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考科設計影響深、學問大-風傳媒

點教育》考科設計影響深、學問大

2020-04-27 05:50

? 人氣

年臺灣的大學入學考科大幅減少,其必然的後果是:大學生的程度逐年下降,讀書的風氣低落,習於並傾向避重就輕。(資料照,顏麟宇攝)

年臺灣的大學入學考科大幅減少,其必然的後果是:大學生的程度逐年下降,讀書的風氣低落,習於並傾向避重就輕。(資料照,顏麟宇攝)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招聯會)於2018年底作了個決定,2019學年後大學學系的甄選「至多參採」學科能力測驗五科中的四科,說是為了「減輕考生負擔」。但未料當即造成2019年申請入學篩選的困難,受到考生及家長的極大責難。招聯會該項決定原是受制於教育部的壓力,想要討好若干家長團體,但效果卻適得其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一決定影響極其深遠。大學各校系的招生策略於是改變了,舉例而言:臺大的多數醫學有關學系選擇不參採社會科;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與慈濟大學醫學系,不參採國文科;臺大人類、地理、數學、經濟、公衛等多個學系,也都排除了國文科。為因應這一限制,政大傳播學院為了能招到理科較強人才,只得採取分組方式——其中九成名額採計國、英、數及社會科,一成名額採計國、英、數及自然科。

據招聯會公布簡章,2019學年共一九六三個系組參與申請入學招生,大多數都採計三科至四科;進一步分析,國、英、數仍為最主要科目,最多被移除科目是社會科,其次自然科。到2020年,許多「後段」大學為「求生存」甚至只參採一科,其景況更是慘不忍睹。

後遺症很大。當年「學科能力測驗」設計五科都需要考的主要理由是重視高中的通識教育。高級中等教育原以「培養五育均衡發展之優質公民為宗旨。」記得十幾年前,教育部曾強力要求高一、高二課程不分組;曾幾何時,現在則利用限制考科的手段強迫提前分組!可以肯定,未來的高中生或偏廢文科,或偏廢理科,甚或偏廢基礎科(國文、英文或數學),如此能培養「優質公民」嗎?招聯會為「減輕考生壓力」,卻造成「弱化學生素質」的後果,罪莫大焉!

20170120-大學學測於20日登場,監考人員正在發放試卷。(顏麟宇攝)
大學學測中,申請入學篩選的制度從採計五科分數,演變到只採計四科,表面上看來是減輕學生壓力,卻也連帶改變大學端的招生規則,衍生出不少問題。(資料照,顏麟宇攝)

且簡單回顧考科改革的歷史。以前大學聯合招生委員會舉辦的「大學聯考」分甲、乙、丙三組;三組共同考科是國文、英文、數學(區分理科與文科)及三民主義,甲組增考物理及化學,乙組增考歷史與地理,丙組增考化學與生物;每組都是六科。

本來醫科(後來才改稱醫學系)屬甲組,是該組最熱門的科系,但到1964年,醫科面臨挑戰,為保持其「龍頭」地位改屬丙組。於是,之後二十年所收的學生缺乏物理科的背景,對後來臺灣基礎醫學方面的研究水準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後來乙組分出丁組來,考科不變,在此不贅。到1984年,四組又重組為四個類組,醫學有關學系改屬第三類組,於是加考物理;農學有關學系屬第四類組,考科不變。

當年大學聯考雖為一般詬病為「一試定終身」,但無可諱言的,它維持了臺灣的大學生一定的水準,對後來相當長一段時期經濟快速發展與社會巨大變遷有重大貢獻。

1992年,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提出《大學入學制度改革方案》,其中關於「改良式聯招」的設計是分兩階段考試,第一階段必考「學科能力測驗」包括國文、英文、數學、自然及社會五科;第二階段的「指定科目考試」則為自國文、英文、數學甲(自然組)、數學乙(社會組)、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物理、化學、生物共十科。不同於舊時聯考,考生可依各自的狀況或專長選擇部分或全科考試,各校系則自行決定採計的考科。可惜後來該方案的「指定科目考試」不受重視而逐漸式微,而由於申請入學名額過高,「學科能力測驗」竟喧賓奪主,乃釀成今日的亂象。

讓我們再來看看他山之石。美國的大學入學測驗主要有兩種:東西兩岸比較多採用「學術能力測驗」(SAT),中西部、洛基山脈地區和美國南部較多採用「美國大學測驗」(ACT Test)。SAT分為兩部分:推理測驗(SAT Reasoning Test)和學科測驗(SAT Subject Test)。推理測驗有三個單元:寫作、數學與批判性閱讀;學科測驗則有五部分:英文、歷史、數學、科學及語言。ACT Test包括英語、數學、閱讀理解(社會科學)、科學(自然科學)四大部分及可選的「寫作」。

中國大陸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簡稱高考),大部分地區仍採用「3+X」模式,即必考語文(中文)、數學和外語三科,此外文史類考生選考「文科綜合」(包括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理工類考生選考「理科綜合」(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科目考試。

2017年「高考」在上海市、浙江省實施試點改革(自2014年入學高一生啟動,翌年又擴及其他幾個省市),考科改為「3+3」,即在必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科之外,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技術(僅限浙江)中選考三門。這一改革的要點是重視「文理不分科」。但想得太美,很快就發現選考「物理」的考生數量大幅下跌,可能的後果嚴重。

於是大陸教育部於2019年4月緊急決定:第三批高考綜合改革的八個試點省市(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改採「3+1+2」模式,從2021年起實行(自2018年入學高一生啟動)。所謂「3+1+2」是指語文、數學、外語三科為必考,另外要在物理、歷史兩科中選考一科,再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四科中選兩科。這一新的模式凸顯了物理及歷史兩科分別在「理組」與「文組」的核心地位,有相當高明的見地。

20170120-大學學測於20日登場,監考人員正在發放試卷。(顏麟宇攝)
相較於台灣學科能力測驗的亂象,或許我們可以參照他國的做法,反思高教的設計與意義。(資料照,顏麟宇攝)

看過美國及中國大陸的考科設計,不由得不感慨!美中兩地的國情不同,考科設計的理念雖大異,但各有可供借鑑之處。美國重視「文理不分組」,重視閱讀與寫作,重視歷史;中國大陸重視語文及數學(佔分較高),重視歷史與物理。相形之下,我們大學招聯會「學科能力測驗至多參採五科中的四科」的決定,考量的只是技術面,沒有理論基礎,也不顧教育後果。

「考試領導教學」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不考就不教不學。近年臺灣的大學入學考科大幅減少,其必然的後果是:大學生的程度逐年下降,讀書的風氣低落,習於並傾向避重就輕。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至多參採五科採四科」也未必減輕學生的壓力,他們照樣跑補習班。

於是,有錢又有眼光的家長紛紛暗中將子弟送到雙語學校去,俾便他們在高中畢業後前往境外升學!或者,直接送子弟到國外去當小留學生。這豈是當局者所樂見?任何改革,能不慎乎?

*作者為通識再現主筆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