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了百了 「通波仔」慎防復發 - 明醫網

沒有一了百了 「通波仔」慎防復發

[2012-02-08]

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研發後,挽救不少冠心病患者的性命。
有幸拾回小命,治療技術自是首要一環,難怪「通波仔」支架,以及配合支架使用的抗血小板藥物,近年一直推陳出新。
然而手術後,帶着支架和一袋藥物,大步踏出醫院大門的心臟病康復者,就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了。慎防復發第一步,由認識自己的病開始。

現時,香港每年約有三千至四千人死於心臟病,當中又以影響心血管的冠心病最為普及。我們每人都有三條冠狀動脈,左邊一條、右邊兩條,若血管收窄(如膽固醇積聚所致)至超過70%,便必須以手術暢通血管;若收窄比率介乎50-70%,則視乎病人有否出現心絞痛等徵狀,考慮需否接受手術;若低於50%,可先嘗試以非手術方法紓緩,如服用血管擴張藥(俗稱脷底丸)以增加血流,或減慢心跳藥物以減低心臟負荷,同時附以控制膽固醇、血壓、血糖等藥物,控制心臟病的「三高」風險因素。

如果你想問──為何不預先「通波仔」,一了百了?那麼,大概你應該先暸解一下「通波仔」所為何事,才決定需不需要問這問題。

支架 也是栓塞誘因

「通波仔」手術包括兩個部分:擴張冠狀動脈,植入支架。心臟科專科醫生陳偉光解釋,最早期的「通波仔」手術,只以導管將球囊(亦即手術主角「波仔」)引入阻塞血管部位,將球囊擴張以撐開血管,然後取走球囊便成。然而,問題是雖然血管「張開」了,但它可能會再次塌下,血管彈性好一點的,也會慢慢如彈弓般再度收窄──從前有近30-40%的手術個案,因此而功虧一簣。

其後出現了支架這發明──它的作用是撐着張開了的血管,減少它的塌陷。植

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研發後,挽救不少冠心病患者的性命。

有幸拾回小命,治療技術自是首要一環,難怪「通波仔」支架,以及配合支架使用的抗血小板藥物,近年一直推陳出新。

然而手術後,帶着支架和一袋藥物,大步踏出醫院大門的心臟病康復者,就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了。慎防復發第一步,由認識自己的病開始。
撰文:謝慧心 圖片:Getty images入支架後,復發率大幅減至10-20%,第一代支架由金屬製造,稱為「裸金屬支架」。其實,對冠狀動脈來說,這支架的存在頗為尷尬,它是「外物」,要使其融入人體,冠狀動脈的內膜組織便要增生,將它包裹,但組織增生有如「結疤」,慢慢變厚,倒過來會引致血管收窄。

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甄秉言指,這是手術後身體的自然反應,差別是有人程度較多、有人較少,視乎身體對支架的接受程度有多高。「在使用裸金屬支架的八十年代,術後首年復發機會,平均達20-30%,最高危的可達50%。」不過,情況也有對策──病人只要在術後一個月,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亞士匹靈及氯格雷,便能令血管內壁癒合較佳。

通波仔,便沒事?

由於術後血管增生細胞,引致再狹窄,第二代支架則演變為帶有藥物塗層。「那藥物本為治療癌症,作用是減低血管增生細胞;用於支架作用也相同,是減少血管內膜增生,以免血管因『結疤』而再收窄。亦因它會同時減慢血管所有細胞的增生,連血管表面的癒合都會減慢。」甄秉言解釋,支架難以與血管「融合」,意味它「曝露」於血管壁上,如此,術後短期至中期會有另一風險──吸引血小板黏附,引致急性栓塞,即急性心臟病發。

因此,病人「通波仔」時選用藥物塗層支架的話,術後服食雙重抗血小板藥物的時間會更長──不僅是一個月,而是一年,而且必須嚴格執行。
病人謹遵醫囑,一年內乖乖服藥,藥物塗層支架其實是效果較佳的治療。但現實中,難嗎?「一年間忘記食一兩粒藥、或偶爾來不及買藥,許多人都試過。」甄秉言補充:「停服一粒藥,已經有突發性心臟病的風險。停藥愈久,風險愈大。」

所以,通了波仔,不就一了百了。陳偉光也提醒病人,手術加上藥物配套,才是「通波仔」的完整治療方案。「心血管病的治療,不如割粉瘤,割了便沒事。單單通波仔並不足夠,整個方案要手術加上藥物才是一套。因為現時的科技,無法單單放了支架便沒事。」

還有別的選擇嗎?

