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去非論修辭:第一講:譬喻(metaphosimile;simile)@恆河|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13 04:05:39| 人氣2,5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陳去非論修辭:第一講:譬喻(metaphosimile;simile)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已徵得作者同意轉貼,在此向作者去非兄致謝
-------------------------------------------------------
第一講:譬喻(metaphor;simile)
兼論詩經賦比興三義及新詩作品裡的譬喻修辭


壹:譬喻(比喻)是最廣泛應用的修辭格
歷代以來,詩人所使用的修辭技巧,頻率最高的當屬「譬喻」,「譬喻」是最活潑、最有情趣的一種表意方法。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說:「比喻是天才的標幟」,學者錢鍾書說:「比喻是文學語言的根本」。「譬喻」之所以被廣泛應用,主要是技巧難度較低,其次是行文之際起文承轉的實際需要。「譬喻」修辭格,在中國文學源流裡淵源甚早,自有語言文字以來,「依物託意」的「譬喻」修辭就被廣泛地應用著,鍾嶸《詩品序》:「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賦,二曰比,三曰興」,所謂「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是指詩經裡的文章體裁形制,即「文類」,後三者則是文章的創作(修辭)方法。
貳:歷代以降對譬喻的解釋
關於「譬喻」,歷代以降均有相關的解釋:
《墨經、小取篇》<辯學七法>:「譬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
《荀子、非相篇》:「談話之術,矜莊以蒞之,端誠以處之,堅彊以持之,分
別以喻之,譬稱以明之。」
漢代鄭玄:「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
宋代朱熹《詩經集傳》:「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鍾嶸《詩品序》:「因物喻志,比也。」
在歷代的相關解釋裡,可以明白地看出,譬喻的構成基礎包括兩方面:
(1)比喻主體:要說明的事物,就是被譬喻的事物。
(2)比喻客體:用來說明主體的事物,就是用作比方的事物。
參:從詩三義「賦比興」認識譬喻修辭的淵源
較有系統的論述,當推劉勰《文心雕龍》<比興第三十六>:「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以微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首先指出「比興」的意義:「比」是比附,比附事理的方式是用打比方來說明事理,換言之為「借擬他物,比喻說理」,所以是「以具體來說明抽象」;「興」是起興,託物起興,依照含意隱微的事物來寄託情意。又說:「觀夫興之託喻,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且何謂為比?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進而說明「興」的「託物喻意」,措詞婉轉而自成結構,它舉的名物比較小,含意比較大,並且認為「興」是「明而未融,故發注而後見」,表明託物喻意的「興」,具有高度的曖昧性;而「比喻」則是用事物來打比方,明白而確切地說明用意。
