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登山人口眾多,每年都有新手加入登山行列,后防疫时期,登山亲近大自然成为热门活动。然而,登山穿着是有学问的,正确着装,才能在享受登山乐趣的同时,保障登山的安全。

防疫解封后,登山健行成为民眾热门活动选项,台湾夏季高温湿热,但高海拔山区即使夏季气温也低,登山应该如何穿着?有26年登山经验的台东大学体育系讲师李潜龙表示,登山穿着的大原则是不让身体因自然环境及天候出状况,比如天热时晒伤中暑、天雨低温时淋湿失温,尤其要慎防失温,考量登山的「风寒效应」及「水寒效应」,登山穿着第一要能维持身体乾燥,第二要能留住体热,依循「3层穿法」原则,即可轻松搞定登山穿着。

李潜龙说,简单说,「风寒效应」就是风吹身体把体热带走,造成体温下降;「水寒效应」则是身体湿掉后,体热流失的速度会比身体乾燥时快非常多,也就是身体将快速失温。气温高时这两种效应不致威胁生命,但若在身处低温的山区环境,无法排湿,体热很快会被带走,造成失温。

从野外维生的「333原则」─人不能处于失温状态超过3小时、不能缺水超过3天、不能没有食物超用3周,即可了解,在野外最快夺走生命的就是失温这件事,当天候恶劣、身上的衣物都湿掉,无法靠太阳晒乾,只能靠自己的体热蒸乾,就面临失温的危险,这就是为什么登山衣着必须能够维持身体乾爽及保暖的原因,也是「3层穿法」要达到的目的。

登山的「三层穿法」,由内层至外分别为乾燥层、保暖层、保护层。(图片来源:陈弘璋)
登山的「三层穿法」,由内层至外分别为乾燥层、保暖层、保护层。(图片来源:陈弘璋)

3层穿法是指把身上的衣物由内至外分成3层,各具乾燥、保暖及保护的不同功能:

1.乾燥层(内层):最贴近皮肤的衣服,目的是尽可能保持身体乾燥,适合的衣着为能迅速吸汗排汗的衣服,也就是俗称的排汗衣,材质多为人造纤维,利用特殊的织法让布料具备吸湿(汗水)及快乾的功用。排汗效果说白了就是衣服乾的速度,越快对身体越好,否则低温环境身体潮湿会让人觉得冷,身体乾燥才有保暖的可能。

2.保暖层(中层):人是恒温动物,会不断发出体热,保暖层的功用就是藉由衣物空气层留住自己的体热,达到保暖的目的,适合的材质有羊毛、羽绒、刷毛、化纤等。市面上有所谓的「发热衣」,顾名思义以为衣服本身会发热,但没有衣服自己会发热,穿发热衣觉得保暖,是因为它的设计、厚度及织法,能够抓住身体发出来的体热,而不是衣服本身发热。

3.保护层(外层):遇雨如果最外层没有挡雨的装备,第1层及第2层衣服全都会湿掉,带来失温的危险,因此保护层的功用就是防水,防止衣服湿掉造成身体失温,防水衣物也能防风,传统雨衣防水性高但不透气,往往外面大雨,身体里面也汗如雨下,随着纺织科技发展,保护层衣物已有多种防水透气材质可选择,提高穿着的舒适度。

李潜龙说,「3层」是概念及原则,代表穿着的层次,不表示只穿「3件」衣服,天凉时乾燥层可以在长袖排汗衣外加一件短袖排汗,像是棒球装,方便沿途自由调整;遇低温时保暖层也可能不只一件,视环境及个人需求有不同组合搭配成洋葱式穿法。三层穿法爬郊山或攀登高山都适用,夏天爬郊山通常用不到保暖层,只需穿着乾燥层并携带保护层衣物。但攀登高度较高的山,就要依照山上气温变化准备适当的保暖衣物。

登山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依臺湾地形,海拔高度每上升1,000公尺,温度下降摄氏6℃,台北市最高的七星山海拔1,120公尺,山顶的温度就比平地低6℃多,夏天爬到七星山顶,凉爽,但冬天爬七星山就一定做足保暖工作。再已经成为大眾化热门路线的玉山来说,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气温比平地低24度,夏天平地34℃,热到大家只想待在冷气房内,但玉山山顶只有10℃,因此即使夏天攀登高山,也要对山上的气温变化有概念,才能合宜的准备登山穿着。

