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被害者、想見你、與惡|垂死台劇重生全靠Netflix,HBO和FOX?

誰是被害者、想見你、與惡|垂死台劇重生全靠Netflix,HBO和FOX?

撰文:影視獨舌
出版:更新:

《想見你》之後,又有一部台劇成功「破圈」了。
由Netflix出品,瀚草影視製作的懸疑劇《誰是被害者》,堪稱五月華語劇世界最閃亮的一顆星。這部改編自徐瑞良推理小說《第四名被害者》的作品,自4月30日上線 Netflix,就將熱度與口碑牢牢攥在了手中。

開播當日,《誰是被害者》就奪得了Netflix台灣地區點擊量第一的位置。

這波熱度迅速席捲華人世界,《誰是被害者》不僅擠進Netflix香港地區排行榜前十,更以超過兩萬人打出8.1分的成績,成為豆瓣五月華語劇口碑最好的作品。

+18

Netflix征戰華語劇市場以來,直到這部《誰是被害者》才真正上道。不論是有效觀看還是觀眾反饋,《誰是被害者》都遠超它之前創作的三部華語劇——《罪夢者》《極道千金》和《彼岸之嫁》。

當然,同期上映的口碑台劇,絕非《誰是被害者》一部。

由《我們與惡的距離》原班人馬打造的《做工的人》,也於5月10日在台灣上線了。有趣的是,這同樣是一部國際流媒體「落地」台灣的劇作。該劇由HBO Asia投資,於HBO Go、My video同步上線。

事實上,隨着HBO、Netflix、FOX等國際影視「巨頭們」的到來,原本「垂死病中」的台劇,慢慢恢復了生氣。雖然尚不如日本、韓國、印度等亞洲其他市場鼎盛,但在海外資金和配套模式的影響下,台劇的作品風格與未來命運似乎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流媒體入局,台劇「變奏」

在90後觀眾的記憶裏,台劇是「偶像劇」的代名詞。

從當年橫空出世的《流星花園》,到接連掀起收視狂潮的《王子變青蛙》《終極一班》,再到鑄就了台劇「黃金時代」的《放羊的星星》《惡作劇之吻》《命中註定我愛你》,主打的皆是帥哥美女的浪漫戀情。

這些如今看來滿是套路的偶像劇,當時不僅在台灣本土取得了高收視,更是征服了整個東南亞市場。

+12

可惜的是,隨着觀眾的逐漸成熟、海外劇集湧入以及台灣經濟文化競爭力的喪失,原本輝煌的台劇也陷入了受眾流失的困境。那段時間,台偶劇似乎只「活」在鬼畜裏。

苦悶的現實,讓台灣傳統電視台日益焦慮。

隨着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電視行業逐漸式微,本就流失觀眾的電視市場更加青黃不接。不得已之下,各大電視台開始探索線下、線上「兩條腿走路」的新方式。

不過,線上視頻平台的成立卻沒有打破台劇的沉寂。僅僅把自家內容放到線上同步播出的行為,並不能徹底改變台劇缺乏高品質內容的命運。

真正算為台劇注入一股活水的,是2016年成立的「植劇場」。

「植劇場」由台灣導演王小棣牽頭,聯合7位導演一起成立,獲得了和碩董事長童子賢95%的注資。這群從業多年的導演,迫切期待台劇這潭「死水」能夠復活,於是嘗試了各種新類型劇。

「植劇場」第一季共有8部,以「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原著改編」為主題各拍2部,合計52集。按理說,新事物總能帶來新鮮感,可這種新鮮感並未打動台灣觀眾的心。在播出的8部劇中,除了《花甲男孩轉大人》收視不錯,其他都只能算是不温不火。

再加之,「植劇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第一季的8部劇播完後,第二季遲遲沒有蹤跡。2017年8月份,「植劇場」更傳出了撤資收攤的消息。據悉,「植劇場」成立兩年來,持續燒錢共計2億,做的是賠本買賣。

