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醫院微創外科訓練中心土炮器官模擬 助新紮醫生練刀學做手術

東區醫院微創外科訓練中心土炮器官模擬 助新紮醫生練刀學做手術

撰文:李恩慈
出版:更新:

微創手術講求手眼協調、距離感及儀器運用,外科醫生在手術室操刀自如,背後實為養兵千日,而「東區醫院微創外科訓練中心」便是練軍之地。訓練中心如小型科學館,訓練儀器包括「夾珠仔機」、退役機械臂,以及透過3D打印「土炮」製作而成的人體器官模擬等,像真質感幾可亂真。
每年約有500至600醫護人次到中心訓練,團隊今年獲得醫管局傑出員工及團隊獎。東區醫院微創外科訓練中心主管鄧宗毅稱,眼見年輕醫生受訓後能掌握技巧、適當應用,「係好開心嘅事」,冀日後多與各地專家切磋。

東區醫院微創外科訓練中心主管鄧宗毅(左)稱,醫生們的手術資質各異,需因材施教。(李恩慈攝)

東區醫院微創外科訓練中心主管鄧宗毅稱,前人一早洞悉微創手術將成為大勢所趨,於是在1995年成立微創外科訓練中心,並於2007年搬遷擴建,為初出茅廬的醫護提供培訓。中心再於2017年翻新,現時每年舉辦約30個培訓課程,約有500至600醫護人次參與。

尤其切胃、切肝嗰類手術,要做5至8個鐘頭,望10次都唔會識做
東區醫院微創外科訓練中心主管鄧宗毅

鄧宗毅憶述,30年前的醫生培訓模式稱為「see one, do one, teach one」,即醫生聽一次教學後,便要動刀做手術,然後更可教導後輩。他認為醫生們的手術資質各異,需因材施教,「有啲人練10次已經做得好手勢,有啲人要練30次。」在病人安全放首位的年代,這種講求「天才波」的訓練方式已不能接受,「尤其係切胃、切肝嗰類手術,要做5至8個鐘頭,望10次都唔會識做。」

外科醫生練兵之地 夾珠仔機、土炮器官模擬助練刀

微創外科訓練中心是駐院醫生的練兵之地,讓他們進入真正手術室前熟練手勢。「結合腹腔鏡及內視鏡微創訓練手術室」儼如小型科學館,內有多部訓練儀器,包括可訓練手眼協調的「夾珠仔機」、已退役的機械臂,以及透過3D打印「土炮」而成的人體器官模擬等。

土炮器官模擬步驟講究,幕後功臣是東區醫院醫療視聽製作組行政助理鄭啟志。他表示,自製除降低成本,更可因應醫生要求,貼近真實場景。設計開端總是運用有限材料與無限創意,「前列腺組織模型」模擬尿管及前列腺增生情況,最初將紅蘿蔔通心成管狀,配合豬肉製作,後來改用3D打印技術。

婦產科子宮模型的製作一絲不苟,由構思到完成花了接近半年。鄭啟志稱,尾龍骨部份以真人數據作3D打印,而皮膚物料「換咗幾多次已經答唔到」, 不斷改良為讓醫生縫針感覺像真。

另外,胃鏡訓練儀器會發出病人的呻吟聲,模擬掙扎情況。團隊亦不時從街市購入新鮮豬腳及豬內臟等,給醫生訓練開刀、縫針及打結等基本功。

東區醫院外科副顧問醫生朱烵華稱,微創手術講求手眼協調、距離感、儀器運用等,需要時間熟習。年輕駐院醫生周末放假時,會預約到訓練室練習,並提前一天請視聽製作組預備豬內臟等材料。

除此之外,中心設有臨床模擬手術訓練室,透過模擬跨專科緊急情況,如嚴重交通意外,提升外科、腦科、骨科等醫護的溝通和合作能力。

東區醫院微創外科訓練中心團隊今年獲得醫管局傑出員工及團隊獎。鄧宗毅於2013年起擔任中心主管,他表示感激首任主管李家驊,「當時個個都話佢發夢,但識得發夢嘅人好危險,唔會耽帶客觀限制,將夢境一一實現。」他又稱,眼見年輕醫生受訓後能掌握技巧、適當應用,「係好開心嘅事。」

以往中心有兩成訓練為國際交流,鄧宗毅表示,這兩年受社運及疫情影響,中心與內地和外國的連結減弱,冀日後多與各地專家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