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告訴你 原來心導管手術是這樣做的

心肌梗塞是危險性很高的疾病,可能在就醫前就猝死,不過,多數患者在發病前其實就有警訊可循,若持續出現嚴重的胸悶、胸痛,可能就是心肌梗塞發作的症狀,應趕快到急診室就醫檢查,確診者愈早接受緊急心導管手術治療,可避免心肌受損範圍擴大,也才能保留較多的心臟功能。

心導管
做心導管手術時,通常是將心導管由鼠蹊部的股動脈或前臂的橈動脈進入, 順著血管逆行到心臟的冠狀動脈,把狹窄的血管打通。治療選項包括氣球擴張術與血管支架術。

王老闆為了生意天天應酬,有高血壓的他自認有吃藥,所以飲食不忌口、菸也照抽,雖然不時感覺胸口悶悶的,但是他告訴自己忍一忍就過去了,沒有進一步檢查。有天在主管會議之後,就突然摀著胸口倒下,再度張開眼已經躺在病房,醫師告訴他冠狀動脈有兩條都嚴重阻塞,差點喪命。

不只一般人忽視心臟疾病的威脅,就連專責救命的醫師,也可能因為太忙或疏忽了自身的健康,而因心肌梗塞倒下。但很多人忽略,心肌梗塞不僅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就連中壯年也難逃威脅。

冠狀動脈嚴重阻塞,會有心肌梗塞危險。
冠狀動脈嚴重阻塞,會有心肌梗塞危險。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心血管的保健為什麼重要?臺大醫院心導管室主任、臺大醫學院內科副教授高憲立接受《好健康》雜誌的訪問說明,因為心血管疾病是一種退化性疾病,隨著年齡增加、發生機率也跟著上升,尤其現在高齡化社會,產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此外,有時心血管疾病是突然發生,這種案例多見於中壯年,平時看似健康良好,卻突然間因心肌梗塞倒下,往往對家庭、社會造成很大衝擊。

心臟是人體的生命中樞,日以繼夜地搏動,將血液推送到全身及肺部進行氧氣、二氧化碳交換作用。供應心臟本身氧氣及養分的血管就是冠狀動脈,主要分為三條:包括左前降枝、左迴旋枝以及右冠狀動脈。隨著年紀愈大,冠狀動脈會漸漸退化,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血管管壁細胞功能也漸漸退步,血液循環不好的雜質會滲透、堆積,變成局部的發炎反應,當堆積物愈來愈厚,就會導致血管管腔愈來愈窄。

冠狀動脈血管變狹窄後,會減少心臟肌肉所需的血液供應與氧氣,若狹窄情形是穩定、慢慢發生,稱為「穩定心絞痛」;若管壁內有斑塊破掉,裡面雜質和血液接觸形成凝血反應,血塊瞬間把血流完全堵住,就會形成「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最嚴重就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因為有一定的死亡率。雖然確實有患者事前毫無症狀,不過進一步追問,多數都曾出現相關警訊,只是沒有注意到。

持續心絞痛是心肌梗塞發作時的典型症狀。
持續心絞痛是心肌梗塞發作時的典型症狀。

哪些情況下要警覺冠狀動脈可能出問題?比如運動後容易喘,快步走、上樓梯、拿重物、趕公車,這種急促的活動會感覺胸口悶、有壓迫感;此外,這種悶的感覺有時不侷限胸前,患者可能左手臂內側、左肩膀、下顎有酸酸緊緊的感覺,這也可能是心絞痛症狀。

心肌梗塞仍以老年人的風險最高,但現在中壯年的案例比以前多,這些人多數本身已有三高等其他風險因子,卻自恃年輕而輕忽,沒有接受治療,導致引爆心肌梗塞這顆不定時炸彈。

健康檢查時會透過壓力性的檢查方式,包括運動心電圖或核子醫學檢查,若心肌出現缺氧,就要高度懷疑有異常,應該進一步做侵入性的心導管檢查,才能確診。此外,也有不少醫院以電腦斷層作為心血管的高階健檢,是否要做建議可請教心臟科醫師。

