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想建立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天下?

他是想回到春秋时期的霸主政治吗?
关注者
590
被浏览
139,276

41 个回答

项羽想要建立的天下是陈胜想要建立的天下,也是刘邦想要的天下。

一、秦的崩溃与陈胜的天下

由于秦的暴政引发天下人的不满,陈胜首唱义举,一时间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陈胜最初以大楚为名,假借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声,自称将军。迅速攻取了陈郡之地,并在陈地称王。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史記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第十八》

陈胜一开始只是自称将军,但是因“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而有功,所以能够自称王。有功封王这一思想,随后被项羽和刘邦所继承。

在陈胜首事后,整个楚地都“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拥有巨大号召力的陈胜开始思考如何保证自己的权威,如何建立一个天下。

首先陈胜志在天下自不须说,在建立政权之后,派人四处略地,遍布齐、楚、赵、魏、韩等地,并直指关中而欲亡秦。

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令陳人武臣、張耳、陳餘徇趙地,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
陳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
周文,陳之賢人也,陳王與之將軍印,西擊秦。
當此之時,諸將之徇地者,不可勝數。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殺狄令,自立為齊王,以齊反擊周市。
初,陳王至陳,令銍人宋留將兵定南陽,入武關。
《史記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第十八》

其次陈胜绝不容许他人称王。王的称号在陈胜这是至高无上的,前文所引三老所言“監臨天下諸將,不為王不可”可知陈胜必以自己为最高统治者,位高众人。既不复立六国之后,且在其他人称王后必欲杀之,给吴广的地位也不过是“假王”而已。即便立了魏王,也要以手下周市为其相。

葛嬰至東城,立襄彊為楚王。嬰後聞陳王已立,因殺襄彊,還報。至陳,陳王誅殺葛嬰。
武臣到邯鄲,自立為趙王,陳餘為大將軍,張耳、召騷為左右丞相。陳王怒,捕繫武臣等家室,欲誅之。
市軍散,還至魏地,欲立魏後故甯陵君咎為魏王。時咎在陳王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周市不肯。使者五反,陳王乃立甯陵君咎為魏王,遣之國。周市卒為相。
《史記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第十八》
陳涉問此兩人,兩人對曰:「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世,罷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陳涉不聽,遂立為王。《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最后陈胜想尽一切办法将权力抓在手里。对于没有指挥权的势力,陈胜派人监军;对于打下的地方,陈胜杀功臣而自取。甚至不希望手下为将。

陳王初立時,陵人秦嘉、銍人董緤、符離人朱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守慶於郯。陳王聞,乃使武平君畔為將軍,監郯下軍。秦嘉不受命,嘉自立為大司馬,惡屬武平君。告軍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聽!」因矯以王命殺武平君畔。
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諸將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繫而罪之,以苛察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陳王信用之。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
《史記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第十八》
至邯鄲,張耳、陳餘聞周章軍入關,至戲卻;又聞諸將為陳王徇地,多以讒毀得罪誅,怨陳王不用其筴不以為將而以為校尉。乃說武臣曰:「陳王起蘄,至陳而王,非必立六國後。將軍今以三千人下趙數十城,獨介居河北,不王無以填之。且陳王聽讒,還報,恐不脫於禍。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趙後。將軍毋失時,時閒不容息。」武臣乃聽之,遂立為趙王。
《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综上,陈胜首先自号将军反秦,并因此有功而自称王。其虽为楚人,却同样希望统一天下,自己是至高无上的“王”,与“皇帝”无异,对于其他人称王绝不容忍。不仅如此,陈胜最早自号为将军,后来甚至不让手下为将军,为何?是其把将军视为分其权力之人,这是陈胜所不允许的。是以陈胜虽反秦,在登上大位后,依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选择了类似秦的“天下”。但是由于实力不足,最后仍不得不承认其他诸侯王。但正如卜宪群先生所言:“实已开秦汉之际分封制之先河,对项氏的“霸天下”国家结构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霸天下”:楚的国家结构及其性质》)

