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文創店】文青空降泡製街坊咖啡 扭盡六壬與居民融合

【深水埗文創店】文青空降泡製街坊咖啡 扭盡六壬與居民融合

撰文:何潔泓
出版:更新:

導讀
深水埗大南街,曾經遍地都是鈕釦廠、布行、皮革店與絲帶廠。但自上世紀1980年代末廠商北移,不少老字號至今經已人去樓空。近年不少文青打着工藝復興的旗幟,朝大南街與南昌街、黃竹街交界一帶大舉進駐。三年來,十多間皮革店、咖啡室與藝術空間紛紛空降,這些年輕人抱着文化傳承或革新社區的心志,又是否足以令瀕臨死亡的舊區重燃希望?在這條深水埗的老舊的街道中,我們又會看到什麼嘗試,然後又任由多少人和事緣起緣滅?

在舊區開家門口裝潢優雅的咖啡店,其實不是人人都都敢行進去。(龔嘉盛攝)
這是一間混合新技術工具、獨立書刊、咖啡與展覽場地的多元空間。(龔嘉盛攝)

Common Room & Co的門口雪白淡雅,進去點一杯「街坊咖啡」,咖啡師Alex會慢步走來,跟你談談感覺,然後調整出一杯屬於你的咖啡。店子想親民,但門口似乎太美太文藝,令一班街坊叔叔阿姨不敢進來。下午時分,門口有個嬸嬸經過,大抵感到氣場變了,猛然抬頭,才發現舊舖換來了咖啡店,她一臉好奇,在門口望下望下,見到店內的外國人與素色衣裝的青年,一臉疑惑離去。

咖啡室有一半地方放置工具。(龔嘉盛攝)

放置一台人人懂用的機器

深水埗區內突然出現十多間動輒裝潢六七十萬的文藝店,一班青年進進出出,居民或會感到落差:「唔知你班人搞乜。」Common Room & Co創辦人Keith明暸這點,是故他不願予人「空降」感覺,他喜歡找人聊天,相信開創空間就是要讓交流發生。這不只是咖啡店,皆因地舖有約一半空間是用作陳列獨立書刊《BOOK B》,另一半角落則被劃作自造者空間(Maker Space),不解的人會以為角落擺放的機器是台普通打印機,但原來那是價值十多萬、標榜 「you can make (almost) everything」 的雷射切割機。有了這件寶物,工藝師就能埋頭創作,徒手造出木製明燈、木盒子、甚至是黑膠唱機。Keith忍痛花十多萬購買這台機器,是因為它操作簡單,「希望普通人都懂得用,讓工藝落到地。」開業後,有個做開工藝的老伯對木藝念念不忘,日思夜想,便走來借用機器,做了幾十隻木製機械吊臂回家,Keith笑言不知他做那麼多幹嘛,不過這大抵就是人迷戀手藝的微妙之處。

除了街坊與區外人,maker space的概念也吸引了不少外國人前來。(龔嘉盛攝)

相信連結  從細節融入社區

滿有文化氣息的咖啡店也可以不「離地」,先從一片蛋糕說起。開業前,Keith和Alex四處遊走深水埗,有次他們到閣樓茶室喝茶,吃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法式杏仁蛋糕,便拜託老闆娘多做一點,寄放在自家咖啡小館售賣。四出逛逛途中,又打聽到白楊街有間用心經營的「素食媽咪」,於是便請媽媽在放映活動中提供素食。咖啡店亦特意在枱底裝上數排叉電插、桌上放滿一瓶瓶檸檬水,潛台詞是︰「喝完咖啡,不想下單卻又不好意思白坐?不要緊,隨便斟水,沒人趕你走。」放杯子的白鐵盤子也有來頭,是他請長沙灣道何忠記老師傅打造的。至於陳列架上的筆盒,上半木頭、下半白鐵,樣子古怪,原來出自兩對手,「我們造上蓋、老師傅做容器。如果請師傅做一個全鐵的,就沒了新舊交融的意義。」店內新年放置的攢盒,是人手打造的七巧板木盒,裏面放滿本地老品牌史密夫軟糖,種種細節都在嘗試回應及起用本地手工藝。Keith 相信每樣物件也可以與社區相關、相信舊工藝也能融入新設計,前提是︰他相信Made in Hong Kong。

Keith 來到大南街,希望在每個細節上連結社區。(龔嘉盛攝)

Keith不喜歡「我們會為社區帶來什麼」的說法,他認為社區本來就存在,既然選擇落戶於此,他想做到新舊交融。對新工藝一竅不通的街坊,Keith希望能夠從一些細節上激發街坊長處,好使他們從舊經驗中認識新事物。例如,他早年曾為HMV和誠品書店設計黑膠唱機,他見打理工作室的清潔姐姐對這些設計有興趣,便乾脆找她負責組裝。清潔姐姐很快便從觀塘屋邨找來一班姊妹幫忙,在工廈形成小小的生產線,讓Keith感受到一班女工在工場吹水的黃金歲月。上月,咖啡店推出零件木盒子,Keith又用同一招數跟咖啡店清潔姐姐閒聊幾句,發現原來她不但對小手工饒有興趣,而且心思細密的女工往往很快便能完成產品。他見姐姐做得勤力,笑笑口說:「不要那麼操勞,記得多找幾個姊妹做啊。」其實他旨在接觸到更多婦女推動社區經濟,不過他未有打算到社福組織找人,「不想找回同一個圈子的人,想靠她們一個拉一個,找出新網絡。」

