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事件_百度百科

水门事件

美国政治丑闻事件
收藏
0有用+1
0
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称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潜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因丑闻而辞职的总统。有《惊天大阴谋》等影视作品与此相关。
“水门事件”一词,通过转喻,已经包含了尼克松政府成员进行的一系列秘密的、非法的活动。命名“水门事件”的后缀“门”已经成为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和非政治的丑闻的代名词。
中文名
水门事件
外文名
Watergate scandal
别    名
水门丑闻
发生时间
1972年6月17日
发生地点
水门大厦
结    果
尼克松辞职

主要起因

播报
编辑
因结束越战有功而连任的尼克松因此事垮台
水门大厦地处华盛顿特区西北区泼托马克河畔,由一家五星级饭店、一座高级办公楼和两座豪华公寓楼组成。大厦正门入口处,有一个人工小型瀑布飞流直下,水花飘舞飞扬,使整个建筑群有了水门的美称。 [1]
1972年6月17日晚上,美国民主党总部的一位工作人员离开水门大厦后,偶然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办公室,他惊异地发现,已经熄了灯的办公室里有几条光柱在晃动。同事们都已经走了,那么是谁又进了办公室,不开灯,却打着手电筒到处乱照?他马上回到水门大厦,把疑点告诉了保安人员。保安人员立即搜查了有关的房间,抓到五个戴着医用外科手套、形迹可疑的男子,其中一人名字叫詹姆斯·麦科德,自称是前中央情报局雇员。其实,他是尼克松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负责安全工作的首席顾问,奉命到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设备。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事件。
尼克松的竞选对手乔治·麦戈文
8月29日,尼克松向全国公众保证:“在我的指导下,总统顾问迪安先生已在全面调查所有线索。我可以明确地说,调查表明,白宫班子中,本届政府中,受雇人员中,没有人卷入这一荒唐事件。” [2]
一系列的活动,特别是总统的表演,暂时欺骗了公众。大选结果,尼克松以少有的压倒性优势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乔治·麦戈文,获得连任。正当尼克松和助手们弹冠相庆、得意忘形的时候,一封又一封匿名信寄到法院,密告水门事件还有隐情
民主党占优势的国会,决定成立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对总统竞选活动进行彻底调查。果然,1973年3月23日,麦科德在法庭上将白宫法律顾问迪安暴露了出来。尼克松决定弃车保帅,让迪安当替罪羊。
迪安可不是任人宰割的角色,他不甘心束手就擒。在得知他的罪行可判四十年徒刑时,他主动向检察官做了三小时的交待和揭露,想将功赎罪,换取赦免。

事态发展

播报
编辑
为了挽回局面,尼克松再次发表声明,表示事先不知道水门事件,事后也没有任何阻挠调查的行为,并为窃听活动辩护,说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安全,是合法的、必要的,从罗斯福总统时开始,每一个总统都这么干。他企图再次利用美国人民对他的信任来蒙混过关。
水门丑闻曝光后的尼克松接受采访
不幸的是,一枚更大的定时炸弹爆炸了。水门事件委员会掌握了一个新的情况:尼克松从1971年年初起,为了记录与手下的谈话和电话内容,下令在白宫办公室里安装窃听系统。委员会要求尼克松交出有关的录音带和文件资料。尼克松以行政特权为理由拒绝交出,并将事情闹到上诉法院。不料,在经过三星期的考虑后,多数法官认为总统也要受法律的约束,必须交出录音带和文件资料。
尼克松恼羞成怒,下令免去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的职务。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美国各电视网立即中断正常节目,向美国公众报告这一爆炸性新闻。公众的反应就像火山开始喷发,抗议电报像雪片一样铺天盖地,舆论将尼克松与希特勒相提并论。连宗教界和原先支持尼克松的出版物,都愤怒地指责尼克松。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则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整个美国像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愤。在民意的推动下,众议院决定对总统进行弹劾。 尼克松决心顽抗到底,他一面销毁录音带上对他不利的内容,一面继续强调行政特权,表示“遵循从华盛顿约翰逊历届总统所遵循与捍卫的先例,决不做任何削弱美国总统职位的事情”。他交出的电话记录千疮百孔,大量重要的内容被诸如听不见、无情报价值等字眼代替。尼克松的行为进一步激怒了公众,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裁决尼克松必须交出有关的录音带。

事件经过

播报
编辑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20多年后,专家考证,幕后策划是白宫律师迪安) [3]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民主党全国总部当时所在地水门大厦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
1973年10月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对总统尼克松的调查进入关键时刻,前者要求尼克松交出与水门事件有关的证据。
20日,周六晚。尼克松下令,要求司法部长理查德森罢免考克斯的职务。但理查德森拒绝了总统的要求。随即辞职。司法部副部长拉克尔·肖斯接任司法部长后,也因拒绝罢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后司法部的三号人物博克成为司法部代理部长,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面对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招来国民严重指责。
1973年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尼克松于8月8日11点35分致信国务卿基辛格宣布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导致辞职