二、六国复立与楚怀王

现实是残酷的,陈胜的做法并没有收到灭秦的效果,反而造成君臣离心。值此之时,六国纷纷复立,后战国时代拉开了序幕,六国旧王族也因此复辟。

首先是赵国,如前引,陈胜派武臣徇赵,张耳陈余劝其立赵王之后,武臣反而自己称王。然而一旦武臣死,作为旧赵王族的赵歇成了赵王。

其次是燕国,韩广学习武臣自立为王。

再次是齐国,田儋作为旧王族家豪宗强,迅速拉起一只部队,击败周市称王。

接着是魏国,握有兵力的周市不肯为王,必立王族魏咎为王。

之后是楚国,项梁鉴于陈胜的迅速败亡,立楚怀王孙熊心为楚王。

最后是韩国,项梁为恢复六国立旧王族韩成为王。

这些六国国王,除了韩广都是旧王族。燕国何以没有王族?或许和荆轲刺秦后,秦国的报复有关。但是韩广是被“燕故貴人豪傑”所推举,其性质恐怕与其他五国没太大区别。

六国复立这一办法确实如张耳陈余所言,迅速瓦解了秦在关东的统治。项梁也得以迅速整合整个楚地。但是这不过是恢复了战国旧态,秦对六国依旧拥有绝对的优势和灭亡之心。反观六国,除了楚国对灭秦并不太在意。赵、燕内斗不已,魏国坐视陈胜灭亡,齐国不救项梁。因而怀王立约,“先入关中者王”,以灭秦之功而封王,不看出身。这一举动相较六国旧王族显得更加积极,但依旧没有跳出七国天下的概念。

三、西楚霸王与戏下分封

项梁死后,楚国元气大伤,扫空境内不过凑出五万军队去支援赵国。项羽夺取军权后,无尺寸之地,却凭借击败秦军主力的巨大战功成为诸侯上将军。

案《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九》引《洺州志》所云:

封爵今在平鄊县。长老云:项羽救赵败秦师于此,策勲封爵。

似是此时项羽已经开始指挥诸将,思考天下的问题了。章邯投降后,项羽封其为雍王。这一事件标志着项羽打破了由六国王族重新恢复的七国天下,试图建立起一个新的天下体系。

项羽率领诸侯入关,在戏下进行分封,项羽对天下的构建初步成型。前文所言陈胜意图建立一个“唯一王权”的天下,但迫于实力不够不得不承认各诸侯王,还引得众人不满。为了不步其后尘,项羽势必需要改进这一方案。项羽所提出来的方案则是虚尊义帝,自称西楚霸王,有功者封王。且所封之王对其都是“臣事之”(英布)、“北面事之”(刘邦)。

何以称之为“西楚霸王”?其实与陈胜的“王”是一样的,都是位居众人之上,独一无二的。在陈胜独王的方法失败,六王并起后,项羽必须想一个凌驾众王的称号。他想到的就是春秋时的霸王。而春秋时的霸王在于“尊王攘夷”,因此项羽虚尊义帝,实不用其命。那为何不称皇帝?因为项羽代表着楚国反秦的势力,如果用秦的“皇帝”称号,岂有此理?此与陈胜“不成帝业”的原因是相同的。

项羽的封王策略正是继承了陈胜“有功封王”的思想。试比较下面两句话:

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史記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第十八》
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史記卷七  項羽本紀第七》

两句话非常相似,但项羽自称首事,却是又将陈胜排斥在外。为何?在我看来这是为了否定陈胜激进的“独王”天下思路,代之以一种缓和的“霸王”天下思路以获取支持。这是项羽鉴于陈胜因实力不足而失败的改进策略。陈涉已开楚式分封制之先河,随后六国后纷纷自立,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局面。分土称王,不仅是六国后的企望,也是众多起兵者的希望。因此,楚如果要建立秦式的国家结构就必须彻底消灭各诸侯王业已形成的割据形势,并改变战国分裂的历史影响在秦汉之际的发展惯性,这远非短时间可以完成的。“霸天下”的国家结构的形成,毕竟把秦汉之际分裂的国家形态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态推进了一步。(《“霸天下”:楚的国家结构及其性质》)但是项羽在分封时,处处在加强自己的权力。

