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投資@iM網欄】對沖基金指數的偏差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iMoney智富 - 名人薈萃 - D210319

【正視投資@iM網欄】對沖基金指數的偏差

名人薈萃

發布時間: 2021/03/19 19:23

最後更新: 2021/03/19 19:29

分享:

分享:

 

上期講到對沖基金的利弊,雖然對沖基金的確有分散投資組合風險及相應潛在回報等可取之處,但其入場門檻一般較高,投資者需要有一定的投資知識及分析能力,去選取合適的對沖基金。

 

讀者可能已經留意到,市場或會以個別對沖基金指數作為指標,去比較對沖基金與其他資產的整體表現。常見的股票指數如美國標普500指數,往往是在一籃子股票當中,按照不同股票佔指數的比重(通常以市值加權或價格加權),計算出來的一個綜合數值。一般大型指數都會涵蓋大部份較具代表性及市值較大的上市公司,然而鑒於對沖基金指數具有一定特殊性或存在以下幾項偏差,以致其代表性往往成疑。

 

首先,對沖基金的存活周期通常較短。由於對沖基金的回報波幅較大,若表現欠佳或會出現大額贖回甚至清盤結束的情況,因此對沖基金指數的成份基金可能較常出現變動,將已結束的對沖基金剔除在外,以致出現「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情況,亦即是只有仍然存在的對沖基金方被納入指數之內,而已結束或已清盤的則排除在外,令指數未能完全反映對沖基金的整體真實表現。

 

此外,由於對沖基金經理會否及何時上報基金表現,並將其表現反映在指數之內,均屬自由決定,沒有任何強制責任,因此也有機會在基金發行一段時間後,待基金表現較為突出時,基金經理才選擇公布表現並將其納入對沖指數來計算,這稱為「回填偏差」(backfill bias)。

 

除此以外,對沖基金亦可選擇完全不向公眾公布基金表現,去吸引市場及投資者注意,是為「發表偏差」(reporting bias);而不少獲對沖基金投資的資產流動性均偏低,難有公開或即時的買賣價格及估值,基金在計算淨值時如涵蓋該等資產,則會使基金表現較為「好看」,以及令基金波動性降低,這亦會造成一定的偏誤,被稱為「平滑偏差」(smoothing bias)。

 

以上的偏差或會令對沖指數的客觀性及可比性大打折扣,讓投資者認為對沖基金的透明度較低。讀者在研究對沖基金指數時,需要格外留意。

 

本文所提供的資訊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

 

風險披露 本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之用,並不借此引導任何人投資或構成任何投資的要約。投資涉及風險,投資產品價格可升亦可跌,甚至會成為毫無價值。投資產品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虧損。投資於非本土貨幣結算的產品或會受到匯率波動的影響,可能導致本金出現虧損。任何投資產品的過去表現並不一定可作為將來表現的指引。您應明白到認購、收購或購買非香港註冊之任何投資,其收益的收納及收取和其他行政事宜可能不受香港法律管轄。您應承擔一切有關於處理該等非香港法律管轄的投資的一切風險。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您應就本身的財務狀況及需要、投資目標及經驗,詳細考慮並決定該投資是否切合本身特定的投資需要及承受風險的能力。您應於進行交易或投資前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方可作出有關投資決定。

 

免責聲明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工銀亞洲」)不會對利用本文內的資料而構成直接或間接的任何損失負責。工銀亞洲並無就文中所載的任何資料、預測及/或意見的公平性、準確性、完整性、時限性或正確性作出任何明文或暗示的的保證、陳述、擔保或承諾。工銀亞洲亦不會就使用及/或依賴文中所載任何該等資料、預測及/或意見所引致之損失負上或承擔任何責任。而文中的預測及意見乃本文作者於本文刊發時的個人意見,可作修改而毋須另行通知。若派發或使用本文所刊載的資料違反任何司法管轄區或國家的法律或規例,則本文所刊載的資料不得為任何人或實體在該司法管轄區或國家派發或使用。

作者_戴正傑(Gilbert Tai)簡介:

現為工銀亞洲私人銀行部產品及投資顧問副總監,持有香港金融管理局證券等業務牌照和特許金融分析師、特許另類投資分析師及金融風險管理師資格, 在投資產品及財富管理界擁逾十年經驗。

更多正視投資@戴正傑(Gilbert Tai的文章請按此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網上專欄的內容請按此
即睇iMoney全新網站【 imoneymag.com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戴正傑(Gilbert Tai)

欄名 : 正視投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