關於「賦比興」,鍾嶸《詩品序》提出另一種解釋:「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賦,二曰比,三曰興。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認為以具體的物象來打比方,說明心意的是「比」的意義;認為文己盡意有餘,亦即「意在言外」須費心捉摸思量的則是「興」的意義,所以「興」的意義往往不像「比」那像,潛伏在字裡行間即「物色」裡,可以推敲出來,而是超乎語字的「所指」,進到「能指」的領域,各種意旨均有可能存在,而其線索如果欠缺「理性的關聯或社會的約定」(黃慶萱語)(註1),若再無註解可以尋索,即劉勰所說的「發注而後見」,藉以找出端倪理出頭緒,則必然會陷於「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嚴滄浪語)茫然無解的窘摬,也就是「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出現「晦澀難解」的曖昧情境了。其實,鍾嶸說「文已盡而意有餘」,和嚴滄浪的「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此二句意思是相通。劉永濟《校釋》引《困學記聞》載李仲蒙釋賦比興義:「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也;索物以記情謂之比,情附物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學者周振甫認為:「這個解釋用來說明《詩經》中的賦比興,比較確切。興是觸物起情,所以都放在每章的開頭。因為觸物起情,所以同一物可以引起不同的情。」。學者葉嘉瑩則針對賦比興此三種詩歌的表現手法,站在美學的立場來剖析詩歌中情意與形象之間互動的關係,提出較為完整貼切而令人信服的解釋:「所謂賦者,有鋪陳之意,是把所欲敘寫的事物,加以直接敘述的一種表達方法;所謂比者,有擬喻之意,是把所欲鈙寫的事物,借比為另一事物來加以敘述的一種表達方法;而所謂興者,有感發興起之意,是因某一事物之觸發而引出所欲敘寫之事物的一種表達方法。………總之,這種樸素簡明的解說,卻實在表明了詩歌中情意與形象之間互相引發、互相結合的幾種的幾種最基本的關係和作用。」。換言之,「比」、「興」分別和《修辭學》裡的「譬喻」與「象徵」兩類辭格大致相吻合。
肆:《文心雕龍》關於比喻的表現類型及創作應用
關於「比喻」的表現類型,劉勰《文心雕龍》<比興第三十六>說:「且何謂為比?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故金錫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類教誨,蜩螗以寫呼號,澣衣以擬心憂,席卷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義也,至於麻衣如雪,兩驂如舞,皆比類也。」,將比喻區分為比義和比類,所謂比義是「以物比理,以具體喻抽象」,比類是「以物比物,以具體喻具體」。
《詩經》<小雅天保篇>:
「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興。……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學者杜松柏說:「此詩連用了九個比擬,把天命所歸,福壽永享的概念,透過九個比喻,便形象突出,印象極為生動,於是後人競相援用,便如劉勰所云:『故比體雲構,紛紜雜遝,倍舊章矣。』」(註2)。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將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學者杜松柏說:「常人用比喻,總是以人比物,所以美人比花,蓮比君子,菊花比隱士,牡丹花比富貴人,東坡卻反過來以物比人------把西湖比西施,西湖的晴和雨,正如西施的濃抹與淡粧,總是相宜而美,如是西湖彷彿更生動而又更艷麗了。」;接著又申論說:「詩經天保篇所用之『比』,是以具體比抽象的『比義』,蘇東坡的西湖比西子,是以具體比具體的『比類』。」(註3)
