的鼓励下开始写作《亲属的结构》。

他和雅克布森所碰撞出的火花还促使他们去解读诗歌。他们认为,诗歌除了形象音韵之美外,往往包含了不为人知的结构。比如说,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的一句诗“美是……解剖台上缝纫机和雨伞的相遇”,普通人一般会震惊于三种形象奇异的暴力组合,而列维-斯特劳斯则认为其中有结构的奥秘,首先在法语中,“缝纫机”和“雨伞”两个词有形式上的对立关系;在意义层次上,“缝”与“防”(法语中,“雨伞”由“防”与“雨”构成)是一对反义词,前者主动连缀布料,后者被动防雨;而且,这两者都有尖端,前者尖端朝下,后者尖端朝上;此外缝纫机由坚硬部件构成,而雨伞则由柔软的布组成。也就是说,缝纫机与雨伞这两者表面上没有关系,实际上有强烈的对立、呼应的关系,这才是这句诗打动人的真正秘密。

还有在facebook上看到的

美麗宛如一台縫紉機和一把雨傘在解剖台上不期而遇」,縫紉機、雨傘、解剖台,意義相去甚遠甚或無關的事物的並列,造成了一般人對事物間聯繫的認知上的斷裂(用Susan Sontag的話來說則是「冒犯」:對陳規慣例的冒犯,更重要者,對媒介本身的冒犯),產生了一種「超現實」的效果。


(来源facebook.com/notes/kouj 我讀村上春樹的〈貧窮叔母的故事〉Kouji Lai)

雨伞和缝纫机在看似毫无联系的并置中给读者带来了认知上的断裂,而这一层断裂就是诗的空白部分,也即诗歌本身的意义所在。

象征主义派的诗人,诸如马拉美等人在内,都对诗歌所呈现出的“空白的意义”着迷,因为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象征本身的神秘特质:在言说自身的同时意义在不断的延伸与扩展。意义是一定存在的,而且是多姿多彩的,但意义拒绝被定义。

换句话说,雨伞与缝纫机究竟指什么,二者又何以能并置,其实并不没有什么统一的答案,不妨结合诗人的生平(只有短短的24年)和他那个时代的普遍焦虑来想象。读诗的乐趣或许全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