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héng]
汉语文字
展开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恒(拼音:héng),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3]。此字古字形写作“”,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模拟月在天地之间。月亮弦、望有常,故引申出长久、持久的意思;又引申特指恒心,用作名词;又引申为表示行为动作的经常性,用作副词。卜辞中用作殷先公名。 [18]
中文名
拼    音
héng,gèng
部    首
五    笔
NGJG [1]
仓    颉
PMAM [1]
郑    码
UBK [1]
笔    顺
点、点、竖、横、竖、横折、横、横、横
字    级
一级(编号:1685) [3]
平水韵
下平十蒸(héng) [2]
笔画数
3+6(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会意字
结    构
左右结构
异    体
恆*、𢘆、𢛢、𠄨、㔰(*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异体字)
统一码
6052 [1]
四角码
9101₆
注音字母
ㄏㄥˊ,ㄍㄥˋ
五    行
[19]

字源解说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4]
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字形1、2)。初文写作“亘(gèn)”。从“二”和“”,“二”代表天和地,月即月亮,合起来表示月亮悬于天地间,造字意象符合古人对天象的观察,从上弦月到月圆,再到慢慢月缺成下弦月,一个月为周期,周而复始。另外甲骨文还有从“弓”的异体(字形1)。弦本弓上物,所以字从弓。一说强调月亮趋于弓形。金文写法出现“”(字形3)。“月”和“”古文常混用,所以篆文中中间的“月”讹变为“舟”(字形4)。秦汉文字或从月(字形6);或从舟(字形8);或从日(字形9)。从“舟”沿袭小篆之讹,从“日”则与从“月”相通。楷书作“恆”或“恒”。作“恆”者是从“月”或“舟”形体的变写,作“恒”者则继承了从“日”的写法。 [15] [18]
恒字甲骨文常见字形 [18]
字形5、10、11是战国楚系文字的特殊写法,郭店简、包山简很常见。其相同之处是从“二”和“夕”,古代“月”和“夕”的写法很相似,故以从“月”无别。其不同之处是字形5从“心”和“卜”,字形10、11则省去“心”而留下了“卜”,“卜”符非赘笔饰画,其意难明。 [4]
“恒”的初文形体为月亮位天空之中。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月亮盈亏的变化周期,正因为月亮在天空中运动的规律性,所以“恒”有“经常”“长久”的意义。由经常又可引申为“寻常、普通”之意。明代冯梦龙著“三言”之一《醒世恒言》中的“恒言”指“常用的言语”。
“恒”也可作名词用,指长久不变的意志,即恒心。如“持之以恒”,这个“恒”字就指恒心。金文增加“心”的字形应该就是根据这个引申义分化而来的。 [4] [16]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héng
形容词
永久;持久。
lasting;
permanent
《诗经·小雅·小明》:无恒安处。
永恒;恒久;恒心;恒温
经常的;普通的。
constant;
common
《三国志·吴主传》:形貌奇伟,骨体不恒。
恒态:恒情;恒常;恒言
名词
持久不变的意志。
perseverance
论语·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做巫医。”
有恒;持之以恒
(Héng)特指恒山
Hengshan Mountain
博物志》:五岳:华、岱、恒、衡、嵩。
〈文言〉规律;法则
law
国语·越语下》: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
恒式;恒典;恒例
〈文言〉从前的,旧的(做法)
《礼记·月令》:国有大灾,则帅巫而造巫恒。
《周易》卦名,详见“恒卦”。
(Héng)姓氏用字。
副词
〈文言〉经常,常常。
always
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
曾经。
汉·蔡邕《陈政要七事疏》:恒思皇后祖载之时,东郡有盗人妻者,亡在孝中,本县追捕,乃伏其辜。
gèng
形容词
〈文言〉上弦月渐趋盈满的样子。
crescent
《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动词
〈文言〉周遍,遍及。
《诗经·大雅·生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文言〉通“”,绵延,延续
汉书·叙传上》:潜神默记,恒以年岁。
(参考资料:《古代汉语词典》 [7]《现代汉语词典》 [6] 《汉语大字典》 [5]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三】【二部】 胡登切(héng)
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间上下。心以舟施,恒也
𠄨,古文恒从月。《诗》曰:“如月之恒。”胡登切。
【注释】①心以句: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施’当为‘旋’。”②《诗》:指《小雅·天保》。《毛传》:“恒,弦也。” [8]

