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台灣味!新媒體時代的內容生存之道|數位時代 BusinessNext
找出台灣味!新媒體時代的內容生存之道

找出台灣味!新媒體時代的內容生存之道

由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NMEA主辦,台灣第一屆「亞洲新媒體高峰會」於25、26日登場,會中以「串流、跨域、變現」三大議題,橫跨九大內容產業,集結產、官、學超過70位講者,展開25場對談與專題演講探討新媒體趨勢,聚焦新媒體產業未來十年的趨勢與發展。

網路打破地域限制,讓全球快速串連;OTT平台崛起,傳統媒體紛紛擁抱數位轉型。在新媒體崛起之際,內容產業的競爭也升高到國際層級。在後數位匯流時代,全球內容業者處於這場世界級的競爭中,台灣的優勢是什麼?

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丁曉菁先從挑戰談起。她認為,首先台灣不只被國際低估,也被國人自己低估,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因此常缺乏自信,害怕把台灣內容輸出沒有人喜愛。第二是「文化認同」的問題,多數消費者不清楚台灣的品質價值,導致許多台灣觀眾可能也對在地內容不感興趣。

找到台灣的獨特故事,形成品牌價值

但她以過去接觸許多想跟台灣合作的國際產業人士發現,台灣其實有很多優勢,吸引他們前來敲門。比如台灣對於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適合許多新商業模式率先落地應用;同時對於娛樂產內容的消費口味非常國際化,許多海外電影往往在台灣成績不俗。

此外她從台灣一些手作或設計產業也觀察到,年輕世代展現的高品味,比如廣受歡迎的《秋刀魚》雜誌,「年輕人在國際市場已展現品味自信,文化產業能夠成功,就是你的生活型態是迷人的,大家願意分享你吃的、穿的,想了解你們怎麼消費,也願意跟著你們消費。」

也因此丁曉菁認為,要讓台灣從製造經濟轉型為文化經濟,必須在觀眾分流的巨大挑戰下找到新出口,讓台灣獨特的故事被世界看見,「因為唯有獨特性才能形成品牌,跟異業結合才能加值。」什麼是我們自己可以說的好故事?比如今年在金馬獎拿下五項大獎的《返校》就是一例。

MNEA
圖/ MNEA

打破想像框架,年輕人才是優勢

《返校》監製、影一製作所總經理李烈認為,雖然《返校》創下台灣票房2.6億的亮眼成績,但對台灣電影產業其實是個警訊,「一個《返校》就跟其他台灣本土劇產值差不多,整個產業不能一起好,產業一定不會持久。」

李烈認為,如何讓產業產值上拉是該思考的事情。OTT平台興起,讓產業出現很大轉變,如果不改變就會被犧牲。台灣雖小,但是並不缺乏好人才,缺乏的是整合。電影產業內部都沒有整合人才、資源,何況是跨領域,這就是成立協會所要做的事情。

李烈直言,「電影是娛樂,不是生活必需品,但他是一個潮流跟文化,所有潮流跟文化都始於年輕人,而台灣電影的優勢正是年輕人。」就電影產業而言,年輕人有很多創意,超乎許多資深前輩的想像,而前輩可以貢獻的就是經驗與判斷。「我們不缺創意人才,缺的是監製,監製工作其實就是做一個統整及作判斷,所以台灣電影一定要走向監製制,不能再走導演制。」

對於台灣年輕人才的優勢,投入青少年媒體識讀的富邦文教基金會總幹事冷彬也非常有感。「台灣年輕觀眾真的很強大,年輕世代對於影像理解能力遠遠超乎,能閱讀到的訊息常常嘆為觀止,他們看到的啟發、細節、共鳴,遠遠多過老師的想像。」

但她在進行媒體識讀教育時也常碰到困境,比如台灣幫小學階段的兒童產製的影像極其缺乏,95%是進口,其中又有97%是動畫,「產生最大的問題就是文化認同。」因此她呼籲創作者應該相信台灣年輕觀眾對影像的接納度,創作更多針對青少年的影音題材,從現在開始培養青少年的影像論述,「我們常說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但其實不遠,我們的工作是此時此刻。」

文策院做推手,建構台灣內容產業生態系

對於台灣內容如何走出海外,前福斯傳媒集團亞洲區執行副總裁暨大中華區(台灣、中國) 董事總經理蔡秋安則提出「整合」的概念,也就是協同國際共同製作,「台灣不能只做自己的台灣,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台灣。在資金跟人才端,把國際資源帶進來,把說故事的方法帶進來,才能找到機會。」

對台灣內容產業來說,大家都積極尋求跨國資金跟合作夥伴,今年甫成立的文策院,就是協助共同推動建構台灣文化內容產業生態系的重要推手。比如針對內容產業最需要的資金問題,文策院目前就建立多元資金管道。

文化內容策進院院長胡晴舫舉例,第一是策略性運用國家資源,比如國發基金,吸引企業投資內容。第二是規劃完善的無形資產評價制度,透過公正客觀的判斷基礎,讓企業放心投資文化內容。第三是推廣企業社會責任機制,打造CER媒合平台,鼓勵大企業投資內容產業。第四是透過跨業合作方式籌措資金,連結各方或國際資源,群策群力。

新科技崛起,未來內容再進化

新科技的出現,連帶影響內容產業。蔡秋安認為,OTT平台的崛起,消費者變成最大的驅動力迫使媒體轉變,「他是個牌桌,你一定要上去打,雖然不見得會賺錢。這考驗你要怎麼善用資源,找到最大資源跟公約數。」OTT的長尾效應,加上觸及的族群夠廣,蔡秋安認為,創作者在選材跟製作上可以走小眾市場,只要有內容好品質,在OTT上也可以成功。

凱度洞察研究台灣區執行長王曉娟則認為,手機對媒體消費行為產生很大影響,隨時隨地都能觀賞影音,「所有人都對內容非常飢渴。」所以未來可以思考如何製作「一口咬」的內容,讓觀眾在很短時間就能吸收。

除了OTT,明年5G即將到來,5G的高頻寬、低時延和廣連結,也影響未來內容的呈現方式,尤其是AR或VR的體驗,「未來會有更多擬真、沉浸式體驗出現,」台灣大哥大新媒體服務副總經理李芃君說。她舉例,LG就有推出一個韓星跳舞的AR APP,使用者不僅可以360度觀看喜歡的偶像跳舞,還可以透過AR跟他一起跳。

丁曉菁認為,台灣市場雖然小,但多樣性卻非常驚人,加上融合原住民、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多元文化,很難在短時間感到厭煩。另一個優勢,就是跟國際普世價值完全接軌,比如人權、性別、環保。只是現在屬於台灣的特性還不明顯,當務之急就是看誰能先提出詮釋,展現最美的地方,「經過創作者重新反芻,把平常散落各地的食材,做成美麗的拼盤上菜。」

丁曉菁表示,全世界有大市場的只有中國跟美國,「我們的內容策略要重新訂定才有機會。」就像荷蘭影視產業很強,不靠賣內容,而是賣研發和形式。如同台灣許多麵包、啤酒、巧克力都能下世界冠軍,「我們有自己的特殊滋味。」未來在內容產業也一樣,只要發現屬於台灣的獨特性,就能在這場國際內容大戰中,找到利基點,輸出全球。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巨頭的反撲—生成式AI商戰第2回合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