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趙將司馬卬定河內,數有功,故立卬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菑。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番君將梅鋗功多,故封十萬戶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史記卷七  項羽本紀第七》

我们可以看到项羽分封的天下有这么几个特点:

1.项羽首先“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陈余语),打击旧王族而抬高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新兴将领。

2.项羽“親愛王”(韩信语),以扩大亲附自己的势力,而他人不封。司马欣因救过项梁,被封王。司马欣不过章邯手下,初与章邯约时并没有提及封王。但是为了防备章邯,将其封在关中最好的地方,控遏关口。

关外第一个诸侯是申阳,乃赵将,但《高祖本纪》和《秦楚之际月表》却称之为楚将,这是为何?在我看来,申阳虽是赵将,但是在巨鹿之时不作为,巨鹿之后又乘机先下河南,迎楚河上。完全与赵决裂,是个见机的野心家。因此申阳必然与赵势同水火,项羽也认为申阳只能依靠自己,很可能在分封前将其纳为楚将。因此才有这种分歧。

司马卬初乃章邯手下,不知何时降赵。在巨鹿之战时亦不救赵,反而夺下河内欲入关,却被刘邦阻挡。是以身处秦赵间又都不合,项羽以为其能附己。

3.项羽依秦郡为分封土地的依据。项羽自己拥有九郡之地,刘邦则是巴蜀汉中三郡,董翳上郡等等。但是皆不脱秦郡的范围。(秦郡之分,辛德勇、谭其骧、周振鹤、后晓荣等都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西楚九郡的说法也不一。)刘邦手下灭楚,也多以攻下郡县为功。

然而项羽所封的范围似乎只在旧七国的范围,秦始皇所开拓的土地项羽并不关心。如闵王无诸便被项羽剥夺王位,而其又不可能控制闵中之地。

4.项羽对手下并不常封爵。韩信说“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郦食其说“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此与陈胜不欲手下为将颇有相同之处,又和陈胜一样“意忌信讒”。所以韩信建议刘邦反其道行之,“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几个月后,诸侯军罢戏下,但项羽的行动远没有结束。他很快打破自己建立的分封体系,如陈胜一样企图控制各诸侯王。

1.项羽杀义帝,将名义上最高的统治者变成了自己,赤裸裸地展示自己的野心,引起众诸侯王的敌视。

2.留韩王不遣,欲控制颍川。这样一样,项羽便达成了“通三川而控三秦”的目的,足见其对关中地区的提防。然而事与愿违,刘邦一攻入关中,司马卬就叛变了。项羽为保证对其的控制,派陈平击降。然而刘邦来势汹汹,项羽不得不放弃直接控制韩国,派傀儡郑昌去做韩王。郑昌是故吴令,与项羽必然熟知,是项羽又立亲旧为王之证明。

3.夺英布九江郡而不再立新王。此举与刘邦灭三秦三河之地立郡是相同的,都是自己直接控制要害之地。

4.彭城之战后,派项它做魏相来影响魏国。此举正如陈胜派周市为魏相相同。

四、高皇帝和异姓诸侯王

项羽急切的做法引来了天下的反抗,刘邦乘机一举夺得天下,并被众诸侯王推举为皇帝。值得注意的是,刘邦的皇帝和秦始皇的皇帝其内涵并不太一样。

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
於是諸侯上疏曰:「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時秦為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於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於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儗,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漢書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

秦始皇的皇帝是功盖古代帝王,天下在一人之手,而刘邦的皇帝却是和诸侯王比功最多。而刘邦的谥号高又是什么意思呢?