播报
编辑
鲍勃·伍德沃德(左)和卡尔·伯恩斯坦
从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总部开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辞职,《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的内幕消息揭露了白宫与水门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最终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
在水门事件的大部分案情被揭露之后,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于1974年和1976年先后出版了两本关于水门事件内幕的书《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又译《惊天大阴谋》)和《最后的日子》(The Final Days),两位记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采访、报道以及挖掘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

事件真相

播报
编辑
美国华盛顿水门公寓
新任命的特别检察官在白宫被迫交出的录音带中找到了新证据,有一盘录音带上清楚地记录着水门事件发生后六天,尼克松指示他的助手,让中央情报局阻挠联邦调查局调查水门事件,这是尼克松掩盖事实真相的铁证。整个白宫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们一直相信总统的清白,一直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来保护总统,而总统却从一开始就掩盖真相,并欺骗他的顾问、公众、国会甚至自己的家庭达两年之久,每个人都感到被出卖了,就连共和党的一批参议员、众议员也建议他辞职,尼克松终于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事件结果

播报
编辑
1974年8月8日晚上,尼克松不得不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影视作品

播报
编辑
1977年,根据《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一书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惊天大阴谋》在第4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包括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艺术指导等在内的共计四项大奖。向两位记者提供情报的人,代号为深喉,在2005年5月31日揭晓,是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 [4]
1994年,电影《尼克松》(Nixon),奥利佛·史东导演的尼克松传记电影,描述了水门事件,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尼克松,琼·爱伦饰演尼克松夫人帕特·尼克松艾德·哈里斯饰演主导入侵事件的前CIA特务霍华·杭特,玛丽·史汀博格饰演尼克松的母亲。 [5]
1999年,电影《迪克》(Dick),由克斯汀·邓斯特与米歇尔·威廉丝饰演的两个高中女学生,在一次参观白宫校外教学的行程中,迷路而遇到尼克松总统(Dan Hedaya饰演),后来又参与了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威尔·法洛饰演)和卡尔·伯恩斯坦(Bruce McCulloch饰演)的揭发行动。 [6]
1994年,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也对水门事件进行了影射。 [7]
2008年,电影《对话尼克松》 (Frost/Nixon)以理察·尼克松与英国主持人戴维·弗罗斯特著名的访问为背景。
2017年,电影《马克·费尔特:扳倒白宫之人》(Mark Felt: The Man Who Brought Down the White House)以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代号“深喉”,向《华盛顿邮报》记者披露了对尼克松总统不利的线报,从而导致尼克松下台为故事背景。 [8]

事件解读

播报
编辑
在“水门事件”最紧张的时候,尼克松总统命令其司法部长理查森解雇不识大体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隶属于司法部),理查森不愿从命并请求辞职,副部长洛克肖斯同样不肯干。尼克松只好请司法部第三号人物鲍克解雇考克斯,鲍克犹豫再三勉强答应。于是一夜之间,白宫宣布解除理查森和洛克肖斯的职务,任命鲍克出任代理司法部长。鲍克随即签署命令,解雇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并查封特别检察官办公室,扣押全部调查文件。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称为星期六之夜大屠杀,引发了严重的宪政危机,是最终导致尼克松下台的直接原因。
在这场辞职风波中,司法部长理查森宁肯丢官去职,也不肯解雇特别检察官,体现了美国政府中的官员坚强的原则性和良好的法治观念。理查森的决定与美国宪政体制中的制衡和监督机制有直接关系。美国政府行政部门的重要官员,虽由总统提名,但必须经过参议院批准。在审批过程中,参议院可以要求被提名的官员作出某种承诺,作为批准任命的条件。这样一来,国会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行政官员的人事任命权,政府高官若想官运亨通,不仅要听命于总统,同时也要顾及国会的态度。原来,理查森也是在水门事件中被任命为司法部长的。在国会举行的任命听证会上,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特意要求理查森承诺不非法干涉特别检察官的决定和行动。如果理查森言而无信,随意撤换特别检察官,对他的个人信誉和未来的政治前途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实际上,理查森的行为后来得到了回报。水门案后,福特总统于1975年重新启用理查森,他先后出任商务部长和驻英大使等要职,得到了极高的声望。相形之下,1987年里根总统提名时任联邦上诉法院法官的鲍克出任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时,遭到了参议院的无情否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在水门事件中的不光彩表现。
道德上要求官员坚持原则固然非常重要,但只有制度性的监督和保障,使耿直守法之士善终,令趋炎附势之徒失意,才能真正在各级官吏中形成坚持原则、奉公守法的操守和风气。 横向的权力监督模式,正是这样的制度安排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