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什麼匠人精神的例子 (不要小野二郎)(儘量比較國際化)?

关注者
2
被浏览
528

1 个回答

純搬運,你看看行不?

【翻尋薇】竹昇麵的匠人精神

每次出門回港,特別是在歐洲的長途旅行後,拿了行李出了關,都會在機場大堂的何洪記吃碗細蓉才回家。在那裏多次跟不同食客搭枱,大陸旅客佔大多數,我有意無意地「偷窺」他們點的是甚麼?一般都會吃雲吞麵、粥、腸粉,累積多次觀察的心得,一碗雲吞麵是彼此的共同點:於我而言是味蕾的鄉愁,於遊客而言是香港必吃之一,沒吃沒到過香港。我有位巴黎美食家好友Amelie,有次她來香港出差,於中環某家有名的星級餐廳完成了午餐和採訪任務後,我去跟她會合時,她要我帶她去麥奀吃碗雲吞麵。並非午餐不好吃或吃得不飽,而是她想抓緊在香港的時間,去吃真正的香港美食。還記得她這麼說:「吃過雲吞麵的香港,才是有感覺的香港。」好一句有感覺的香港。

港人寧排長龍食過百元拉麵

不久之前,台灣美食家友人高琹雯來了個三天兩夜的港澳美食精華遊,從澳門的勝哥、永利宮,吃到香港的軟庫飯堂、家全七福和大班樓,如此密集的美食行程,飽腹的程度可想而知。當天下午她吃完了大班樓趕到機場,然而,還是在機場吃了碗雲吞麵才上飛機。我懷疑香港的雲吞麵店,若不是被這些對「香港味道」懷有情意結的旅客撐起半邊天,早就買少見少了——當絕大部份的香港人,願意為了動輒過百元的拉麵大排長龍而且爭相打卡的時候,雲吞麵的骨子、溫婉、細膩,沒有多少人願意去發掘、珍惜。

那麼,一碗雲吞麵的價值是甚麼?



池記雲吞麵大老闆黃生來邀請我參觀他位於尖沙嘴新闢的打麵廠房,說是請來了一位資深的竹昇麵師傅鎮店,我欣然應邀。壓竹昇麵的技術,大家在不同傳媒介紹中見過,然而,要把麵條做好,真有這麼簡單嗎?三個月前過檔池記的安哥,入行已經超過三十年,雖然只不過年約五十,但絕對稱得上老行尊。這天看他從零開始做麵,他把一顆顆的湖南鴨蛋打入大桶裏,提及最近入秋了天氣乾燥,他做麵其實每一天都會留意溫度和濕度來調整配方,濕度低的時候,就會稍微增加鴨蛋的比例,以求麵糰有一定程度潤濕感,不會因為太乾而在壓麵皮的過程產生裂紋,最終做出來的麵,口感亦會欠佳。三十斤的麵粉,僅僅加入一斤水,即便是乾燥天氣也絕不多加水而是增加鴨蛋的用量,以免影響麵條的味道。鴨蛋,是麵條香氣的關鍵,麵廠的機械化生產,一般都是用雞蛋,自然沒有鴨蛋的濃郁。麵粉的狀態也跟成品息息相關,並不是說用甚麼最頂級麵粉,就對於麵質有保證——夏天的時候,麵粉「焗燜」在貨櫃和袋子裏,就會比較黏,冬天送來的麵粉則會比較乾,就得靠成份的加減去平衡乾濕度。每個細節的處理都必須隨機應變保持彈性,沒有一本通書讀到老這回事。



靚麵張弛有度 「唞麵」兼放過夜走鹼
那麼,以坐竹昇壓麵到底會起甚麼作用呢?「麵條的透明度、做出來的麵條口感如何,取決於這個環節。」安哥說,靚麵的麵質,一定是通透的,不是說所有以坐竹昇壓出來的麵就一定達到這個效果,「因為經驗不夠的話,欠缺判斷的火候,以為壓久一點更好更彈牙,其實坐壓得太久,會把麵『壓死』,做出來的麵只有一味地爽口,你也可以說脆,但不夠鬆。」好了,以竹昇坐麵的工序完成了,但隨即迎來了另一個環節:「唞麵」,又或者可以稱作「醒麵」,那就是把壓好的麵糰攤放「休息」10分鐘左右才去過機器,壓扁成薄麵皮然後切成麵條。「麵廠絕對不會有這個環節,機器壓好的麵,就馬上拿去過機。」經過「休息」的麵糰,就好像人體放鬆肌肉一樣,原本壓得緊繃的麵糰緩緩鬆弛,那麼,拿去壓的時候,才會有光澤,麵條才因此產生通透感。麵條做出來以後不是馬上就大功告成,還有臨門一腳:走鹼。麵條都需要靜置過夜以走鹼,吃起來才不會有鹼水味,因此也毋須下紅醋來平衡。



好麵的標準,應該「張弛有度」,除了爽口,也要有彈性,還帶點鬆的口感,一口麵會有幾種層次感的出現。後來在池記的店舖試吃了機製麵和竹昇麵,水準高低立見:機製麵爽口有餘,韌性不足,麵身帶點硬,要多加嘴嚼才好吞下;竹昇麵呢,麵身滑,爽口而彈牙,而且有微微「反彈」,就好像你按下彈簧之後,它會彈起那種效果,麵粉香、蛋香亦佳,很有生命力的麵。回家的路上,我心中重重感慨,好像安師傅這樣的竹昇麵師傅,做麵功夫爐火純青之餘,還有敬業樂業,準備奉獻一輩子的態度,不就是一流技術加一流人才的匠人精神嗎?只可惜因為雲吞麵不是一樣好像日本拉麵一樣有潮流包裝、有文化glamour的吃食,所以這種值得關注、表揚的匠人,也就長期被忽視和低估了。



撰文:謝嫣薇(Agnes Chee)
食評人、飲食旅遊專欄作家,作品散見於中港台星馬主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