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三〕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漢書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

其高也是“功最高”之意。刘邦的“高皇帝”与项羽的“霸王”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同样,仔细看这篇上书,可以看到其理由与陈胜称王的理由异常相似。其继承陈胜的思想可见一斑。正如李开元先生在《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中所言:“从实质上看,刘邦即皇帝位,不过是霸业政治的达成,以汉为盟主,以各诸侯国为盟国的反楚联盟的胜利。”

刘邦的胜利,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其能“共天下”。

謂張良曰:「諸侯不從,柰何?」良對曰:「楚兵且破,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致也。」
吾立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與天下之豪士賢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輯之。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
《漢書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

具体而言,就是“以天下城邑封功臣”、“饒人以爵邑”。直接来说,就是承认各诸侯王的地位,不像项羽一样过早去侵犯他们利益。其实刘邦在争天下时也有过直接控制天下的想法,赵、代都曾成为汉的郡县,不过很快便放弃了。因此韩王信、张耳虽然没有兵,但也被承认为王,并有故地。韩信被夺取兵权,但仍封为楚王。不过很快,刘邦也像项羽一样开始剥夺诸侯王的权力。

第一个是燕王臧荼,本来就在灭项战争中毫无功劳,所以成为刘邦第一个需要消灭的诸侯王。臧荼死后,刘邦封卢绾为王。卢绾何人?刘邦同乡兼同学,又同年同月同日生。是刘邦至亲之人。此即项羽封亲旧而夺权的故智。

第二个是韩信,刘邦借口谋反而废韩信。在众诸侯王默许卢绾为王后,刘邦更进一步封宗室为王。

第三个便是韩王信,因韩地处要害,无论陈胜、项羽还是刘邦都不容许有人在卧榻之侧。刘邦便改封于太原。此与项羽徙封魏豹河东而自取梁地异曲同工。故韩王信很快便谋反了。

随后刘邦一个接一个消灭异姓诸侯王,封宗室为王,成就汉初的局面。

然而用宗室代替异姓诸侯王,不过是比项羽封亲旧更进一步,实质同样。

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又其官職傅為太傅,相為丞相,又有御史大夫及諸卿,皆秩二千石,石官皆如朝廷。國家唯為置丞相,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之。《後漢書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

可以看到汉初分封诸侯王的办法乃是继承项羽的,不过比起项羽更进一步,在每个诸侯国都为其置丞相以控制。但实质上一样是“与皇帝‘共天下’”(秦进才《汉初与皇帝"共天下"的诸侯王》)。其官制与皇帝等齐,其经济财政独立,有自己的纪年和军队,甚至只部分遵从汉法(陈苏镇《春秋与汉道》)。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刘邦对项羽的继承和改进。

五、结论

太史公在《史記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说:

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五年之閒,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将陈胜、项羽、刘邦并列称之为“受命”,正是发现了三者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作用。田余庆先生在《说张楚》一文中更是指出:“项羽刘邦皆楚,这个楚,又是继承陈胜张楚而来的”,“代项羽完成帝业的刘邦,此时虽然用的是汉王名义,但是如前所述,他渊源于楚,是楚的一部分。项羽称帝不成,并不意味着楚不能帝”。直接点破了三者的继承关系。

本文又从三人具体的做法出发,将三者的继承关系给展现出来。在秦开始崩溃以后,三人都在不断探索着天下的统一,在继承和改进之后,最终由刘邦完成了名义上的大一统。然而中国大地上,真正地域、文化上的大一统还要等到汉武帝的时代。

221赞了?看来 @张佳玮 公子的号召力真是大呀!呵,那补充点儿东西吧,在文末。

@何越曦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把它分为三个问题来回答:霸王为何要分封诸侯?他是想回到春秋时期的霸主政治吗?霸王想建立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天下?

一、霸王为何要分封诸侯?