在當時,「不賺錢」本就是台劇的常態。

「自救」的失敗,帶來的是「他救」的覺醒。市場萎縮和製作經費不足嚴重影響了台劇的未來發展,而國際流媒體的入局則解決了這個問題。

畢竟,相比起台灣本地的傳統平台,動輒擁有上千萬付費用戶的國際流媒體代表着更多流量。

更重要的是,與HBO、Netflix、FOX等國際影視「巨頭們」合作,也讓台劇的製作水平逐步向國際化品質靠攏。慢節奏、長鏡頭的傳統台灣式拍攝手法被捨棄,取而代之的是快節奏的場面調度與隨時閃現的特寫鏡頭。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便是奇幻劇《通靈少女》。

2017年4月,台灣公視與HBO合作的首部華語劇《通靈少女》開播,一舉打破了此前由《痞子英雄》保持了7年的台灣地區收視紀錄。該劇出色的表現,不僅打動着台灣地區的觀眾,更打開了台灣新類型劇的市場。

自此,不僅台灣傳統電視台徹底放開了手腳,Netflix等國際平台也聞聲而來。在此基礎上,轟轟烈烈的「台劇復興」開始了。

【相關文章:數據分析10大懸疑推理台劇 通靈少女僅排第二 想見你爆紅有原因(按圖了解)】

+19

從強勢到「放權」,台劇的本土化落地

《通靈少女》的成功,讓HBO食髓知味,也讓Netflix、FOX看到了開拓華語劇市場的曙光。

老實說,對國際流媒體平台來說,台灣市場更像是一塊不得不爭的「蚊子腿」。雖然台灣地區的付費用戶算不得大頭,但其背後的大陸市場卻有蓬勃力量。

實際上,在投身台劇市場之前,這些國際流媒體平台早就和大陸嘗試過合作。

2016年,HBO Asia與央視六套聯合投資拍攝了武俠電視電影《醉俠蘇乞兒》和《擎天無影腳黃麒英》,可惜兩部作品連及格都算不上。HBO與騰訊視頻更常年有着業務往來,《權力遊戲》《The Newsroom》《西部世界》等劇也接連在騰訊視頻上線。

2017年,Netflix通過與愛奇藝版權合作的方式,間接與內地影視市場產生交集,但二者的合作最終也沒能接出碩果。FOX為進軍內地陸續推出了《東方華爾街》《心冤》等作品,可惜即便找來了吳鎮宇、惠英紅等熟臉坐鎮,也並沒有產生預期的「破圈」效果。

在「直搗黃龍」未果後,以港澳台市場為跳板,自制原創華語劇「曲線救國」,無疑成了國際流媒體進軍華語劇市場的最好手段。尤其對歐美市場趨近飽和的Netflix來說,堪稱全球最大的華語劇市場更是不容錯過的香餑餑。

想要撬動華語劇市場,必然要精準發力。精準發力的前提,便是先平穩落地,讓本土人拍本土事。

這是國際流媒體常用的手段,哪怕是酷愛獵奇向的HBO,也在投資《通靈少女》之後,買斷了《我們與惡的距離》,拍攝了《獵夢特工》這種頗具台灣特色的劇作。

雖然是由HBO出品,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實際製作方其實是台灣公視與CATCHPLAY。CATCHPLAY也是台灣本土平台,主打的多是電影內容。從某種程度來說,《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典型的「植劇場」風台劇,只不過湧入了海外資金,創作時更捨得花錢了。

【相關文章:大數據分析100套必睇台劇!《與惡》竟然只排第5 第1名實至名歸(按圖了解)】

+14

堅守本土化原則的Netflix,更是從一開始就拉起了一支本土化隊伍。

為了進軍台劇市場,Netflix不惜花大價錢,挖走了參與《通靈少女》製作的HBO Asia製作部總監埃裏卡·諾斯,擔任Netflix國際市場原創內容總監。

有趣的是,雖然走的是本土化路數,但Netflix卻沒有對創作徹底放手。身兼導演、編劇、剪輯數職的陳映蓉曾在採訪中表示,Netflix對創作干預頗多。僅僅8集的《罪夢者》,內容團隊就提出了40多條修改意見,被剪成了5個版本,整體故事支離破碎。

