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疾知多啲】無分年紀隨時病發 認識心源性猝死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財富管理 - 保險 - D200201

【危疾知多啲】無分年紀隨時病發 認識心源性猝死

保險 16:00 2020/02/01

分享:

分享:

台灣藝人高以翔拍攝內地節目時突然暈倒,送院後證實不治,其後確診心源性猝死。到底心源性猝死的成因是甚麼?哪些是高危族群?常做運動能否降低病發機率?出事時應如何處理?由心臟科醫生逐一解答疑難。

【延伸閱讀】台灣型男高以翔 錄影內地「真人秀」暈倒猝死 終年35歲

心源性猝死原理

心源性猝死的原理為心跳速度突然過快,1分鐘可高達300下,病人繼而出現一系列的身體問題,暈倒後於1小時內突發死亡。心臟科專科醫生郭應龍解釋:「心臟是一塊肌肉,用來泵血到身體不同部分,像扭濕毛巾一樣,扭一下就有水流出。正常心跳為1分鐘60至100下,但若每分鐘心跳300下,根本不夠時間收血再泵走,心臟高速亂跳以致心室顫動,引致突發性死亡。」

導致這情況的原因有多種,最常見的3個原因為:心血管疾病、心臟肌肉肥大或心瓣硬化等問題。

心血管疾病佔5成左右,男性比女性多,無分年齡,郭醫生遇過最年輕的病人為17歲。「較多心臟血管病患者為男性,突發性死亡的情況自然更多。女性收經後失去賀爾蒙保護,當年齡達70歲後,患心臟病的機率與男性相同。」

近年心源性猝死的確診數字在香港有上升的趨勢,但相較歐美國家,亞洲地區發生的機率仍然較少。「以10萬人來說,歐美每年會出現約100至150個病人,亞洲地區如香港則約40個。」

心臟科醫生郭應龍指,長期受壓力困擾會加劇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突發的情緒波動都有機會引致突發性心臟亂跳,因而出現心源性猝死,但屬少數個案。

留意症狀或預兆

若發生心源性猝死,病人於暈倒之前,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症狀或預兆。「胸痛、頭暈、無故流汗。心臟缺血就會胸口痛,腦部缺血就會暈;四肢或半邊身無力、麻痺,全身或局部性抽搐,如眼嘴、手部都有。」這些徵狀雖然常於病發幾十秒,或數分鐘前突然發生,但亦有些較幸運的病人,病徵會於病發前間歇性出現一段時間,未至於立即突然暈倒。如心跳1分鐘突然跳至超過200下,出現幾個症狀後又回復至正常。若出現類似情況,屬明顯警號,需立即求醫。

及時做CPR存活率高達 9 成

一般而言,於首兩分鐘內以心肺復甦法(CPR)、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機)做急救,再配合適當的治療,病人存活率可高達90%。但需把握黃金時間,每延遲急救1分鐘,病人的存活率即隨之減1成。郭醫生坦言,大眾應主動學習CPR,多留意自己和身邊人的身體狀況,有事發生時能及時救援。年紀愈輕,得救的機會愈高。年過50的中老年人較常有其他身體潛在問題,故存活率相對較低,年紀愈大更甚。

AED 機

嚴重後遺症可致全癱

對於得救的病人,醫生會為他們做詳細的身體檢查,了解其發病原因,做相應治療。「若檢查到病人有心室顫動的問題,我們可為他加裝除顫器。它等同皮下的AED機,若病人出現超過6秒的時間心室顫動,即會電擊一下。病人感覺到後可立即求醫,了解身體狀況。」

不過,即使幸運地被救回,病人亦有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後遺症。「若腦部缺氧時長達4-6分鐘左右,基本上某部分的腦細胞一定死亡,多與少因人而異。若剛好有血塊形成並上腦,病人甦醒後亦有機會半邊身癱瘓,」

3類特定族群要小心

職業運動員

應先做身體檢查,了解心臟情況,如潛在的先天性心臟機能問題,從而判斷是否適合做高密度的劇烈運動。

三高人士(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

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即使食得清淡,遺傳基因亦有機會引致這些情況,故需定期做身體檢查留意。

家族病史

若有家人曾確診心源性猝死,或心臟肌肉發大等,建議做檢查、監察情況。

【危疾保險】危疾保險點買先至好?

 

(節錄)

【全文︰無分年紀隨時病發 提防心源性猝死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危疾知多啲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