關於「比喻」在創作上的實際應用,劉勰說:「夫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指出「比喻」的表現方式有的比聲音,有的比形貌,有的比心思,有的比事物。
且以唐宋詩詞為例:
(1)比喻形貌: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垂淚。」----白居易<長恨歌>
詩人白居易連用兩個比喻(明喻),首先以芙蓉比擬楊貴妃的容貌,說芙蓉嬌艷美麗,有富貴氣息,像貴妃的臉龐,接著以柳葉比擬楊貴妃的眉毛,說柳葉細長勻稱像貴妃的眉毛,如此,楊貴妃的艷麗容貌便躍然紙上。
(2)比喻心思: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後主<清平樂>
詞家李昱(李後主)使用比喻(明喻),把離恨這類抽象的情緒,比擬成年年新綠的春草,而且這離恨更行更遠還生,似乎連綿不絕,如影隨行。這種比擬手法,視覺效果比前舉白居易<長恨歌>的例子更勝一籌,白詩是以靜物為比喻客體(喻體,見下節),視覺上是靜止的畫面,而後主的「更行更遠還生」,則是把春草這個比喻客體予以動態化,於是視覺上讀者感受到是動態的鏡頭移動,鏡頭由近而遠直到視覺盡處,盡是一片無垠的春草。
又例如: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王維<送沈子歸江東>
詩人以春色來譬喻相思,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物色,令讀者有置身在春天裡「繁花勝景、鳥語花香」的臨場感,春色宛如就在目前。詩人含蓄地說:「春色如影隨形無所不在,如同我思念你的心情,無論你去到哪裡置身何處,都會形影相隨。」,這兩句在王維原詩中,敘寫同儕間的友情,但獨立出來時,讀者不妨將它當作異性間的「情話」,也頗有想像空間。
(3)比喻聲音: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詩人白居易在送客舟中夜聞長安倡女彈琵琶,深受感動,於是不惜筆墨以刻畫琵琶樂聲,讓讀者在詩人的比擬中彷彿重臨現場,一同感受到琵琶動人肺腑的樂聲,且欣賞今人沙靈娜譯筆下的琵琶聲:「大弦的聲音沈重舒長,有如狂暴的急雨;小弦的聲音細碎急促,像是在竊竊私語。弦音的高低快慢交錯著變換,就如大珠小珠落進了玉盤。一會兒弦音清滑,像是黃鶯婉轉的在花間歌唱,一會兒弦音沈滯,像冰下泉水艱難地流動,低聲地嗚咽。最後彷彿是水流不通,弦音也暫時斷絕。停頓中卻含著另一種幽愁暗恨,此時的無聲內涵幽微更勝過有聲。忽然間又像銀瓶破裂後水漿迸湧,琵琶彈出了清越的亮音,緊接著樂聲雄壯而鏗鏘,就如帶甲的騎兵突破重圍刀槍齊鳴。樂曲終了時她用弦撥在中心用力一掃,四根琴弦發出如絲帛裂斷般清脆的聲音。」(註4),這段詩行裡,詩人連續使用八個譬喻,包括「如急雨」「如私語」「如裂帛」,三個明喻,和「大珠小珠落玉盤」「鶯語」、「流泉」、「銀瓶」、「刀槍」等五個暗(隱)喻,以各種具體的名物比喻琵琶樂聲,交織出悅人耳目的聲色意象,交疊而出的繽紛的聲色意象,把讀者帶入無限的想像空間裡。難怪詩人願意花這麼多筆墨,來營造各種聲色,套一句咖啡廣告詞:「生命,不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嗎?」。
(4)比喻事物:
「晴江如鏡月如鉤,泛艷蒼茫送客愁」----溫庭筠<西江貽釣叟騫>
詩人先是以鏡子來比喻晴空下的江面,寧靜清澈宛如光滑的鏡面,清晰地映照出山色水鳥漁舟;接著又以彎鉤比喻夜晚時的一彎弦月。作者在此句中連用
兩個比喻,透過「聯想作用」,把「鏡」和「鉤」這兩個具體物象與江面、弦月嵌合在一起,由近處的江面至遠處的月空,清楚地鉤勒出一幅山水畫面:幽謐的靜夜,弦月如鉤江水澄澈平靜。
伍:對譬喻的定義、結構解說、表現形態分類及使用原則
