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離職潮中,為何在職父母更容易辭去工作?|經理人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Unsplash

大離職潮中,這群員工要特別留意!為何在職父母更容易辭去工作?

2022-06-13 編譯‧整理 Y Chen

2021 年多國就業市場,都遭逢了「大離職潮」(Great Resignation)。《CNN Business》便整理了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去年共有 6890 萬人離開工作,創下了歷史紀錄,其中近 7 成是自願離職。

而市調機構 Pew Research Center 研究離職動機後發現,低薪、沒有晉升機會、不受到尊重等常見的離職原因,仍占據了前 3 名,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名:「孩童照護」。

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深入探討了這個現象,他們看到相較於非父母工作者,身為父母的職員在疫情期間,更常重新評估既有工作,試圖尋找靈活的職場與機會,是什麼驅使這群人急迫離開當前崗位?

延伸閱讀:雇主如何對抗「大離職潮」?麥肯錫建議:想留才,不能只靠薪酬、福利

遠端工作、女性弱勢,都成離職原因

當教育體系逐步走到線上、遠端,企業卻無法提供彈性工作環境時,便是其中一項主要推力。麥肯錫調查表示,遠端工作為在職父母考慮離職的因素前 10 名,反觀沒有子女的工作者,卻只排名第 20。畢竟小孩在家學習,父母得身兼起部分教師責任時,必須選擇一同留在家中。

即便企業可提供遠端型式,在職父母的挑戰也沒有減少。《富比士》提到,家中有 18 以下孩童的遠端工作者,50% 都指出要不間斷地度過工作日,相當具備挑戰性,而沒有此項牽掛的工作者僅有 20% 這樣認為,如何與小孩一起在家中工作,成為了巨大的壓力來源。

尤其在女性身上夠能強烈發掘到這些困境。 《富比士》從性別角度分析,不到一半在職、遠端工作的母親,認為在家工作對其產出有正面影響力,但放到男性身上時,卻有 77% 的人認同此結果,且觀察加薪、晉升的幅度,女性的機會和比例也輸給男性不少。可以說過往職場上的性別議題,在疫情期間變得愈來愈顯著,最後導致她們大量離開職場。

加上在職父母與管理職、資深員工的身分經常重疊,流失這些勞動力,對於企業而言就不再是少了「一個員工」,而是可能導致整個團隊都難以運作的情況,如何留下在職父母的員工,已經是每間企業都應立刻解決的問題。

延伸閱讀:你的團隊,能體諒「職場媽媽」嗎?員工為了育兒放棄工作,背後的管理啟示

留不住的也別強求,回過頭打造更適合重返的職場

現行不少公司都從休假、薪水等福利著手,這些面向自然是受員工歡迎的,然而麥肯錫認為不夠精準,建議還可從 3 個面向調整,更貼近在職父母的需求:

徹底擁抱靈活性

增加休假對家庭照護者來說很有幫助,但還有辦法增加更多彈性。設想他們如果某個下午,臨時得照顧小孩該怎麼辦? 因此,每周有一天能不過問原因、讓他們自由調整上班地點、時間,或許是個好方法。

另外,工作負擔、人力配置上,其實也有協調空間,例如在職父母可階段性降低職責,等到情況允許時再恢復,或設計共用的工作內容,團隊間得以互相支援,都有助於形成一股強大的支持力量。

更多支援兒童照護的措施

辦公室提供現場育兒服務,或如津貼、育嬰計畫等非現場資源,都能展現公司重視在職父母工作者,知名服飾品牌 Patagonia 自 1980 年代便投入職場兒童照護的領域,帶動近 100% 的新手母親重返職場,甚至讓在職父母工作者的流動率比一般員工低 25%。

同時記得,這些不該是對付疫情,才有的短期政策,組織應長期提供相關服務,並鼓勵「所有人」──不只是母親、女性──都使用這些措施,打造平等的環境。

延伸閱讀:大離職潮來襲:出現 8 個跡象,代表你該換跑道了!就算薪水再高也是

放他們走吧

麥肯錫最後一個建議相當特別,如果留不住了,那就別強求,企業這時候該做的,是準備好迎接這些人回來。有些企業制定休假重返崗位的協助流程,有些則替再度進入職場的工作者,設計更新能力的計畫,像是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便提供獎學金給回來公司的婦女,且搭配一系列的課程與輔導。

這些建議皆指向了一個新的職場事實: 每位員工都不是「一個人」,因為父母需要照顧小孩、成年子女可能再回頭照顧雙親,未來勞動力市場中會受到歡迎的企業,正是得以看見這股趨勢,並用彈性組織、規範或其他支持方式回應的公司。

資料來源:CNN Business, Pew Research Center, McKinsey & CompanyForbes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