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今日舉行大選,執政16年的總理默克爾不再尋求連任後將告別政壇,德國正式踏入「後默克爾時代」。對不少選民而言,今屆大選沒有默克爾這個「總理當然選擇」,政壇變得更碎片化,選前民調亦顯示兩大政黨支持度拉緊,德國聯邦政府可能出現歷來首個三黨執政聯盟。事實在歐洲政治舞台,多黨分享權力屬於常態,有專家認為可讓政黨更專注改善表現,不過亦有聲音憂慮多黨執政聯盟會妨礙施政,政府政策走向更不明朗,令政局更不穩。

●默克爾(右)日前在基民盟選舉集會上,獲贈寫上感謝的紀念品。 美聯社

根據最新民調,左翼的社會民主黨(SPD)和默克爾所屬的基民盟成兩強鼎立,支持度均徘徊約22%至25%,當中社民黨稍為領先。主打環保議題的綠黨以16%支持度排第三,由於社民黨和基民盟已表明不會結盟,令綠黨最有機會成為造王者,親商界的自由民主黨(FDP)和極右立場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支持度均約10%,最終哪個政黨勝出及聯合政府如何組成,仍然充滿變數。FDP黨魁林德納預計,今次將是德國在戰後首次有總理所屬政黨,在大選得票遠遠未達1/3。

觀乎選前民調表現,不論基民盟、社民黨還是綠黨,支持度在過往4個月均有多達10個百分點的變動,綠黨議員努里保爾認為,這反映選民不再如以往般堅定支持特定政黨,未來組閣將出現很大不確定性,不過他同時相信可帶來重大機遇,政黨的支持度不再繫於選民忠誠度而是政黨表現,可推動政黨努力做得更好,爭取選民支持。

選民更重表現推動政黨做好

默克爾任內曾期望政府變得更多元化,她於2017年曾花近6個月組閣,推動與綠黨和自由民主黨合作,不過執政聯盟最終在同年11月瓦解,重回與社民黨攜手施政局面。不過德國目前面對新冠疫情、財赤、氣候變化等迫在眉睫的危機,籌組內閣顯得更迫切。柏林洪堡大學政治學榮譽教授蒙克勒形容,現時與默克爾年代的「冷靜和沉着」形成強烈對比,社會正踏入更分化的年代,新政府將面臨更大挑戰。有觀察家則認為,默克爾卸任後,歐盟將缺少一位資歷深厚和強勢的領袖,歐盟成員國可能出現更多不同聲音,歐盟的決策過程或更艱難。

總理恐遭掣肘承受更大壓力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教授米勒指出,在德國複雜的國會結構下,若國會能由兩個主流政黨主導,在需要時進行合作,將有助推動施政。他指出德國過往10年仍有充足儲備應對社會衝擊,但在新冠疫情肆虐下,目前資源相對緊絀,加上政壇變得更「零碎」,或催生更多社會衝突。此外,在多黨執政聯盟下,總理權力會受到更多掣肘及承受更大壓力,意味德國未來不太可能再出現一位長期執政的總理。

不過多黨聯合執政或政權頻繁更替,本來就是歐洲政局常態,歐盟民調機構Eurobarometer今年初公布的民調更發現,政治多元化程度愈高的國家,選民對政治制度的滿意度也愈高,例如丹麥及瑞典分別有多達85%及79%受訪者對政治制度滿意,德國則只有69%。

英國皇家國際研究事務所研究員貝格森解釋,德國的主流政黨壟斷局面,其實無法反映複雜及多元的民意,在社會仍關注經濟議題時或行之有效,不過現代社會更關注文化和身份,多黨聯合執政或許有更好出路。

競逐下任總理人選

朔爾茨(62歲)

(社會民主黨)

·今屆大聯合政府的副總理兼財長

·作風務實,被外界視為能延續總理默克爾的施政風格

拉舍特(60歲)

(基民盟)

·基民盟全國主席,同時是全國人口第一大州北威州的州長

·主張社會融合,願意接受妥協方案

·被指應對該州疫情不力,令支持度受挫

貝爾博克(40歲)

(綠黨)

·綠黨主席,聚焦家庭和環保等議題

·法律學者出身,畢業於倫敦經濟國際法專業

·被指從政經驗不足,近期更爆出其新書涉嫌抄襲等連串醜聞

林德納(42歲)

(自由民主黨)

·16歲加入自由民主黨,在2013年成為黨主席

·大學攻讀政治學,曾擔任預備役軍官

·曾批評德國政府封城,認為抗疫措施應更具針對性

維斯勒(39歲)/巴爾奇(63歲)

(左翼黨)

·維斯勒任左翼黨副主席,屬黨內激進派代表人物,主張不再派軍人執行海外任務

·巴爾奇自2015年起一直擔任議會黨團主席

魏德爾(42歲)/楚帕拉(46歲)

(德國另類選擇黨)

·兩人是德國另類選擇黨聯合主席

·魏德爾為經濟學家

·楚帕拉曾任職油漆和裝修工人,在2017年當選聯邦議員

責任編輯: 李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