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治理黄河水患的?

尤其是黄河的泥沙沉积导致的决堤,难道除了不断加高堤坝就没有办法了吗?
关注者
36
被浏览
46,648

9 个回答

补充一下楼上,还有西汉的贾让,应诏上书写了我国最早的、比较全面的治河文献——《治河策》,由于它包含三种治河方策,后也称为“贾让三策”。

上策是人工改道。他认为黄河没有修筑大堤前,河水虽然漫流,但是河道宽阔,“左右游荡,宽缓而不迫”。春秋中期,开始筑堤时,堤距宽大则河水通畅,后来河道狭窄、堤线弯曲,发生洪水时泄流不畅,则常决口为患,所以贾让将人工改道立为上策。

中策是分流。上策能使黄河“宽缓而不迫”,分流后,被分走的洪水走分洪道,余下的洪水走原洪道,也算是“宽缓而不迫”。

下策是加高增厚原有堤防。原来的堤防堤距过于狭窄,且堤线弯曲多变,再这样的基础上,无论怎么加高增厚,洪水下泄不畅的问题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是为下策。

图一,黄河2000多年来的下游河道变动。

如图一,中华民族有记录以来,黄河5000多年以来下游河道在华北平原不停变动,大禹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为了治理黄河费尽心力。直到今天,黄河下游仍有严重缺水,雨季洪灾,旱季严重干旱,河流改道,地上悬河,没有航运功能等的诸多问题。

有没有什么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黄河下游水患呢?

科技发展到今天,尤其太阳能光伏发电,抽水储能技术的出现,让中国人有了解决黄河水患能力。

从长江三峡水库,汉江/淮河上游调来500亿吨的黄河下游,利用这些水资源灌溉,航运,让旱涝不再发生,并冲刷河道解决悬河围海造陆。

首先,将黄河改道回到西汉时期,如图一,黄河将在天津附近入海。每年入海流量超过300亿吨。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将东营和曹妃甸之间的海域通过黄河的泥沙变为陆地。

然后,南水北调中线调来500亿吨,也会在今天黄河河道,明清故道进入大海,同样有填海功能。


南水北调扩容,首先要从长江调水350亿吨,从嘉陵江调水100亿吨。加上汉江原有500亿吨。总共水资源有950亿吨,是黄河流量的两倍。

图二,三峡水库年调水350亿吨到汉江下游,丹江口水库


图三 三峡水库调水350亿吨水力高程图


调来长江水还要对丹江口水库,汉江上中游水库扩容。利用抽水储能同样能做到低成本。

并通过在浪河,丹江,安康水库,堵河四个地方建立全混流的抽水储能电站,这些电站完全可以通过抽水储能实现投资成本回收不需要调水水费分担。这四个储能水电站为调水提供超过330亿立方的库容,并一年倒腾至少1.5次,相当整个汉江流域的水资源都可存储起来。雨季将汉江洪水存起来,旱季将这些水调到黄河下游。

其中浪河增加80亿立方米库容以上,水深70米,最高水面海拔230米。

其中丹江增加120亿立方米库容以上,水深40米,最高水面海拔200米。

其中安康水库增加50亿立方米库容以上,水深50米,最高水面海拔380米。

其中堵河增加80亿立方米库容以上,水深100米,最高水面海拔280米。


图四,采用抽水储能的方式减少建水库淹没城市,乡村等人员密集的地区,从而降低了拆迁费用,降低了扩容成本。抽水储能还能解决能源问题。


图五,浪河和丹江扩容的水库每年至少倒腾2次,将雨季的洪水存起来。雨季不需要给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调水。存起来的水留给旱季使用。


图六 丹江抽水储能电站,淹没的地区都没有乡镇或城市。

图七 堵河抽水储能电站,利用卫星地图看同样没有淹没到乡镇或城市,拆迁成本可以为零。


图八 安康水库扩容,主要用于汉江上游洪峰的削峰,紫阳抽水储能电站在海拔330米 有一个巨大的涵洞,用于洪水通过,直接进入安康水库,利用安康水库现有30亿吨库容调节洪水。

(小技术员自媒体写作,个人兴趣,不作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