1、章邯投降后的天下大势:钜鹿之战是秦朝“围城打援”试图一举歼灭反秦诸侯军事力量、重新夺回六国地区而发动的重大军事行动,因王离部被歼灭而受到重创,因章邯部的投降而彻底破灭;章邯投降后,六国世袭贵族复国的愿望已经实现:南方的楚有后怀王,东方的齐有田荣、田横兄弟,三晋也被赵王歇、魏王豹、韩王成等六国世袭贵族重新占据,除了燕国被韩广占据外,六国中有五国都有世袭贵族势力存在;至此,六国世袭贵族复国的目标已完全达成,秦朝实际上已灭亡。

2、霸王面临的战略形势及其不都关中的原因:

章邯投降后,表面上看,霸王威风八面,军威赫赫,但实际上不然,相比于六国世袭贵族们,霸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劣势:

1、【诸侯上将军】是临时职务,为救赵攻秦而设,章邯投降后,秦的灭亡已成必然,只是时间问题而已,秦灭亡后,这一职务和相应权力都会失去。


2、 霸王自己的职务低微、地盘儿狭小,仅为【鲁公】即鲁县的县令,自己的地盘儿仅有鲁县一地。①


3、霸王直属本部军队很少,救赵时楚军有5万人,②其中包括了英布、蒲将军的军队,那么霸王自己的军队大概不会超过4万,(蒲将军之后没有记载,他的部队也算是霸王的好了,但英布早在项梁时期就有自己的直属军队,作为先锋军队少于1万不太可能。)经过钜鹿之战的消耗就更少了;钜鹿之战后至入关前,诸侯联军明确的增兵记载仅为新安的【三十余万】③和鸿门宴前的【四十万】④这其中的差额数万人,就是增兵的数量了。或许有朋友会认为这太少,但实际上已经不少了,秦军用于钜鹿之战的军队就多达40万,诸侯联军30余万,这已经是70余万了,秦还留有部分兵力据守其原有国土,再加上之前的战争中消耗的军队,这少说也得有80、90万人了,考虑到当时的人口数量(据说《中国人口史》的数据,当时的人口数量约2000万,不过因为家里没这部书,所以不好定论,不过大概也不会高于这个数字;这个军队数量已经接近人口总数的20分之一,是相当惊人的一个比例了。)那么霸王就算在这数万人的增兵数量中拿到大部分,也不会太多,超过4万,至多5、6万,也就是极限了。

4、霸王此时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团队,历代开国皇帝创业时,身边都会有一个核心团队,如刘邦的“丰沛集团”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朱老八的“淮西功臣集团”成为自己争霸天下的根基;而霸王在项梁死前并非项家的领袖,没有培养过自己的核心团队,因此他此时还没有没有建立自己争霸天下的根基。


以上4个方面,使霸王和世袭贵族们相比,处于下风,根本不可能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仅凭钜鹿之战的军威就能登上帝位,或许还有朋友觉得霸王可以打败诸侯将,自然可以登位称帝;的确,霸王是可以打败诸侯将,但不可能全部消灭诸侯将,更不可能仅凭数万军队就统治全天下!

霸王要对抗的,除了世袭贵族们现实上的优势外,还有历史上形成的贵族世袭传位的政治传统,霸王本身出自军事贵族家庭,即所谓“将门”历代皆为楚将,以军功封于项县。⑤祖上就没出过一个靠血统世袭上位的贵族,霸王如果要当皇帝,无异于一步登天!难度太大,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联合诸侯将这些军事贵族们,分封为王,打破世袭贵族靠宗法、血统上位的政治传统;同时把后怀王尊为“虚君”义帝,义帝帝有天下,名义上天下都是他的,实际上却没有一寸土地;这样,霸王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占据大部分楚国疆土,以“霸王”之名代行义帝权威,号令诸侯,徐图大业。

至于不都关中,原因有2点:


1.、霸王的根基在楚,如果在关中建都,那楚国将无人可压制后怀王,等于把自己的根本之地拱手让给了后怀王。

2、 霸王和他的军队皆是楚人,随霸王征战日久,必有思乡之情,(这点可参考韩王信对刘邦献计定三秦时提到的关于刘邦手下秦卒思归,故此作战将格外得力的描述,既然刘邦的秦卒思乡,霸王的楚卒自然也很可能思乡。)⑥若霸王久不归楚,可能会军心不稳;这支战力强悍却人数很少的军队,是霸王争霸天下最重要的资本,因此不能不更加注意军心问题;霸王自己也有思乡之情,所以他才有【衣锦夜行】之语。⑦

二、霸王是想回到春秋时期的霸主政治吗?

