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長達 7 個月之後──在德國的我們,終於坐上餐廳椅子|芥末/德國,停看聽!|換日線

封城長達 7 個月之後──在德國的我們,終於坐上餐廳椅子

封城長達 7 個月之後──在德國的我們,終於坐上餐廳椅子

Photo Credit:Unsplash

說也奇怪,過了一年多噩夢般的封城生活,心態不同,想法居然也跟著轉變了。認知到病毒面前的自己太渺小,反而學到如何溫和一些,怎樣專注當下。

5 月最後幾天,陽光普照、微風徐徐,許多德國人度過去年 11 月以來最幸福的一個週末。

歷經 7 個月,終於不一樣了

全德國每日每 10 萬人之中的感染人數第一次低於 35 人,各地開始「有條件地」開放旅館、餐廳戶外用餐區以及博物館:凡是持有當日快篩陰性證明;6 個月內感染新冠後的康復證明;或施打疫苗滿 14 天以上的「小黃本」接種證明的人,就可以坐在戶外用餐區,享受封城長達 7 個月後終於可以外食的感覺。

商店也紛紛開門,在設定人數上限的情況下讓消費者入內購物,至少不必什麼東西都得上網訂購。持有 48 小時內陰性證明者也可以入住旅館──不限於商務旅行,因此很多人也開始規劃國內小旅行。雖然離「清零」還很遠,但這樣的轉變也足夠讓人感恩戴德、痛哭流涕了。走在路上,口罩上方的每雙眼睛都變成彎彎的月牙,平常不喜歡跟陌生人交流的德國人瞇眼笑大放送,看得出來心情真的很好。

我一直喜愛外食,也喜歡上餐廳,卻從來不知道能夠坐在餐廳裡(就算只是戶外區)也可以是一項奇蹟。儘管每桌之間隔著遙遠的距離,但能夠與別人併肩坐著閱讀菜單、點餐,與服務生有說有笑,竟不真實地恍如隔世。

圖/Pexels

過去在德國焦慮,現在掛心台灣

而同時,也沒有想到德國與台灣的情況,居然會出現黃金交叉。看著台灣的新聞,覺得感慨萬千,一邊感慨台灣的幸運,在全世界都籠罩在風暴下時,居然撐到疫苗上市才爆發,比別人多度過了正常的一年;一方面也感慨台灣的準備不足,因為一直以來的相安無事,沒有提前為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安排。

看著確診人數不斷增加,疫苗爭議吵吵鬧鬧,其實心情十分複雜,畢竟本來只要顧好自己就好,現在還要擔心家人的健康;同時也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去年長久封城的我們根本沒有疫苗議題可吵,當時的疫苗連個影子都沒有,一切都是巨大的未知數,連疫苗這東西到底能否被成功研發出來都不知道,也不曉得在那之前,全世界會有多少人死去⋯⋯。

在這種巨大的未知下,反而沒有力氣去責怪別人,互相撕咬,因為全世界都水深火熱,不是任何人的錯(雖然是從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開始的,但那些人也想像不到居然會演變成這種情況吧)。台灣現在的喧嘩,其實就是因為大家都太害怕了。我個人對於台灣人的害怕,一方面覺得是好事,因為害怕,所以大家都會盡可能配合政府要求,乖乖在家,大概也不會像歐洲一樣有什麼大規模不戴口罩的抗議活動,搞得封城反覆、人心崩潰;但另一方面,因為過於害怕,看到相關消息不經思考就大量傳播,聽到與自己想法不同的發言就大動干戈,其實對控制疫情沒有任何幫助。

圖/Unsplash

曾確診的我,這樣觀察⋯⋯

去年曾經確診的我深深認知到,比病毒更恐怖的,是謠言、是人心,是心理上的壓力。做好該做的防護,就不要天馬行空地進行各種恐怖想像;不幸確診了,就依照指示隔離並隨時觀察自己與家人的情況,驚恐瘋狂只會讓問題變大,甚至因為壓力或睡眠問題讓抵抗力下降,就算原本只是輕症也有可能變成重症。

不管是對於醫療資源、還是疫苗(目前各大疫苗藥廠其實本來就只賣給各國中央政府,要不然各國有錢的企業家或地方首長恐怕早就出手搶光了,讓疫苗的全球分配比現狀更不公平──然而現在的疫苗分配已經夠不公平了,畢竟大國富國買得多,小國窮國買不到),平民百姓其實都無力改變,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因此做好自己能做的,待在家裡就是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其餘的部份,聽起來可能消極,但確實沒有什麼能做的了,不如用平靜的心情面對一切,趁機與家人朋友對話,進行更深一層的關心與理解。以前總說想學什麼卻抱怨沒有時間,沒有心情,現在也是可以利用線上資源開始學習的時機。

疫情時間拉長了,雖然痛苦,卻也讓我有機會轉換看事情的角度,學習謙卑。去年當德國政府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宣佈接受西班牙、荷蘭等地的重症患者時,身在德國的台灣人們當時群情激憤,覺得自己床位都不夠了,還要幫別人,這到底是什麼爛政府,簡直本末倒置。反倒是認識的德國人大多心平氣和,認為是好事一件,「那些人現在也很困難,大家都在受苦,不能放著不管啊。」

圖/shutterstock

當時的我尚處在恐懼階段,也屬於不太能理解德國政府跟德國友人的酸民之一,然而時至今日回頭去看,卻驚訝地發現那其實是一種大愛的勇氣,一種德意志民族非常罕見的溫柔,一件不是所有國家跟人民都有能力、也都願意去做的事情。說也奇怪,過了一年多噩夢般的封城生活,心態不同,想法居然也跟著轉變了。認知到病毒面前的自己太渺小,反而學到如何溫和一些,怎樣專注當下。

身為備受疫情煎熬,如今好像看到熬出頭的希望的海外游子,雖然很擔心台灣親友的健康,但也真心希望台灣人可以看見這些已經困難很久的現狀──不管是對哪個國家、哪個政府來說都是困難重重。

冷靜下來,試著把危機當成轉機──不管是封城或是疫情,都能讓人反思自己的生活態度──雖然很痛、雖然很怕,但如果問問曾經在醫療資源更為緊繃的地區生活的朋友(尤其是在封城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城市);也問問那些覺得 2020 年最大成就就是「我還活著」的人們,他們的經歷、心情轉折,可能會讓你對台灣的疫情現狀少一點憤怒,多一絲信心。

執行編輯:任檥
核稿編輯:孫雅為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兔兔飼養知多少?打造共好生態圈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