李潜龙说,在高海拔山区活动时,也要用3层穿法的概念保护头部及脚部,让全身充分保暖。头部可先戴一层薄的魔术头巾,再戴上毛帽,再加遮阳帽。脚部建议先穿薄的排汗袜,再穿羊毛袜,再穿上登山鞋。

正确的登山穿着,不只让登山过程舒适,更是为了保障登山时的安全,登山衣着强调机能性,有特别的布料及织法,入门者选购登山衣着可多询问店家及学会看衣物标籤。

棉质衣物舒适又吸水,但吸水的特性在户外反成致命缺点,登山达人、台北市立双溪国小教师曾建勋表示,因为棉湿掉后不易乾,当天候恶劣、「水寒效应」会一点一滴的把体热带走,造成失温,在登山界,棉布有「death clothes(死亡布料)」之称,不穿棉质衣物是保障登山安全基本底线。不少人喜欢穿耐磨耐脏的牛仔裤爬山,殊不知牛仔裤是登山大NG衣物,第1个原因就是牛仔裤材质为棉,没有速乾的性能,第2个原因是牛仔裤透气性太差,第3个原因是牛仔裤不适合做跨越攀登的动作,因此完全不能穿去爬山。不只牛仔裤,包括最贴身的内衣裤及袜子,都不宜是棉质。

登山一定要穿着适合的衣物,不可穿牛仔裤等棉质衣物。(图片来源:陈弘璋)
登山一定要穿着适合的衣物,不可穿牛仔裤等棉质衣物。(图片来源:陈弘璋)

曾建勋说,除了棉质衣物,大衣型雨衣及斗篷型雨衣,也是登山NG衣物。

台湾山区天气多变,登山一定要携带雨衣,适合的款式为上衣跟雨裤分开的两截式雨衣,大衣式雨衣及斗篷式(小飞侠)雨衣跟跟棉质衣物一样,登山不宜,因为前面有拉炼的大衣型雨衣通常长度只及膝,无法保护全身,斗篷式雨衣则是走在棱线上时,风雨很容易从雨衣底下灌进去,风大时甚至还会把雨衣掀起来,不但无法发挥防雨的效果,这两种雨衣在爬坡时都会妨碍行动,踩到可能跘倒、摔倒,发生危险。曾建勋指出,「最重要的是,台湾的山较陡、落差大,两截式雨衣才能在所有的状况下,提供登山者最全面的防水保护。」

曾建勋建议,爬山最好穿登山鞋,保护脚踝也有防水功能。此外,袖套、绑腿、登山杖都是登山好用的辅助品,天热爬山可穿短袖排汗衣搭配袖套,防晒防蚊防草木割伤,在有树荫处休息时可拉下袖套凉快一下,上路后重新拉高,记得袖套也要选购排汗材质。

绑腿自小腿包覆至鞋口,天雨时能防止雨水流内鞋内弄湿袜子及脚,不下雨可以防止碎石及枯枝等东西掉进鞋内造成行走不适,或是会吸血的蚂蝗爬到脚上。行走泥泞处时,绑腿也可以防止裤脚沾上泥水回家后难以清洗,以及增加鞋子的防水效果。

登山杖则可帮分担身体重量,减轻双脚的负担,因此有人说登山杖是登山者的第3只脚、第4只脚(看用1支还是2支登山杖),上坡时省力、下坡时减轻膝盖的衝击,协助身体在行进间保持平衡、维持稳定。使用登山杖的重点,在于不同手同脚,就是左手配合右脚、右手配合左脚,达到用手帮脚前进的目的,上坡或平路时杖尖落在脚后跟,藉由手推就能帮助身体前进,达到节省体力的效用。使用登山杖必须视地形调整登山杖长度,上坡时登山杖长度须缩短些,下坡时登山杖长度则需调长,用起来才顺手,也能真正发挥功用。

文章来源:※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登山 #身体 #雨衣 #衣物 #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