關於「譬喻」的定義說明,學者陳望道所著《修辭學發凡》指出:「思想的對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類似點,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來比擬這思想的對象的,名叫譬喻。這格的成立,實際上共有思想的對象,另外的事物和類似點等三個要素,因此文章上也就有正文、譬喻和譬喻語詞等三個成分。」(註5);黃慶萱教授同樣認為:「譬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凡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處,說話作文時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的,就叫譬喻。它的理論架構,是建立在心理學的類化作用(Apperception)的基礎上:利用舊經驗引起新經驗,通常是以易知說明難知,以具體說明抽象,使人在恍然大悟中驚佩作者設喻的巧妙。從而產生滿足與信服的快感。」(註6)。杜淑貞教授也有相同旨趣的說法:「一個良好的譬喻,即是利用讀者最熟悉的舊經驗,去引起對一項嶄新事物之認識與認同,這便是『以易知說明難知』的好譬喻。」(註7)。
黃麗貞教授則說:「譬喻的構成基礎有兩個方面:一是要說明的事物,稱為本體,就是被譬喻的事物;一是用作比方的事物,稱為喻體,就是用來說明本體的事物。喻體的選用基礎,必須和本體有非常『相似』的特點,也就是要靠這相似點來說明本體。」(註8)。
關於「譬喻」的結構解說,黃慶萱教授說:「譬喻辭格,是由『喻體』、『喻依』、『喻詞』三者配合而成的。所喟『喻體』,是所要說明的事物;所謂『喻依』,是用來比方說明比一主體的另一事物;所謂『喻詞』,是聯接喻體和喻依的語詞。」;黃麗貞教授則以為:「譬喻的結構基礎,最完備的形式,應該包含四部分:
(1)本體:所要說明的事物。
(2)喻體:用來說明本體的事物。
(3)喻詞:用來連結本體和喻體的輔助詞;這個喻詞讓人更容易確定這是一個譬喻句。常用的喻詞有:如、似、猶、像、好像、若、宛如、彷彿、恍如、猶如、是、為….等等。
(4)喻解:說明本體和喻體間相似點的文字。作者或說話的人,常在譬喻之前或之後,自行對所提出的譬喻加以解說;尤其是比較特殊、新穎的譬喻。」
黃麗貞教授所說的「本體、喻體、喻詞」與黃慶萱教授說的「喻體、喻依、喻詞」內涵是各自相符的。惟名稱上黃麗貞教授所謂的「本體」,應對應黃慶萱教授所謂的「喻體」;黃麗貞教授所謂的「喻體」,實應對應黃慶萱教授所謂的「喻依」,如此分類分稱容易產生混淆,筆者另行提出「比喻主體、比喻客體、比喻繫詞及喻解」,作為「譬喻」辭格基本結構下的構成要素名稱。
學者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將「譬喻」的表現形態,簡化為「明喻、隱喻、借喻」三種,「明喻」和「隱喻」項下再以喻詞的有無區分為「明喻詳式、明喻略式」及「隱喻詳式、隱喻略式」,基本上黃麗貞教授沿用陳望道的體例,而在內容方面有所增補,將「潛喻」、「博喻」、「約喻」、「引喻」、「兼喻」、「互喻」、
「較喻」等較常見的譬喻,列入「譬喻的變式」,加以介紹。學者杜淑貞教授則不分常式或變式體例,而以列舉方式介紹「明喻」、「隱喻」、「略喻」、「借喻」、「假喻」、「博喻」、「諷喻」等七種較常用的「譬喻」。
黃慶萱教授將「譬喻」分為四種表現類型,筆者今按其體例,舉例說明:
(1)明喻:喻體、喻詞、喻依三者齊備,喻詞為「像、如、似、猶、若、彷彿、好比、恰似、宛若….」等。
(2)隱喻:具備喻體、喻依,而喻詞由繫詞如「是」、「為」等代替者。
(3)略喻:省略喻詞,只有喻體、喻依。
(4)借喻:喻體、喻詞均省略,僅存喻依者。
關於「譬喻」的使用原則,劉勰說:「故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若刻鵠類騖,則無所取焉。」,提出以「切至」為指導原則,亦即選擇「比喻客體」必須切合「比喻主體」,否則就會出現像是把雞毛比喻成令箭、天鵝比喻成鴨子,這樣過分光怪陸離或流於平淡無奇的情形。譬喻是「用兩類不同的事物,相互比擬,不求這兩類事物的性質相等相同,而是取其某一部分可以比擬的特性,其目的在把深奧的事理,表達得更生動,抽象的主題,形容得更具體,呆板的情景,描繪得更靈動。」(學者杜松柏語)(註9)。