血壓應控制在理想範圍內,減少心肌梗塞風險。
血壓應控制在理想範圍內,減少心肌梗塞風險。

心導管是一種侵入性檢查,可知道血管的狹窄程度、判斷是否需要治療及使用哪種治療方式,若血管狹窄在50%以下,多半使用口服藥物控制;若狹窄在90%以上,一定要接受心導管治療,治療選項包括氣球擴張術或放置血管支架;至於狹窄在50%~90%中間範圍,要使用哪種治療方式,則依每人情況不同由醫師判斷。

但是有些患者由於血管狹窄情形太瀰漫、太嚴重,或無法靠支架將狹窄的血管打通,這時就要考慮進行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心肌梗塞發作時,最糟糕的情況就是猝死,由於來得又快又急,患者經常沒有辦法警覺到有症狀而儘早就醫。這類患者由於呼吸、心跳停止或是致命性心律不整,必須立即靠CPR(心肺復甦術)以及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刺激恢復心跳,這也是推動全民學CPR以及公共場所廣設AED的目的。

所幸並非每個心肌梗塞患者發作時都那樣嚴重,不少患者在發作前其實就有症狀,最常見就是嚴重的心絞痛,甚至痛到冒冷汗、臉色發白,這時就要趕快去急診。另外,心肌梗塞發作的特色,就是這種心絞痛不會消除,即使刻意坐著休息仍不會好,這時也要趕快去急診。

有些患者的症狀不典型:比如有些人感覺上腹部有悶痛感,誤以為是消化不良,其實是心肌梗塞發作;也有人只有冒冷汗、但沒有胸悶的感覺。建議若有這類異常症狀,加上自身有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仍應趕快到急診並告知醫師,透過心電圖檢查就可辨別是否為心肌梗塞。

原本心肌梗塞診斷有三個指標,包括症狀、心電圖及抽血看心肌受損指標,但若心肌受損指標已經很高,表示受損很嚴重了,預後恐怕不好,因此現在診斷指標只看症狀和心電圖,要確診的標準方式就是做急性心導管檢查及治療,把血流堵住的部分打通,這樣的治療方式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減少心肌受損範圍。

緊急心導管的介入時間點是愈快愈好,避免心肌壞死範圍擴大,才能讓心臟維持較好的功能。一般在發作後的12小時內,都是打通血管的黃金期,超過12小時,即使送到醫院也只能先保守治療。目前規定這類患者送到醫院的90分鐘內,就要透過緊急心導管把血管打通,因此臨床上看到延誤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對於症狀沒有警覺,在家忍了好幾個小時後才就醫。

緊急心導管是要把狹窄的血管打通,治療選項包括氣球擴張術與血管支架,其中利用支架在血管內腔撐住狹窄的病灶,比氣球擴張術有更好的效果。

臨床上應用的血管支架,分為健保全額給付的一般支架以及民眾必須自費差額的塗藥支架,使用哪種支架,醫師會依專業給予建議:有些患者使用健保支架即可,醫師不會要求非用塗藥支架不可;若兩種支架都可以選用,塗藥支架由於藉由藥物抑制細胞增生,降低血管再狹窄的長期效果較好,不過由於必須補自費差額,仍要看患者的經濟能力是否可以負擔。

有些患者經醫師判斷不適合做緊急心導管,比如有出血的問題、3條主要冠狀動脈皆有顯著狹窄,此時動心臟外科繞道手術是相對較好的選擇。繞道手術是取患者腿上的大隱靜脈或內乳動脈來建立另一條血管通路,繞過狹窄阻塞的冠狀動脈段,目的是增加心臟的血液循環,改善心肌缺氧的問題。

延伸閱讀:全方位護心術─別讓心肌梗塞 找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