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孤味》看童年逆境經驗的療癒之路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20,490

從《孤味》看童年逆境經驗的療癒之路

近日票房最好的電影《孤味》中,失聯己久的父親突然離世,媽媽林秀英跟著3個女兒在處理有名無實的父親的喪禮時,阿青對著媽媽說出了這句話:「我不是阿爸,我們都知道我不是他,我沒有辦法為他做的那些錯事道歉,阿爸已經死了,妳現在要做的事情是放手。」

從《孤味》這部電影裡,看到劇中女兒角色們在這個家庭關係裡的童年,各自有著不能說出口的祕密與傷痛。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有過類似經驗,父母親將自己對配偶的不滿、怒氣投向子女,像是「你跟你爸一個樣子真是糟糕透了……」或「你不要跟你媽一樣說謊貪婪……」。這些話語不知不覺烙印在子女的脆弱心靈中,從父母的眼光中映照出扭曲的自己。

家是避風港還是戰場?

我們華人家庭的父母親,很容易把強烈的情緒直接丟給孩子,要孩子來承接、消化,甚至要求孩子反過來安撫父母,照顧父母。

從小到大,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來自童年的傷害,被父母拿來當作自己的所有物、證明或是拿來跟親戚鄰居炫耀。當我們不如父母預期時,所面對的就是父母的疏忽漠視、酸言酸語、指責、體罰,更嚴重一點的是身心虐待。(推薦閱讀:面對壓力,總用不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 這可能來自被忽略的童年創傷

童年創傷的深井效應

許多研究一致發現,童年時期不良的生活環境,讓孩子常處在壓力情境與保持警覺狀態,並觀察周遭是否有危險或威脅,讓孩子隨時處於「戰或逃」的求生存緊繃狀態。

在負面環境成長的孩童,因長期感受威脅、恐懼的高度壓力狀態,影響腦部杏仁核無法好好判斷外界訊息是否真的具有威脅性,直到長大成人後,仍然會有身心過度警覺的「深井效應」存在。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童年 情緒 創傷 虐待 療癒 心理疾病 成人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什麼是童年逆境經驗

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泛指在童年時期的所有不良經歷。美國兩位醫師費利帝(Vincet Felitti與安達(Robert Anda)調查17,500多位成人,針對他們兒時的各項經歷(虐待、忽略、性侵……等)創造出「ACEs」量表。

以下每一個問題,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該研究指出,ACE分數越高,在成年時期有著較高機率的身體疾病與憂鬱焦慮等心理問題。

在你18歲以前,你是否覺得感覺認為

  1. 情感虐待(對你咒罵、羞辱、侮辱、說輕蔑的話)
  2. 肢體虐待(推你、抓你、摑掌、朝你丟東西、或打你)
  3. 性虐待(以不宜方式碰觸你的身體或碰對方,或相關性行為)
  4. 肢體忽視(讓你三餐不濟、衣服不整潔,疏於照顧)
  5. 情感忽視(讓你覺得家裡沒有人愛你、認為你重要、不被支持)
  6. 家中有人有藥物濫用情形(酗酒/濫用藥物)
  7. 家中有心理疾病患者(和憂鬱/心理疾病患者/曾經嘗試自殺者同住)
  8. 母親遭受暴力對待
  9. 父母離異或分居
  10. 家中有犯罪情形(家人入獄)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童年創傷的情緒重現

面對這樣童年時期的傷痛所帶來負面情緒重現,成人的我們可以怎麼做?

美國資深心理治療師沃克(Pete Walker)指出,對於難以承受的童年創傷感受,「情緒重現」是極為擾人的退化情況,一旦卡在情緒重現中時,恐懼、羞恥或憂鬱,便可能掌控了你的感覺。

童年 情緒 創傷 虐待 療癒 心理疾病 成人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當你困在創傷情緒重現中,你就是在重新經歷童年最糟的情緒,一切都令人難以承受和困惑。(推薦閱讀:外表看來好好的,一問到童年就哭泣原因在...

以下幾個方法可幫助自己在面對情緒重現時自我療癒 :

  1. 對自己說:「我正在經歷『情緒重現』。」
  2. 提醒自己:「我感到害怕,但我沒有危險!我現在很安全。」
  3. 承認自己有界線的權利和需求
  4. 安慰鼓勵地對內在小孩說話
  5. 破解傷痛永恆的想法
  6. 提醒自己現在是處於成人的身體中
  7. 重回你的身體
  8. 抗拒內在找碴鬼的誇大和災難化
  9. 允許自己哀悼
  10. 培養安全的關係和尋求支持
  11. 學習辨識會引起情緒重現的誘發因子
  12. 搞清楚情緒重現了什麼經歷
  13. 對緩慢的復原過程要有耐心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面對童年的傷痛,其實無法在短短的篇幅就能被解決,或是得到痊癒,但不管是透過電影劇情,或是各式各樣關於照顧內在小孩、童年創傷等的自助書籍,這些素材可引導我們去思考自己的家庭和重新覺察自己的童年成長經驗。

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療癒這些傷?療癒之路如何開始?療癒的開啟最需要的就是無條件接納自己,讓自己開始覺醒、走在這條療癒的道路上,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地呵護、照顧自己的內在受傷小孩!

(本文作者為旭立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陳瑜慧、諮商心理師趙慈慧)

<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旭立文教基金會

透過個別諮商、國內外成長團體及專業訓練工作坊,探索生命更多可能性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