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最新統計資料,臺灣每年有超過1萬1,000人被診斷出肝癌,8,000多人死於肝癌,高居臺灣癌症死亡率第2位,對不少民眾健康或家庭經濟均帶來嚴重衝擊。

  當我們不幸罹患肝癌,我們可能會有哪些花費?臺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楊培銘為我們分析,肝癌各期的治療方式:

自費項目是否有其必要?

  肝癌的治療方式五花八門,如: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標靶藥物治療、肝動脈栓塞術、經超音波導引的局部消除療法、免疫療法等等,其中有些項目包含健保給付、某些項目又需要自費,民眾經常愈聽愈迷糊。

  楊培銘建議患者還是該以自身經濟和身體狀況來做第一選擇,他表示:「健保其實提供滿多的給付項目,民眾聽取主治醫師建議即可。」

  關於自費項目是否有其必要,楊培銘以免疫療法為例:「國外醫界已把免疫療法拿來做晚期肝癌第一線的治療,免疫療法當然有一定程度的療效。」

  但健保局考量到總預算因素以及並非所有肝癌病人都適用免疫療法(肝臟嚴重受損者已不適合),目前並未將此納入健保,楊培銘建議民眾若有預算當然可以考慮自費項目,若沒有,跟著健保政策也已足夠。

民眾應定期篩檢,能大幅降低罹病花費

  「發現愈早,花費愈少!」楊培銘指出,患者若被確診於0期及A期,電燒和手術幾乎可以根除腫瘤,而一進入C、D期,就很難根除,B期則介於期間。

  臺灣的肝癌死亡率高,是因為病人常一被確診就是晚期肝癌,此時大部分的治療手段就僅能「控制病情」,也就是長期療程,花費可觀。

  「先從源頭著手才能有效降低風險。」楊培銘指出,預防勝過治療,才能將風險與花費降至最低;臺灣肝癌80%以上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有關,慢性病毒性肝炎會造成肝硬化,進而產生肝癌。

  目前臺灣35歲以下的年輕民眾幾乎皆完成B型肝炎疫苗接種,所以最有風險的是35歲以上的中壯年。

  楊培銘建議,35歲以上民眾應抽血檢驗B肝表面抗原及C肝抗體,如為B、C肝患者,應持續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及血清甲型胎兒蛋白檢測,萬一發生肝癌,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