華語劇市場的首戰失利,也讓Netflix開始重新審視亞洲區的佈局。或許是出於對德劇《暗黑》、韓劇《王國》、西班牙劇《名校風暴》等本土化「落地」的自信,Netflix放棄了一系列原定的買斷計劃,加大馬力推進着原創內容。

《罪夢者》失敗後,Netflix又推出了《極道千金》《彼岸之嫁》兩部劇。前者遵循了傳統的青春偶像式套路,渾如拍了個新版《王子變青蛙》;後者則以台灣本土的民俗文化與超自然元素為基調,可惜的是不僅影像質感夢迴90年代南洋劇,故事也沒掙脱偶像劇的模子,懸疑不懸疑、整天談戀愛。

三部作品的接連失敗,令Netflix學會了「放權」。《誰是被害者》的製作,由台灣本土公司獨自完成,Netflix只承擔了出資功能。這或許是該劇成功的關鍵原因,《誰是被害者》製片人湯升榮認為,「Netflix願意放手了,願意相信我們台灣的製作團隊了。」

【相關文章:《誰是被害者》逼真溶屍極噁心 「真兇」分享屍體點做到肉塊牽絲(按圖了解)】

+2

至於已連續與騰訊視頻合作兩次的FOX,明顯在台劇領域更加得心應手。豆瓣50萬人打出9.2分的台劇《想見你》,就是FOX與台灣三鳳製作各自投資50%拍攝的劇集。這部劇的「破圈」,想必也被HBO、Netflix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畢竟,台灣市場不大,付費用戶偏少,能否搶在對手前拉攏受眾,才是重中之重。在大陸市場暫時難以打開的當下,再小的「蚊子腿」也是肉,吃到嘴裏就是賺到。

台劇復興?任重道遠

有人說,2019年是台劇「文藝復興」之年。

深掘人性陰暗面的《我們與惡的距離》,觀照中年女性的《俗女養成記》以及將套路愛情故事耍出「花活」的《想見你》等,從不同類型、不同維度,向觀眾展示着台劇的高明之處:「廉頗」雖老,但澆水就能「重生」。

翻看近兩年的台劇片單,HBO、Netflix、FOX等國際流媒體與跨國媒體集團佔了上風。「傳統電影公司+國際流媒體」,彷彿成了拯救萎縮台劇市場的新配方。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只要國際流媒體繼續選擇當前合拍劇的製作方式,所謂的「台劇復興」似乎來日可期。

不過,國際流媒體看中的並非是台灣市場,而是有着數十億人口的華語劇世界。但「曲線救國」的道路總歸是崎嶇的,僅靠版權分銷估計並不能讓影視「巨頭們」滿意。

鑑於此,國際流媒體對台劇能保持多久的興趣,還是個未知之數。更何況,台劇的審查制度與大陸不同,部分作品進入大陸需要做出相應調整,有時還會因刪減導致劇情凌亂。

一來二去,願意在正規渠道看台劇的人就少了。久而久之,台劇的分銷價格也就下降了。當然,對台劇市場來說,倒沒必要太緊張。

一來,國際流媒體艱難入局,在取得足夠收益前定然不會輕易撤出。今年4月Netflix在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近期無計劃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二來,Netflix的「水土不服」與本土台劇的接連成功,更表明着台劇的當前困境不是能力不夠,而是經費不足。隨着佳作的陸續產出,經費自然也就不用發愁了。

從戲說劇到武俠劇,從偶像劇到現實主義,台劇四十年來始終在變化,卻總能產生優秀劇集。一方面,這來自於他們可持續的人才儲備計劃,哪怕前期青黃不接,只要「好風借力」總能收穫碩果;另一方面,也來自於他們捨得一身剮的開拓勇氣,求新而後才能求真。

【本文獲「影視獨舌」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dus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