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百科/掃完墓別急著走!剝蛋殼習俗帶來好運 | 保庇網 | NOWnews今日新聞

習俗百科/掃完墓別急著走!剝蛋殼習俗帶來好運

清明˙節剝蛋殼習俗。(圖/翻攝自陳亭妃粉專)
清明˙節剝蛋殼習俗。(圖/翻攝自陳亭妃粉專)

黃彥昇

清明連假即將到來,下週四(4/2)至下週日(4/5)為返鄉掃墓高峰期。清明節有許多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尤其是到墓地掃墓的家庭,從供品的準備到儀式結束為止,都有許多須遵守的習俗。掃墓的供品中,都會有煮熟的雞蛋,或是將煮熟的雞蛋染上吉祥色的紅蛋,有個習俗是,待掃墓整個流程都結束後,離開前,大家可以在墳墓旁將蛋殼打碎,並將蛋殼撒在墓上,再一起將水煮蛋吃下肚。這樣的動作象徵「脫殼」或「蟬蛻」,代表家族的新陳代謝和送舊迎新,由家中長輩將水煮蛋交給晚輩吃,則是代表家族中的世代相傳,並期許祖先能庇佑後代發展順遂,迎來好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清明˙節剝蛋殼習俗。(圖/翻攝自陳亭妃粉專)
清明˙節剝蛋殼習俗。(圖/翻攝自陳亭妃粉專)
除了剝蛋殼的習俗外,還有「揖墓粿」習俗,但隨著社會結構轉型、經濟能力普遍提升等因素,「揖墓粿」已越來越少見。過去台灣社會以農立國,仰賴牛隻幫忙農耕,許多貧苦人家的孩童靠著幫忙牧牛賺取微薄工資,分攤家中經濟重擔。牧牛的孩童們常將牛隻帶至郊野的墓地放牛吃草,也因此牛隻常會踐踏、踩壞他人的墓地。

清明節時,掃墓人家祭祀完後燃放鞭炮,牧童們聽到鞭炮聲就會跑到墓地,等待墓主分發草仔粿等供品,因此稱為「揖墓粿」;若供品、草仔粿不夠分發,墓主就改分零錢。「揖墓粿」習俗的用意,除了憐憫貧窮的孩童外,也是希望可以「賄賂」這些牧童,請他們管好自己牛隻,不讓牛隻破壞自家的墓地。雖然現在已經非常少看見「揖墓粿」的習俗,但還是有人會在清明節發放紅包幫助需要幫助的家庭、小孩。(編輯:連宜方)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