霸王分封天下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西楚】是国号,【霸王】则是王号,这里的【霸】是【五霸】的【霸】,表示他是以【方伯】的地位,代行义帝的权力以号令诸侯;虽然霸王地位与【五霸】相似,但权力却比他们大多了,春秋时期的霸主们,相当于战国时期的【纵约长】他们的出现,是因为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争雄愈演愈烈,传统的宗法秩序受到冲击、破坏,逐渐无法保证诸侯之间,尤其是强大诸侯与弱小诸侯之间的和平与利益;因此,各区域内的强大诸侯,为了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力、提高自己国际威望的同时,维护一种较为合理的宗法秩序,使各诸侯都能比较好的生存下去才出现的;他们成为霸主,还是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凭借的还是衰微的宗法制度所带来的“权威”;他们本质上算是一种“继业者”,所以他们除了【尊王攘夷】等事关维护天子威严、保护诸侯和平等大事外,不能废立诸侯,也不能对诸侯国的内部事务进行干预。

霸王则不同:他的权威来自他在灭秦战争中建立的巨大军功所带来的政治威望,既然权威来自于自身的军功,那么他算是“创业者”,依靠自身军功建立威望,获得权力,当然要比“继业者”凭借别人衰微的威望获得权力要大得多。

那么,具体霸王都有哪些【五霸】没有的权力呢?有2项权力是【五霸】没有的:

1、有权废立诸侯:立不用说了,废,霸王在分封过后,以韩王成无功为名废了他,不久又将其杀死。(霸王废、杀韩王成的罪名有两种不同的记载,还有一种是他派留侯帮助刘邦,但当时霸王与刘邦同属楚军,帮助刘邦实在不算有罪,所以“无功”更合适。)⑧

2. 有权对诸侯的军队进行削减:霸王把刘邦的10万军队削成了3万。⑨

这2项权力属于诸侯内政,【五霸】是绝对无权干预的,而霸王有权干预,证明他的权力远大于【五霸】。而在政治制度上,战国时郡县制在各诸侯国已普遍实行,霸王分封自然也是按照这种【内郡县,外封建、郡国并行】的制度原则进行分封;没有倒退回春秋时期那种【国、邑、家】的逐级封建制度,所以无论从个人权力上还是政治制度上,霸王都不想做春秋时期的那种霸主。

三、霸王想建立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天下?

霸王若战胜刘邦,将会和刘邦一样,建立【郡国并行】的天下:


原因有4点:


1、霸王见到祖龙巡游时的仪仗,表示要取代他,说明霸王有成为最高统治者的雄心壮志。⑩

2、霸王代行义帝权威,号令诸侯,但不久义帝被其杀掉,使得霸王的权威失去了政治合法性,这就为诸侯不遵号令、乃至于讨伐霸王这个“弑君逆贼“提供了借口。⑪

3、诸侯王们只是以霸王一时战功、军威慑服于霸王,并非霸王自身兵多将广、人才济济,政治、军事力量雄厚而臣服,他们与霸王的关系是上下级、同事,有的人,比如魏豹,分封之前的身份还高于霸王。诸侯们因为自身利益,都想自己的地盘儿比别人大、比别人好,自然就不会尊奉霸王,维持分封后的格局不变,所以分封后的天下格局是不稳定的,大多数诸侯王们对霸王也无什么忠诚可言。