黃慶萱教授提出使用譬喻的消極與積極原則:
(一)消極原則:
(1)不可太類似:喻體和喻依太相近的譬喻,往往給人平淡的感覺。如「柳橙像橘子」、「荔枝像龍眼」。
(2)不可太離奇:太離奇的比喻,使人無法瞭解喻體與喻依間的關聯何在,也不算好的比喻,如「月兒像檸檬」。
(3)不可太粗鄙:粗鄙破壞美感,除非為了「寫實」或「嘲弄」,以避免粗鄙為宜,例如罵人「豬狗不如」、「衣冠禽獸」。
(4)避免晦澀的譬喻:凡是「喻體」與「喻依」間很難發現甚至沒有「類似點」的譬喻,都是「晦澀」的譬喻。
(5)避免「牽強的類比」(forced analogy):類比推理是一種依據特殊道理而推知特殊道理的推論方法,係以類似為推理的基礎,這種論法只有可能性而沒有必然性。在科學或哲學的論辯中心,應該避免使用喻體與喻依間缺乏類比關係的譬喻。
(二)積極原則:
(1)必須是熟悉的:
「記得小時候,幫媽媽洗菜,洗了半天還沒弄好,母親說:『妳洗清菜,跟繡花一樣。』」,杜淑真教授說出她小時候,和母親對話時的經驗,這是一個巧妙的明喻。在此例中,杜母即是使用她所熟悉的繡花來當喻依(比喻客體),所以感覺上很親切(註10)。
(2)必須是具體的:
「小時候我寫作文,未經打草稿、立綱要,便一個勁兒埋頭修改字句、潤飾文辭。回頭父親的聲音在背後響起:『妳蓋房子,鋼筋都還沒樹立起來,就在猛貼瓷磚。』」,杜淑真教授又舉一例,此例中,杜父省略比喻主體(本體)和比喻繫詞(喻詞),只說出被用來比喻的喻依(比喻客體),是屬於借喻。「蓋房子」是個很鮮明具體的比喻客體,其中的「鋼筋」指的就是文章大綱,「貼瓷磚」則是文句的修改潤飾,借喻得相當貼切,而且巧妙有趣(註11)。
(3)必須富於聯想:
沙漠旅行 作者:陳去非
沙漠裡我是一方寂寞的湖泊,很鹹很澀,有著潮溼的心事
這些,喧嘩的水草們都不知情
我只能保證,在旱季結束前不會乾涸
所以如果妳堅持取道於此
記得繫緊駝頸上的鈴鐺,因為我深怕心湖從此不再寧靜
湖裡的水真的,會提早醒來 (節錄末段)
這首詩筆者以隱喻手法,將自己比喻成「一方寂寞的湖泊」,描述期待愛情的心情。那位取道於此的少女,會不會出現,如果她出現,作者的心湖將不再平靜。「因為我深怕心湖從此不再寧靜,湖裡的水真的,會提早醒來」,湖裡的水提早醒來,暗示內心情愫的翻湧,愛情即將發生,給予讀者相當的聯想空間。
(4)必須切合情境:
孟郊【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以小草比喻子女,春暉比喻母親,子女在春天和煦的陽光下生長,如同子女在母愛中成長;母親就像太陽,太陽只管付出光和熱,而不要求小草回報;這就像母親的愛,也同樣不要求回報。
如此的比喻,很能貼切地表達子女對母親感恩的心情,令讀者倍感親切。
(5)喻體與喻依在本質上必須不同:
臺灣省煙酒公賣局曾刊登一則廣告,文案上說:「煙酒之於人生,猶如標點之於文字。」,黃慶萱教授讚嘆說:「這真是神來之筆,好譬喻!因為煙酒人生跟標點文字,本質上完全不同;但人生之須煙酒調劑,恰跟文字須要標點間隔一樣。短短的一句話,還頗有點雅意呢。」(註12)
(6)必須是新穎的:
王爾德曾如是說:「第一個將女人比喻作花的是天才;第二個將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一個將女人比喻作花的是蠢才。」,這段話明顯帶有諷刺意味,會讓那些不懂修辭學的新世代文字作者感覺不舒服,但對於接觸過修辭學,已有
基本概念的作者,就不會逕往壞處想,硬是要逼自己去「對號入座」了。這段話的確意有所指,充滿智慧的機鋒,十分發人深省。譬喻貴在創新,有自己的發現和創見,才能引起讀者驚豔,否則一昧沿襲前人、拾人牙慧或者相互印染、彼此蹈襲,都會讓讀者感覺像面對一瓶過期鮮乳,不知該如何處理才合乎環保。
我是來自海上的人
山是凝固的波浪
詩人鄭愁予在這首「山外書」中,把綿延起伏的山峰以隱喻的方式,形容成凝固不動的波浪,這樣新穎的比喻,彷彿按下照像機快門,用「拍立得」相機
剎那間取得的畫面。山的穩重形像,和波浪的起浮不定,只有形像上的類似,本質上截然不同,詩人透過隱喻,巧妙地將兩者聯結在一起,傳達出不同的觀察和思維,以及全新的美感經驗。