Alex 曾到歐洲學咖啡,每當有人進來,他都會輕步走去,低聲問:「喜歡什麼口味的咖啡?」(龔嘉盛攝)
幾位來自香港仔的婆婆到深水埗遊玩,Alex為她們逐一沖調不同口味的咖啡。(Common Room & Co facebook專頁)

相信交流 阿婆殺手咖啡師

除了手工藝外,咖啡也是另一種打入社區的軟方法。咖啡師Alex戴圓框眼鏡、一身素色衣着,有人坐下,他會輕步走來,彎腰低聲細語問:「喜歡喝咖啡嗎?喜歡怎樣的口味?」曾到法國與加拿大學藝的他,相信咖啡店是社區營造的重要場所,「有人以為店子好看,貨品就會昂貴、進來也要花錢,但其實我們歡迎大家入來坐下、唞下、吹下水。」

他察覺到街坊不敢走進來,便推架車仔出門口沖咖啡,吸引一班公公婆婆駐足觀望;只要有人願意留下,他就抓緊機會好好聊天。有的老人家不敢喝咖啡,怕喝了睡不着,他就特意調出清淡口味。每逢周末,Alex會辦「Common Brewers Weekend」,餐單上有「自主沖啡」和「共沖咖啡」,人們能夠選擇自己動手或一起沖製。而且,他同時也是阿婆殺手。曾經有位婆婆在門外流連,店員請她進去坐,談談生活,婆婆高高興興聊完便去接孫子放學,他頓時覺得那是美好的開始。開業不久,數個香港仔的婆婆到深水埗遊玩,來到舖頭圍住坐,Alex跟她們聊天,為大家沖製不同口味的咖啡,婆婆們感到被關懷,對住這個後生仔笑顏漸現。

從前,基隆街、北河街、大南街和汝州街「一橫三縱」開設了不少皮革、布料、珠仔、絲帶與縫紉的批發檔。(潘思穎攝)

其實他算是半個深水埗人,小時候常跟家人到這裏探望親戚,從小就逛鴨寮街、基隆街與大南街,見證過街頭巷尾都是工場的舊貌。他喜歡舊區街坊聚集的溫情、也懷念製造業興盛的餘韻。36歲這年,他回來這個地方,以新技術、新工藝開創Maker Space,尋找童年記憶的痕迹,亦嘗試結合新舊手藝。開業三個月,他不時撩人閒聊,街坊不一定要前來光顧,也可以聊「食咗飯未」、「做邊一行」,他帶點感動地說:「香港很少地方再有這種情懷,這裏給我的感覺,實在是久違了。大家除了文藝交流,更多都是在談生活。」開業三個月,咖啡店仍未能收支平衡,Keith卻抱樂觀的態度,「Alex的手藝吸引到區外的捧場客,Maker Space愈來愈為人所認識,若然慢慢做到更多工藝品和展覽,前路是有希望的。」

接下來,Common Room & Co 將再度從小區模式思維出發,與同處大南街的「車縫實驗室」女工、其他文創店合辦「社區學院」,讓每家店舖都打開門口與人交流,等待大家拿起工具創作、甚至設計產品,刻下Made in Hong Kong的印記,回應上世紀製造業的黃金歲月。Keith說有意開食肆的租客曾看中這個舖位,但業主欣賞Maker Space結合咖啡店的理念,便以相宜的租金出租給他。

二樓的「卡式復興」展覽,重溫卡式帶年代的設計與昔日香港的音樂產業。(Common Room & Co facebook專頁)

喜歡街坊情懷 以新媒體重現香港製造

Keith始終相信,社區空間若能結合咖啡、書刊、創作機器與工具,就能在鬧市中讓人安靜下來,創造出種種可能性。思緒如此有條不紊,也許與他是位新媒體藝術家有關。事實上,早於他動手開辦咖啡店以前,Keith曾於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教書,也被《透視雜誌》評選為全球40位40歲以下創作人之一。回想起數年前,他也曾在觀塘工廈開辦香港第一家Maker Space,開創空間予人方便,補充硬件上的不足,鼓勵創作;然而,位處工廈始終有點「離地」,適逢業主打算由三萬加租到六萬,而觀塘工廈不少大單位都被用來做高消費食肆或純商業用途,於是便頭也不回離開舊地,一跑就跑到大南街地舖去。

重建輾過深水埗,強調藝術品味的文創區,會否成為投資者的目標?(龔嘉盛攝)

結語:以關懷回應將面目全非的舊區
據扶貧委員會數字顯示,深水埗多年來都是全港貧窮人口最高的地區。重建輾過深水埗,迎來新樓盤與酒店,尚未完全奪去她豐富的生活網絡,價廉多元的街市排檔、稍為便宜的唐樓出租樓房,讓她仍能為基層在樓價高、大財團主導消費下留有一息尚存的空間。
每天早上,推土機駛進深水埗南邊,海壇街與通州街成為大型地盤,舊區將築起更多大型屋苑與商場,城市漸漸等候士紳化來臨。強調藝術品味的文創區,也許將成為投資者的目標;太子段大南街漸漸開滿的新派酒吧與高消費食肆,也許亦將慢慢延伸至深水埗。Rex說過,如果你不加點value落去,這個地方將會消失得更快。僅望落戶舊區的文創者,記起自己從零開始、一路走來的往事;記起努力不要讓香港成為單一城市、要有多元選擇的使命;記起相信要連結人們、推動社區經濟、鼓勵眾人創作的初衷。城市匆匆轉變,惟以關懷回應將發展得面目全非的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