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新創世界第一,小國愛沙尼亞如何成為科技領導者?|天下雜誌

人均新創世界第一,小國愛沙尼亞如何成為科技領導者?

蘇聯垮台後,愛沙尼亞於1991年取得獨立;當時,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口擁有電話線,與外部世界唯一的獨立連結,則是一支藏在外長的花園裡的芬蘭手機。20年後,愛沙尼亞已經是科技領域的世界領導者。

愛沙尼亞-波羅的海-Skype-新創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其他

愛沙尼亞電腦狂開發了Skype和Kazaa(早期的檔案分享網絡)背後的程式碼;2007年,這裡成為首個允許在普選中使用線上投票的國家。

2013年之時,愛沙尼亞的寬頻速度在世界名列前矛,人均新創企業數量全球最高,130萬公民使用手機支付停車費用,醫療紀錄亦儲存於數位雲端之中;95%的愛沙尼亞民眾透過網路報稅,而且整個過程只要差不多5分鐘。

這個最小的波羅的海國家,如何發展出如此強勁的科技文化?

其基礎是在1992年奠定。當時,愛沙尼亞總理拉爾(Mart Laar)救活了彷如停止心跳的經濟;不到2年內,他的年輕政府(平均年齡為35歲)為愛沙尼亞帶來了單一所得稅、自由貿易、健康的貨幣和私有化。新企業可以輕鬆又快速地註冊;這對蓄勢待發的科技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刺激。

蘇聯時代的遺產之一即為基礎建設極為有限,這代表政治階級可以從零開始。

芬蘭決定升級至數位電話連線之時,提議將1970年代的過時類比電話交換系統免費交給愛沙尼亞;愛沙尼亞拒絕了這項提議,並建造了自己的數位系統。同樣地,愛沙尼亞從沒有土地註冊紀錄,直接跳升至無紙本土地註冊系統。

廣告

總統伊爾韋斯(Toomas Hendrik Ilves)回憶道,「我們跳過了一些事物……Mosaic(首款熱門的網路瀏覽器)才剛剛推出,每個人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愛沙尼亞不必受制於舊有科技,年輕的部長們將信念寄托於網際網路之上。

愛沙尼亞推出全國性計畫,為每間教室裝設電腦;到了1998年,所有的學校都已經連上網路。2000年,政府宣佈使用網路是一項人權,網路亦擴散至鄉間地區。免費Wi-Fi隨處可見,章戳、紙張和大排長龍,也讓路給「e政府」。

私人部門跟隨其後:Skype在2005年以26億美元賣給eBay,創生了靠著持股賺得數千萬歐元的新一批愛沙尼亞投資人,他們也有效利用了他們的經驗和收入。

2013年之時,位於塔林的商業樞紐Tehnopol,已擁有超過150間科技企業。

國內市場小,新創被迫放眼全球

廣告

Skype的首位員工、TransferWise(顧客遍及歐洲和美國的點對點匯款服務)共同創辦人辛瑞克斯(Taavet Hinrikus)表示,愛沙尼亞的國內市場小,新創也被迫放眼全球。

世界銀行預估,2011年有超過1.4萬間新公司在愛沙尼亞註冊,較2008年增加超過40%。目前,高科技產業佔愛沙尼亞GDP約15%。

不像愛沙尼亞這麼小、又無法從零開始的國家,要如何效仿愛沙尼亞?

伊爾韋斯表示,「這說起來可能有點氣人:做我們做的事就對了。」但他也承認,愛沙尼亞成功的重點並非拋棄舊式科技,而是擺脫「舊式思考」。

舉例而言,在電腦上複製紙本報稅程序是行不通的;預先填好這些表格,讓報稅者只需確實內容,才是這套系統的成功關鍵。

教育也十分重要:2012年,公私部門宣佈合作推出ProgeTiiger,教導5歲孩童寫程式的基礎。

廣告

辛瑞克斯表示,「80年代之時,高中男生全都想當搖滾明星,現在,所有的高中生都想成為創業家。」

(本文由「經濟學人」獨家授權轉載)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紐約市公共空間長劉雅婷:公共空間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