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憲失言惹議》憂鬱症是因懦弱、不知足?精神科醫師:別再叫他們「想開一點」

日前吳宗憲在節目中表示「憂鬱症是因『不知足』」惹議。據健保署統計,107年全台共有40萬人因憂鬱症就醫。(圖片來源/PDPics@pixabay)

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日前在節目中表示「憂鬱症的原因都是這3個字,『不知足』。」此話一出引來不少網友及專業人士抨擊,時代力量立法委員王婉諭(小燈泡媽媽)更在臉書上回應表示,「對於身受憂鬱症之苦的人來說,這些話,很可能不但幫不了他們,拉不住他們,更像是推了一把,而有墜落的可能。」

據健保署統計,107年全台共有40萬人因憂鬱症就醫,世界衛生組織更估計,2030年憂鬱症會由2004年造成全球社會經濟負擔第3名的疾病,上升到第1名的疾病。許多演藝圈藝人都曾經或正在經歷憂鬱症,甚至因憂鬱症而自殺。台灣藝人謝怡芬Janet、曾之喬、網紅理科太太都曾承認自己患憂鬱症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白天不懂夜的黑,至少應有一些同理心,「希望『不知足』這說法不要再擴散下去,一個個污名、標籤、烙印、詛咒就是這樣貼上來的。」

究竟什麼原因會導致憂鬱症?一般人對憂鬱症最常有的迷思包括哪些?我們又該如何關心身邊罹患憂鬱症的親友呢?

有這5症狀持續2週,小心憂鬱症上門!

什麼是憂鬱症?

張家銘先解釋,憂鬱是正常的情緒,人遇到挫折、失落、不如意,難免會悶悶不樂,「多數人比較不能了解何謂正常的憂鬱、何謂異常的憂鬱,當然如果只是1、2天不開心不能算憂鬱,而是持續的不快樂、嚴重心情不好,通常是2週的時間都是這樣。」依照目前診斷憂鬱症的標準(DSM-5)共有9個症狀,「至少5個症狀以上,持續超過2週,且大部分的時間皆是如此,就要小心可能是得了憂鬱症。」這些症狀包括:

1.憂鬱情緒: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2.興趣與喜樂減少:提不起興趣
3.體重下降(或增加) ; 食慾下降 (或增加)
4.失眠(或嗜睡):難入睡或整天想睡
5.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思考動作變緩慢
6.疲累失去活力: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7.無價值感或罪惡感: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8.無法專注、無法決斷: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9.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

造成憂鬱症有哪些原因?

張家銘指出,造成憂鬱症的原因有「生理因素」(包括遺傳、大腦或其他身體狀況)及「環境因素」(包括壓力、生活事件),「憂鬱症很多因的,很難單純簡化是什麼狀況導致什麼結果,每個人體質不同、環境壓力也不一樣,即便是一個健康的人在一個很大壓力的狀況下也可能會生病,但有的人心臟本來就比較脆弱,環境有什麼改變也可能產生憂鬱。」

科學家研究憂鬱症成因,發現它是一個多重因素所導致的一種疾病,可能因素包括:

1.生物學因素:腦內生物傳導、內分泌、大腦構造

2.基因遺傳因素:高家族疾病史

3.心理社會因素:生活壓力、病前人格、早期失親、失落、無價值、學習來的無助感、錯誤認知

「有時憂鬱症跟許多重大的創傷、壓力、失落有關,因為這些嚴重的打擊而憂鬱。」張家銘指出,患者有時也沒有什麼事情發生,就莫名的憂鬱起來,有些婦女在產後有憂鬱症的發生,而有長期重大慢性疾病的,得憂鬱症機率也比一般人高。

醫:對憂鬱症的錯誤認知,恐延誤治療

那麼憂鬱症有哪些前兆,可以讓民眾提早發現甚至預防呢?

張家銘表示,每個人出現的症狀的早晚可能都不太一定,「有些人剛開始可能只是輕微的失眠和焦慮擔心,慢慢越來越不快樂和負面想法,很多憂鬱症的確都有一些外在的原因,不過有一些患者沒有外在原因也憂鬱起來、沒有什麼事情也會變得不快樂,民眾要多注意,可能像是一些甲狀腺問題、生理上其他問題,也許就要去做一些檢查。」

面對社會大眾對憂鬱症的一些不了解及迷思,張家銘提到包括認為憂鬱症就是胡思亂想、沒事找事、懦弱、不夠堅強等,「當大家對憂鬱症有錯誤的認知,或是明明有症狀卻不願意承認,好像承認了就是弱者,會讓許多憂鬱症不敢承認自己有憂鬱症或排斥接受治療,或是已接受治療的憂鬱症患者被迫中斷治療。」

張家銘強調,憂鬱症基本上就是一個疾病,需要治療以及更多理解支持,「不是跟他講一個『知足、往正面想、想開一點』就好了。就像你不會跟一個氣喘的人說『你去呼吸就好啦!』,也不會對一個失智症患者說『你去想清楚、去記得就好啦!』」

憂鬱症只能靠藥物治療?會不會有副作用?

問到臨床上治療憂鬱症,多數是否仍靠藥物?會不會有副作用?

張家銘表示,憂鬱症有輕有重,一般而言如果比較重度的憂鬱、持續時間久,甚至合併其他生理的症狀,藥物治療相當重要;「如果是比較輕微的憂鬱,就會先建議做一些心理治療或是改變生活型態、做運動,其實通常會有些改善,但如果都無法改善,可能還是要透過藥物。」

張家銘解釋,藥物當然有副作用,可以先跟醫師做討論,但現在的藥物其實效果都不錯、副作用也降低,持續治療還是很重要的,「也不太可能說現在吃、馬上就好然後就立刻停藥。」他也指出,心理治療也不完全都沒有副作用,也要看治療師本身的訓練、能力,對患者產生的效果。

問到該如何關心身邊憂鬱症的親友?

張家銘建議,首先還是要認識這個疾病,比較不會有過度的期待和假想,「其實患者需要的常常只是傾聽和陪伴、了解他的需要、給他適當的支持,適當的關心但也不要給他們造成過度的壓力。理解、關懷、傾聽、支持、陪伴、鼓勵就醫是最重要的。」

憂鬱症患者內心的想法,以及許多人對憂鬱症的錯誤觀念。(圖片來源/張家銘醫師提供

王婉諭也認為,人與人的溝通,從「同理」的角度出發才能達到比較好的狀態。張家銘提醒民眾,一旦發現自己陷入過久、過嚴重的情緒低潮或興趣缺乏,伴隨著許多的身心症狀、負面思考,可能就要懷疑自己是否得了憂鬱症。「網站上有簡單的自填量表(憂鬱症檢測),若是自我評量分數足夠嚴重,建議還是尋求專業上的協助。」

更多信傳媒報導
國泰人壽開第一槍禁員工出國 保險局要求保險公司「出國控管」
朝野共同支持「公衛師」入法》公衛師在防疫時能做什麼?為何立法這麼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