4、同姓诸侯王基于血统亲缘关系,其忠诚度比之异姓诸侯王要高出许多,项家虽然有项伯、项襄两个叛徒,⑫但大多数人对霸王还是相当忠诚的,历史上,即使最不成器的西晋宗室“八王”,也是在西晋建国26年、司马炎去世1年后才开始叛乱;若霸王分封同姓诸侯王,再怎么样,终霸王之世应不会有太多叛徒;至于异姓诸侯王,那就要看他们是否安分了,像齐国的田氏兄弟、赵国的陈馀,霸王肯定是要灭掉的。

所以霸王分封诸侯,乃势所必然,是在自身实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能够顺利上位、徐图大业而采取的措施;他最终的目标,还是建立自己【郡国并行】的家天下皇朝,成为最高统治者;而他所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作为由封建制向中央集权独裁制过渡的一种制度,也被汉朝继承下来,这成为霸王在制度上做出的重要探索和贡献。(《后汉书》即明言汉分封制度源自霸王。)

以上。

PS1:

①、【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②、【初。宋义与项羽将五万。距秦三将。当王离与羽大战时。精兵四十万众。】——《前汉纪•卷第一•高祖皇帝纪一》

③、【汉元年,羽将诸侯兵三十余万,行略地至河南,遂西到新安。】——《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第一》

④、【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集解】:孟康曰:“在新丰东十七里,旧大道北下阪口名也。”】——《史记三家注本•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⑤、【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索隐】:地理志有项城县,属汝南。【正义】:括地志云:“今陈州项城县城即古项子国。”】(出处同上。)

⑥、【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索隐】:跂音企,起踵也。【正义】:跂音岐。及其锋东乡,【集解】:文颖曰:“锋锐欲东向。”【索隐】:按:姚氏云“军中将士气锋”。韦昭曰“其气锋锐欲东也”。可以争天下。”】——《史记三家注本•卷九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三》

⑦、【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⑧、【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出处同上。)

⑨、【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⑩、【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索隐】:韦昭云:“浙江在今钱塘。”浙音“折狱”之“折”。晋灼音逝,非也。盖其流曲折,庄子所谓“淛河”,即其水也。淛折声相近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记三家注本 •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於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集解韦昭曰:“河南、河东、河内。”南浮江汉以下,【正义】:南收三河士,发关内兵,从雍州入子午道,至汉中,历汉水而下,从是东行,至徐州,击楚。原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史记三家注本·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⑫ 、【桃安侯刘襄,以客从,汉王二年起定陶,以大谒者击布,侯,千户。为淮南太守。项氏亲。】——《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⑬、【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后汉书•志第二八•百官五》