要讓「通波仔」手術效果更佳,治療選擇一直演變中。近年研發的第三代支架──生物工程抗體支架,針對藥物塗層支架令病人需要長時間服食抗血小板藥的問題來改良。甄秉言解釋,使用抗體為支架表面,其原理改為有助吸引內皮組織依附支架,有助加速支架在血管內壁的自然癒合。病人術後只須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一個月便足夠。

事實上,要服用一年雙重抗血小板藥物,對一些病人頗有難度。甄秉言舉例:「最常見問題是期間需要進行手術的話,抗血小板藥必須停服,以免手術時出血過多。但要病人預知未來一年會否做手術,頗為困難。有些癌症患者,在身體檢查時順道發現患有冠心病,便不適宜選用藥物塗層支架,因為他們有可能短期內需要做其他手術。」他曾接觸一年老病人,通波仔時因沒錢,只能選用普通支架,一個月後尿道出血,才發現是癌症,幸好沒放藥物塗層支架,可以做手術。

他續稱,若病人面臨兩難──既不能停服抗血小板藥,又需要做手術,醫生會評估手術的重要性。如非急性手術,一般建議待至「通波仔」的一年期滿後才做。「現時真的沒有好好的處理方法,只能盡量減低對病人的影響。」

甄秉言指,若病人知道將需要接受其他手術,做「通波仔」手術時宜避免選用藥物塗層支架,但他強調,在第一至第三代支架中,現時仍以藥物塗層支架的復發機會明顯最低。「但它帶來的服用抗血小板藥的不便,在愈來愈多人使用時,也顯得更為明顯。」

新抗血小板藥

除了支架技術在演變,藥物亦有新發展。陳偉光指,傳統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分為兩類,一種是沿用多年的亞士匹靈,另一類為氯格雷,作用均為減低血小板黏聚力,防止血塊形成,預防突發性血管栓塞。

他指出,冠心病患者有穩定形及急性兩類,穩定形患者的心絞痛徵狀,多數是膽固醇積聚令血管收窄,血液供應不足所致;而急性心臟病發患者血管收窄之餘,其積聚的膽固醇更會裂開,吸引血小板黏附,加上沖出血塊而令血管完全栓塞,「在這情況下,抗血小板藥物對這類急性心臟病人來說,更為重要。」

他指出,新一代較強力的抗血小板藥物,包括替格瑞(Ticagrelor),及主力抗凝血的普拉格雷(Prasugrel)。「因急性心臟病主因是血小板凝固,強力的抗血小板藥物可減低病人通波仔後的復發機會,以及因復發而死亡的機會。」

傳統亞士匹靈加氯格雷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療,藥費介乎十至二十元一天(氯格雷已過專利期,有非正廠藥,價錢略便宜);若選用新一代抗血小板藥,藥費大約二十至三十元一天。陳偉光指,研究指使用新抗血小板藥,一年內因急性心臟病、中風等死亡率一年大約9.8%,傳統藥物為11.7%,相差約2%。「我常跟病人說,醫學上沒有百分百,都是機會率的比較,少些機會總是好的。重要的是,病人要知道自己選擇背後的意義、好處與不好處。」現時公立醫院會向部分病人處方新藥,如使用舊藥仍出現血管栓塞問題的患者。