陸:以修辭學的譬喻類型分析古典詩文作品裡的譬喻修辭
【一】明喻
「明喻」是譬喻修辭中,結構最完整,表現方式最直接,同時也最淺顯,讀者最容易意會,作者最能充份掌握並正確操作的基本類型,因此,在譬喻家族中,演出頻率最高。「明喻」字面上是指最明顯的譬喻,構成形式參見上節黃慶萱教授的解說。
西諺:「書本就像降落傘,打開來才會發生作用」
把書本比愈成降落傘,這是明喻;打開來才會發生作用,則為具有暗示性的象徵手法,書打開來,會發生什麼作用,讓讀者自己去聯想。這句話提醒我們:「書到用時方恨少」。
【二】隱喻
學者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中指出:「隱喻是比明喻更進一層的譬喻。正文和譬喻的關係,比之明喻更為緊切;如用風喻君子之德,用草喻小人之德,可有下列兩種形式(註13):
明喻:君子之德如風,小人之德如草。
隱喻: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風,必偃。 」
(孟子滕文公篇)
杜淑貞教授說:「由上列兩種譬喻形式,可知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而隱喻的形式,卻是『甲就是』乙。明喻的喻體和喻依,兩者是『相類』的關係,而隱喻的喻體和喻依,兩者卻是『相結合』的關係。」
「隱喻」字面上是指隱藏的譬喻,又稱為「暗喻」,是譬喻家族成員中最具神秘感的。它的形式是將本體和喻體透過喻詞(繫詞)直接接合在一起,二合一地說成同一件事物,構成形式參見上節黃慶萱教授的解說。
李小岑編著《現代英文修辭學》論「隱喻」:「對於一件事物的屬性,不予以剖開分析,而概括地綜合起來,以直觀地認識其特質,這方法就是隱喻(metaphor)。」
隱喻之使用,通常根據洞察(insight),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詩學》(On Poet)第二十二章論隱喻,就有很精采透徹的見解:「然更加重要者則係成為隱喻之巨匠。隱喻不能從自他人的學習中得來;它是一種天才之表現,概一個好的隱喻可自不同中提示相同的直覺。」(註14)亞氏說明詩人必須懂得善用隱喻,
而隱喻這種高明的技巧是不能從他人作品中承襲的,所以隱喻成為天才的標誌。的確,良好的隱喻,是將一個直觀的感覺,含蓄地表現在不同的事物中,營造出一個嶄新的且富於暗示性的情境。但筆者要強調亞氏所說的隱喻的發現,無從學習,所指的應該類似「靈感」或「個人特殊的美感經驗」,所以,從技巧純熟的詩人作品中,後學者其實仍然可以獲得一些思維上的啟發,只是這些啟發還必須經過後學者自己的融會貫通,進而在這些既有基礎上翻出新意。
【三】略喻
杜淑貞教授引用沈謙教授的觀點說:「略喻的基本句型是『甲(喻體)----乙(喻依)』,中間省略了『喻詞』」(比喻繫詞)。「略喻的『喻體』和『喻依』之間,仍屬『相類似的關係』,不同於隱喻的『相結合』關係。」。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使用到許多俗語和諺語,甚至是一些地方性的俚語,其中有些形式上正是採用「略喻」:
人怕出名,(正如;就像)豬怕肥。
佛靠一柱香,(正如;就像)人爭一口氣
水清無魚,(正如;就像)人清無友
人要衣裝,(正如;就像)佛要金裝
憨祖母疼外孫,(正如;就像)憨雞母孵草墩
以上各例,本質上都是明喻,由於省略比喻繫詞(喻詞:正如;就像),形式上變成略喻。比喻主體和比喻客體間,只是類似關係,不是結合關係,所以,如果看成隱喻,人和豬、憨祖母和憨雞母結合成一體,那就說不通了。
【四】借喻:
杜淑貞教授說:「借喻的形式是『甲(喻體)被乙(喻依)所取代。』喻體、喻詞一併省略,只剩下「喻依」。全然不寫正文,只拿「譬喻物」來作正文的代表。」(註15)。
《論語、子罕篇》有云:「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這是一個借喻,「借」歲寒松柏後彫,「喻」亂世君子的守正。比喻主體(喻體)「亂世然後知君子之守正也」省略了;比喻繫詞(喻詞)「猶」也省略了,只剩下比喻客體(喻依)「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