说文解字注

“常也”注:常当作长。古长久字只作长,浅人稍稍分别,乃或借下裙之常为之。故至《集韵》乃有一曰久也之训。而篇、韵皆无之。此俗字之不可不正者也,时之长与尺寸之长、非有二义。
“从心舟在二之间上下”注:上下犹往复也。
“心以舟施。恒也”注:谓往复遥远,而心以舟运旋,历久不变,恒之意也。宙下曰:舟车所极复也。此说会意之恉。胡登切,六部。俗本心上增一字,非。
“古文恒。从月”注:此篆转写讹舛,既云从月,则左当作緪,不当作夕也。若汗简则左作舟,而右亦同此,不可晓。又按门部之古文闲作?。盖古文月字略似外字,古文恒直是二中月耳。
“《诗》曰:‘如月之恒’”注:《小雅·天保》文,此说从月之意。非谓毛诗作緪也。传曰:恒,弦也。按诗之恒本亦作緪,谓张弦也。月上弦而就盈,于是有恒久之义,故古文从月。 [9]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 恒;部外笔画:6
古文:𢛢、𠄨
(héng) 《广韵》《集韵》《韵会》并胡登切,音峘。《说文》:常也。
又卦名。《易·恒卦》:恒,久也。
又《礼·月令》:文绣有恒。疏:恒,故也。必因循故法也。
又《周礼·夏官·司弓矢》:恒矢痹矢,用诸散射。注:恒矢。安居之矢也。痹矢象焉。
又山名。《尔雅·释山》:恒山为北岳。《史记·夏本纪注》:恒山在定州恒阳县。《风俗通》:北方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
又州名,汉恒山郡,周武帝置恒州,因山名。
又姓。楚大夫恒惠公。
(gèng)又去声。《转注古音》古邓切,音亘。《诗·小雅》:如月之恒。注:恒,古邓反。弦也。月上弦而就盈。亦作絚。
又徧也。《诗·大雅》:恒之秬秠。注:恒,古邓反。徧种之也。
◎按,此字体制不一,《说文》《集韵》《六书统》《说文长笺》《精蕰正讹》等书从月从舟,辨驳更改,或省或并,恐属臆断。因去古已远,大篆,小篆已多不合,而况隶楷乎。凡讲字形处,槩不赘引。 [10]

广韵

胡登切,平登匣 ‖亘声蒸部(héng)
常也。久也。亦州名,春秋时鲜虞国地,汉为恒山郡,周武帝置恒州,因山以为名。《尔雅》曰:“恒山为北岳。”又姓,楚有大夫恒思公。胡登切。三。 [17]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书写提示 [19]
【笔顺】①丶(点)②丶(点)③丨(竖)④一(横)⑤丨(竖)⑥㇕(横折)⑦一(横)⑧一(横)⑨一(横)
【写法】❶“忄”窄“亘”宽,底部“亘”高。❷“忄”,左点在田字格横中线。❸“亘”,首笔横起笔于竖中线;“日”略扁,上宽下窄,首笔竖在竖中线,框内短横在横中线下侧;末笔横较长,从“忄”下侧起笔。❹“亘”横画较多,注意间隔均匀。 [11]

书法欣赏

[12]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反切
声母
清浊
韵母
韵部/韵目
韵系
韵摄
拟音
广韵
胡登切
全浊
下平十七登
平声
一等
开口呼
ɣəŋ
集韵
居曾切
全清
下平十七登
平声
一等
开口呼
kəŋ
胡登切
全浊
下平十七登
平声
一等
开口呼
ɣəŋ
居邓切
全清
四十八嶝
去声
一等
开口呼
kəŋ
中原音韵
全清
庚青
阳平
一等
开口呼
xəŋ
中州音韵
奚经切
庚青
平声
洪武正韵
何庚切
全浊
十八庚
平声
ɣəŋ
居邓切
全清
十八敬
去声
kəŋ
分韵撮要
第十五登等凳德
阳平
(参考资料:汉典 [13]

上中古音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王力系统
ɣ
əŋ
董同龢系统
ɣ
ə̂ŋ
周法高系统
ɡ
əŋ
李方桂系统
g
əng
əng
əng
南北朝
əŋ(宋北魏前期);əŋ(北魏后期北齐);əŋ(齐梁陈北周隋)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ɣ
ə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ɣ
ə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ɣ
əŋ
拟音/李方桂系统
ɣ
əng
拟音/陈新雄系统
ɣ
əŋ
(参考资料:汉典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xəŋ
35
阳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xəŋ
42
阳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xəŋ
24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xən
213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xən
21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xən
55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xən
34
阳平
晋语
太原
xəŋ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ɦən
24
阳平
吴语
温州
ɦaŋ
31
阳平
湘语
长沙
xən
13
阳平
湘语
双峰
ɣæ̃
13
阳平
赣语
南昌
hɛn
24
阳平
客家话
梅县
hɛn
11
阳平
粤语
广州
hɐŋ
21
阳平
粤语
阳江
hɐŋ
43
阳平
闽语(闽南片)
厦门
hɪŋ
24
阳平
闽语(闽南片)
潮州
heŋ
55
阳平
闽语(闽东片)
福州
xeiŋ
52
阳平
闽语(闽北片)
建瓯
aiŋ
21
上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4]、汉典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