服藥依從性

無論使用何種支架、新藥還是舊藥,「通波仔」病人能否依足治療方案的指示,持續服藥及改變生活習慣,是治療後會否復發的決定性因素。按甄秉言對病人的觀察,他發現近年病人對血壓、血脂的警剔性大有提高,連帶服藥也甚為謹慎:「漏服血壓藥一兩天,其實不會突然有事,但病人反而會為忘了吃血壓藥一兩天而很擔心」。驚血壓多於血小板──畢竟血壓似乎較易理解,血小板對一般病人來說,可能是較為抽象的概念。「所以醫生必須跟病人講解清楚,使用藥浸支架後,控制血小板的重要性。明白了,病人都會好乖,遵守服藥的承諾。」

陳偉光則發現,病情控制較反覆的病人,不少都抱有中國人對西藥的主觀感覺──很「散」啊,怕副作用,不想吃、想自行減藥。「那便要從處方入手,如選擇一天服一次的、或二合一藥效的,盡量簡化病人服藥的次數與粒數,也很重要。」

復發的可能

甄秉言指,以威爾斯親王醫院的數字,現時每年大約10%「通波仔」病人會出現復發,情況以術後首年為高危,可見「通波仔」後,不就一了百了。

所謂「復發」有兩種,一是在植入支架的原位再度收窄,另一種是在冠狀動脈的其他部位收窄。陳偉光指,若是同一部位,如無徵狀,可先以冠心病藥物控制,若再塞程度超過一半,並引起徵狀,亦可再「通波仔」。原則上重複植入支架是可行的,但病人要留意,若經常在同一部位復發,原因可能是某些風險因素難以控制所致,如家族遺傳、家族性高膽固醇或糖尿病等。 

甄秉言指,若病人首次植入支架時選用普通支架,第二次「通波仔」大部會選用藥浸塗層支架,以減少復發機會。

至於其他部位血管繼續有收窄現象,亦反映冠心病的特質:「冠心病是個慢性退化疾病,吸煙、高膽固醇、糖尿病、年紀等,都可以加速病情退化。」陳偉光提醒病人,一旦病發,治療後心理上要有所調校,改變生活習慣來配合病情:「有時間賺錢,也該有時間儲蓄健康。」

冠心病患者首要改變的生活習慣,甄秉言首選戒煙。「你不戒煙,服什麼藥也沒用。」事實上,有近30%「通波仔」患者均為煙民。戒煙難嗎?其實也不難。「我問過許多通波仔病人,都是病發後戒煙,因為住院五天期間不准吸煙,之後都沒再吸煙了。」當然不是呼籲公眾待至差點死掉,才測試自己會否戒煙成功,畢竟,不是人人都有這個彩數的。

--------------------------------------------------

不服藥,可以嗎?

控制膽固醇是預防冠心病的焦點之一。陳偉光指,現時建議心臟病患者將膽固醇降至1.8度,是相當低的標準。一般而言,單循控制飲食與運動入手,平均可以將膽固醇降低10-15%,若膽固醇達4度,降15%仍大約3.4度,未算理想,「距離1.8仍有頗大距離,難免要用藥。」

那麼何不乾脆一點,直接服降膽固醇藥算吧?「我會這樣說,無論你用藥與否,都需要戒口做運動,一來,可以減少藥量,二來,運動戒口也有其他好處,如增進血液循環、心肺功能,預防癌症也是好的。」

那麼,只戒口不食藥又可以嗎?「血管阻塞50%以下,服藥將危險因素控制得好,其實可延遲三數年都不會病發;甚至有研究指,使用他汀等強力的抗膽固醇藥,可以縮少收窄範圍。」病人宜與醫生商量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

支架治療最後把關
除了支架的選擇,治療成效的「最後把關」,也關乎醫生如何應用支架。

陳偉光指,支架引入到血管後,能否有效支撐血管,最後一步是支架要足夠地擴張。「如病人血管直徑有四毫米,但只放一個三毫米的支架,不夠大,復發機會便高;又或是,即使放了四毫米的支架,但張開得不平衡、不平均,都可能會影響療效,增加復發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