PS2:《西楚都彭城论》

【自淮阴侯斥项王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史家亦持此说后直言地利者,祖之以为项王失计无有大于此者,恽子居曰:“项王之失计在不救雍塞翟三王而东击齐,不在都彭城。”何也?项王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而三分关中,王章邯于雍、司马欣于塞、董翳于翟所以据塞汉王也,夫三人之非汉王敌不必中人以上知,之项王起江东败秦救赵遂霸诸侯,业虽不终,见岂必出中人下哉!吾尝深推其故而知项王都彭城盖以通三川之险也,通三川盖以救三秦之祸也,以彭城控三川即以三川控三秦,是故,都彭城者,项王不得不然之计也。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项王自王盖九郡焉,自淮以北为泗水、为薛、为郯、为琅琊、为陈、皆故楚地,为砀为东郡皆故梁地,是时,彭越未国,地属西楚,自淮以南为会稽,会稽之分为吴,灌婴传得吴守是也,亦故楚地九郡者项王所手定也,军于手定之地,不患其不安民于手定之地,不患其不习国于手定之地,则诸侯不得以地大而指为不均,据天下三分之一以争中原于腹心之间,此三代以来未有之势也,彭城者,居九郡之中,举天下南北之脊,关外之形胜必争之地也,故曰,项王不得不然之计也。虽然项王之不取关中,何也?曰项王非不取关中也,乃者汉王先入关,义帝之约固宜王者也,项王听韩生之说而都之,关中之人安乎不安乎?关外诸侯无异议乎?项王所手定之九郡将以分王乎?抑自制乎?度其势,必自制之矣,自制之而一旦有警,其将去关中自将而东乎?关中者,固汉王所手定也,舍己所手定之九郡而夺他人所手定之关中又不分己所手定之九郡,一旦自将而东,天下之人安乎不安乎?是故,关中者项王所必取之地也,取之而名不顺、势不便则缓取之,取之而名不顺、势不便且召天下之兵则以弃之者取之。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陈涉首难,诸侯各收其地而王之矣,三王,秦之人也,以秦之地付三王此秦汉之际诸侯之法也,使三王者据全秦之胜扼,全蜀之冲,包南山之塞,窒栈道之陉,终身为西楚藩卫则朝贡征发何求而不可?若其以百战之烬、生降之虏寄仇雠之号令、区乡党之俦匹,一有扰动,西楚废其主刈其民若燎毛射缟耳,指挥既定、人心自固、诚如是也,汉王不得援前说以争秦,诸侯不得举前事以责楚,名与势皆顺便矣,所谓缓取之也。所谓以弃之者取之也,是故不付之张耳、臧荼者,不以关外之将相制关中也;不付之共敖、黥布者,不以西楚之将相制关中也,阳示天下以大公而阴利三王之易取,是故,三秦者项王之寄地也。其告韩生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人谁见之?”此项王之设辞也,非项王之计也,虽然关中重地也,取关中重计也,其取之之次第奈何?曰项王之计不急于收三秦之地也,急于阻汉王之东而已。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项王之所忌唯汉王也,是故,未为取秦之谋,先为救秦之策,三川者,救秦之要道也,以瑕丘申阳据三川之北而函谷,南武关絜其要领矣,以司马昂辅三川之北而函谷之军无阻矣,以韩成夹三川之南而武关之军无留矣,二王皆赵臣,赵睦于楚,故道通,韩成不睦于楚,不使之国而楚制之,故道亦通,道通矣,然而西楚之都不能朝发夕至则犹之乎未通也,彭城者去函谷千有余里,去武关亦千有余里,轻骑数日夜可叩关,北收燕赵之卒,南引荆邾之师,关外可厚集其势,关中可迭批其隙,汉王一摇足则章邯先乘之,司马欣董翳叠乘之,西楚倾天下之力而急乘之,汉何患不衂?秦何患不全?汉王且不能保巴蜀汉中,岂能移尺寸与楚争一日之利?故曰,以彭城控三川即以三川控三秦,都彭城者,项王不得不然之计也,不意四月诸侯就封,五月而田荣反齐,是月而陈馀反赵,六月而彭越反梁,西楚之势不能即日西兵而汉王已于五月破章邯八月降司马欣董翳矣,盖项王止策汉王而田荣、陈馀、彭越三人非其所忌,故有此意外之变,此则项王之失计也,然使当日者不受汉间东兵击齐、举三楚之士,分两路捷走争秦,其时,申阳司马昂未败韩成已废,兵行无人之境,函谷破,武关必降,武关破函谷亦不守,淮阴侯挟新造之汉与旋定之秦以当百战必胜之卒,胜负之计必不如垓下以三十万当十万之数矣,如是,则三秦可复,三秦复而三川益固,九郡益张,齐赵燕三国有不折而入于楚者哉?而卒弃之不为此则项王之失计也,故曰,在不救雍塞翟三王而东击齐不在都彭城也。夫战争之事,一日十变,古人身亲其事凡所设施必非偶然,不可以成败轻量也,后世如六朝之割裂如五季之紊乱,草泽英雄崛起一时必有异人之识兼人之力为众所不及者,天下大器置都大事曾是项王而漫付之?吾故推其所以然以明得失之实,如必以项王为虑不及此,彼亚父者亦非不审于计者也。】——《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一·西楚都彭城论》

@风尘遗梦 梦遗兄,你说的是这篇吧?