這兩句都只有比喻客體(喻依),使用的正是借喻手法,比喻主體則是作者要表達思念故鄉的情懷。
俗諺中有很多借喻的實例:如「一山難容二虎」、「一個巴掌拍不響」、「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不到黃河心不死」、「羊毛出在羊身上」、「不看僧面看佛面」、「天塌下來自有高個兒頂著」、「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些諺語都有「言外之意」,意之所指正是被省略的喻體(比喻主體)。
柒:現代詩作品裡的譬喻修辭
在現代詩作品中,譬喻的表現類型最常被應用,且看以次幾則範例:
(1)使用明喻者:
月色一樣冷的女子
荻花一樣的女子
在河邊默默地搥打
無言的衣裳在水湄
(灰濛濛的遠山總是過後才呼痛)
------(商禽:無言的衣裳)
本詩裡,「月色」、「荻花」是喻依,「女子」是喻體,「一樣」是喻詞。
此二句是倒裝句型,作者使用「明喻」,表現那名女子悲涼悽愴的身世
和坎坷堪憐的命運,讀者悲憫之心油然而生。

在她笑聲的
溪流
漂浮著
幾片過早掉落
被稱為眼淚的


使得那婦人
萌生起些些的
嫵媚
好似秋後
有桂樹氣息的

------(羅英:婦人)

舒展於山前的
活潑的
山茶
被市聲舉起
像鬱鬱的魏碑
被寫於薄薄的晨霧
.------(季紅:山茶)

不能說的話
如像不能開的花
只有埋藏在肚子裡

不能說的愛
如像不能結的果
也是埋藏在肚子裡
-----(李魁賢:酒瓶蘭)
讓戰爭在雙人床外進行
躺在你長長的斜坡上
聽流彈,像一把呼嘯的螢火
在你的,我的頭頂竄過
竄過我的鬍鬚和你的頭髮
-----(余光中:雙人床)
完全不愛了的那人
坐在對面看著我
像空的保特瓶
不易回收,毀滅困難
-----(夏宇:秋天的哀愁)
用「空的保特瓶」來譬喻「完全不愛了的那人」,是相當新穎的聯想,饒富創意。在詩人的價值判斷中,「不易回收,毀滅困難」正是空保特瓶的「特性」,而一旦愛情破滅,這種理性的認知,和「完全不愛了的那人」是相吻合的,至於感性層面,讀者也不難體會詩人心中那種「棘手」的感覺。

(2)使用隱喻者: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映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欣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徐志摩:偶然)
作者把自己設想成一片路過的行雲,瀟灑的個性,不欲為情所羈絆,所以「我」既然無心駐留,「你」又何須訝異、歡欣,又何苦自尋苦惱呢?作者使用「隱(暗)喻」,以「是」此一喻詞(比喻繫詞),將自己與行雲「合而為一」,以行雲的屬性:放蕩不羈來表現自己。首段給人感覺直如行雲流水,朗朗上口,卻又不致平鋪直敘平淡無奇,志摩的詩能傳誦至今,絕非「偶然」!

我是來自海上的人
山是凝固的波浪
(不再相信海的消息)
我的歸心
不再湧動
-----(鄭愁予:山外書)
世界那邊卻涎起笑臉
脫呀!脫呀!
她這才想起
不過是老爸地裡
沒賣掉的一顆洋蔥

越剝
越白
越白
越嫩
-----(向明:雛舞孃)
(3)使用略喻者:
車的輪,馬的蹄
閃爍的號角,狩獵的旗
不疲憊的意志是向前的
為什麼要抱怨那無罪的鞋子呢?
你呀!熄了的火把,涸池裏的魚。
-----(楊喚:路)
「你呀!熄了的火把,涸池裏的魚。」這一句裡,只有「喻體」(比喻主體): 你和「喻依」(比喻客體):火把和池魚,「喻詞」(比喻繫詞):像、恰似、好比、是…等,均被省略。
(4)使用借喻者:
在新詩裡,借喻的實例以往較為少見,但隨著許多詩齡較長的中生代及前行代詩人,對修辭技巧的掌握日見精熟,逐漸地有增多的趨勢,因為現代詩日漸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1)語言(語彙與語法)「創新」(2)意象「精練」(3)情意「含蓄」(4)表現手法「迂迴間接且富於暗示性」(5)形式多元富於變化等。大陸學者黎運漢和張維耿關於譬喻辭格各種表現類型的分析說明,可以作為前三種趨向的佐證(參見兩人合著《現代漢語修辭學》第五章論「比喻」):
