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史话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招牌史话

招牌
招牌,如今的功能就是进行视觉信息传达。在我国,招牌的这种视觉信息传达功能最初是以标记的形式出现:标记的式样开始很简单,一般是把制造者或各种官工的印记刻在产品上。汉代较流行悬物招牌。唐宋时代盛行用灯笼、旗帜作招牌。
中文名
招牌史话
最初形式
最初是以标记的形式出现
汉    代
较流行悬物招牌
唐宋时代
盛行用灯笼、旗帜作招牌

简介

播报
编辑
招牌(现代人称为标识),其功能就是进行视觉信息传达。历史学家认为,大众视觉信息传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万-1万年间的洞穴壁画。如法国Lascaux洞穴中作于旧石器时代的壁画。在我国,招牌的这种视觉信息传达功能最初是以标记的形式出现:标记的式样开始很简单,一般是把制造者或各种官工的印记刻在产品上。如在西周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封建领主产品的标志和各种官工的印记。在山东寿光县出土的西周“己候”虎钟,铭文刻有“己候作宝钟”五字。称作“良季鼎”的铭文上有“良季作宝鼎”字样。从春秋战国出土的文物中,现有不少民间手业者制造的陶器、漆器以及涓绣等产品上面,都刻印有“某记”造的字样。如果上述刻印着文字标记产品,有一小部分拿到市场作为商品交换,那么这些文字标记自然就成为具有商标和招牌的作用了。

详细信息

播报
编辑
悬帜出现在战国时期,这是春秋以来坐贾出现以后所采用的一种招牌形式。悬帜,起着招引顾客的作用。
招牌史话的概述图(1)
战国末年的韩非子在《外储说右》有一段记载:“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其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后来其他行业也采用悬帜招牌,如闹市中的茶馆,高悬一面写有“茶”字的旗帜。
汉代较流行悬物招牌。它是在店铺前悬挂与经营范围有关的物品或习惯性标志。如经营扫帚的店铺,在门前悬挂一把扫帚作标记;卖灯笼的铺子则在门口挂上一个灯笼;卖酒的店铺在门口悬挂一面酒旗或垒个“当垆”;卖药的悬挂葫芦在药铺上空。《史记.司马如列传》中记载:“相如置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垆。”东汉诗人辛延年亦有“得姬年十五,春日当独垆”的诗句。据认为,这是在酒店门前垒土为垆,安放酒瓮,卖酒的坐在垆边,称为“当垆”垆是卖酒标志。据《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中记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悬壶”,就是用葫芦作为药铺的标志,高高地悬挂在市场的街头(肆头)或药铺的上空。
招牌史话的概述图(2)
唐宋时代盛行用灯笼、旗帜作招牌。灯笼上一般用文字表明其商号和营业性质;如“风云客店”、“好来香茶馆”、“临江饭庄”等。旗帜以酒旗为多,用文字或图案绣于长条青色布上缀以白边,悬于店外,招引过客。唐人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便是极好放亮十分引人注目。灯笼招牌相传起自五代,唐宋开始盛行。南宋时吴自牧撰写的《梦梁录》中记道:“酒肆门前排设杈子及桅子灯,盖因五代敦高祖游幸汴京,茶楼酒肆,俱如此装饰,故至今店家仿效俗也。”而且各行业的灯笼造型也略有区别,如酒楼悬挂的灯笼形如酒瓮,药店挂的灯笼状如葫芦,都是为了便以识别,直至我国解放前的长春、沈阳等地,许多饭馆还都以灯笼为广告招牌,并把灯笼的数目及颜色作为广告信息的要素。灯笼数目的多少是代表饭店的等级(如普通饭店、或可承办宴席的饭店);而颜色的不同则是代表饭店经营内容的差别(如北京菜、上海菜、四川菜等)。人们到饭店吃饭,都是四处看灯笼,寻找自己合意的饭店。
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招牌发展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作为一种视觉信息传达设施,招牌发展演变出了路牌、灯箱、广告牌、楼层索引牌、指示牌等等。其形式和材料的运用也更具现代感,并朝着光电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