從明喻、引喻到借喻,喻依和喻體的聯繫越來越密切,喻依越占主要地位,而
語言形式也越簡短,因而它們的表達作用也不盡相同。大體說來,明喻的比喻關係比較明顯,使人一目了然;隱喻以判斷形式出現,帶有誇張的意味;借喻精練含蓄,能啟發人們的想像力。
楊喚的詩「夏夜」:「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枚又大又亮的銀幣。」,以「珍珠」來代替星星,又大又亮的「銀幣」來代替月亮,此二者均為比喻客體(喻依),至於比喻主體「夏夜」,則被隱藏起來。
國小國語課本「阿里山上看日出」:「就在這金光閃閃的浮雲背後,升起一個熊熊的火球」,一下子金光四射。」,在這一段的描寫裡,只有比喻客體「熊熊的火球」出現,至於比喻繫詞:像、似、如、猶如、彷彿等,和比喻主體「太陽」
,則被隱藏起來,所以表現手法上是使用「借喻」。
【捌】:兒童詩作品裡的譬喻修辭
在兒童詩歌領域裡,「譬喻」同樣是修辭技巧裡的主要角色,和「轉化」、「誇飾」等辭格一樣,被兒童詩作者頻繁地使用。
【一】明喻
雨刷 作者:陳正泰小朋友
下雨時
汽車像迷路的小孩
手不停地擦著
眼淚
迷路的小孩憂心地哭著,用袖子抹眼淚,就像是下雨天的汽車,不停地用雨刷刷著前面的擋風玻璃。「汽車雨刷」和「迷路的小孩」,是兩種不同屬性的人和物,以明喻方式放在一起類比,形象生動、鮮活。
【二】隱喻
大地之歌 作者:蔡美珍
藍天裡,電線是長長的五線譜
麻雀站成了一個個小小的音符
吱吱 喳喳
快樂的歌聲
飛揚在藍天 (節錄)
作者將懸在天空中的電線,想像成五線譜,停在電線上的麻雀,想像成線譜上羅列的音符,以隱喻的方式呈現,很有創意。
收割 作者:陳盈如小朋友
七月的稻田
是一塊剛烤好的蛋糕
割稻機買了下來
一口一口的吃掉!
此詩前兩句使用隱喻,用「是」作為比喻繫詞,把「七月的稻田」和「剛烤好的蛋糕」聯想在一起,進一步將兩者共同的形像:黃熟的外表和撲鼻的香味結合在一起,是很有新意的表現手法。後兩句使用轉化辭格中「以物擬人」,將割稻機擬人化。
【三】借喻
衣架 作者:陳佩萱

欸?
你老是穿溼的衣裳
難道不怕感冒嗎?
哦!
原來你喜歡作作日光浴
所以穿濕衣服比較涼快
這首即(詠)物詩,內容上採用轉化辭格中「以物擬人」的擬人化觀點來敘寫;整體形式上則以設問方式構成,作者自問自答,問得技巧、問得新奇,答得很妙,很有意思。此詩段落中連續使用兩個借喻:「你、、、難道不怕感冒嗎」、「原來你喜歡作作日光浴」作為提問,這兩句都是比喻客體(喻依),至於比喻主體(喻體:衣架)則只在標題中提示,本文中則從頭到尾都被隱藏起來。

註1:參見〈第十八章 象徵〉一文,作者黃慶萱,收錄《修辭學》第337頁,臺灣三民書局民國72年十月四版。
註2:參見〈論比〉一文,作者杜松柏,收錄《詩與詩學》第149頁,臺灣五南圖書公司87年九月修訂一版。
註3:同註2,參見第150頁。
註4:參見〈長恨歌〉翻譯,譯者沙靈娜,收錄《唐詩三百首》第167頁,臺灣古籍出版社96年八初月版。
註5:參見〈三 譬喻 積極修辭二 甲類 材料上的辭格〉一文,作者陳望道,收錄《修辭學發凡》第136頁,大光出版社香港64年二月版。
註6:同註1,第十二章譬喻,第227頁。
註7:參見〈第二章 譬喻〉一文,作者杜淑真,收錄《兒童文學與現代修辭學》第46頁,台灣富春文化事業公司。
註8:參見〈第一章 譬喻〉一文,作者黃麗貞,收錄《實用修辭學》第35頁,台灣國家出版社。

註9:同註2,參見第153頁。
註10:同註七,參見第49頁。
註11:同註七,參見第49頁。。
註12:同註1,第十二章譬喻,第249頁。
註13:同註5,參見第81頁。
註14:參見亞里斯多德《詩學。第二十二章》第174頁,姚一葦翻譯,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1年十一月七版。
註15:同註七,參見第84頁。

台長: 丁威仁
人氣(2,56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